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所谓指向性就是在考虑了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突出其中一个决定性引力因素,使产业建立在与这种因素最近的地点。下图:世界人口-产业布局图(综合考虑)下图:世界人口-产业布局图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主要是生产资料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如第一产业、水电、旅游等。b.原材料指向——偏在原材料对原料依赖性高,原材料消耗量大,运输费用所占比重大的工业部门。①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厂、化纤厂等。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需接近原料产地,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②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的工业。像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蔬菜加工厂等,应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原料易于腐烂,不便于长距离运输,且多需要保鲜设备。另外,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能量多的工业,布局在能源供应量大的地方。如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厂,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c.消费市场指向市场的区位:一般建于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及附近地区,市场区位对工业区位的影响:①从空间位置上讲,市场集中的区域是工业生产的最佳区位。②从空间上讲,若消费者分散,则区域的近似中心是较理想的工业区位。③工业企业的配套产品企业应靠近其服务对象。④劳动力供给分类: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只适合在本地销售的工业,如食品工业,特别是汽水、啤酒等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厂、印刷厂等,应接近市场。②原料加工制成产品后,重量并不减少,而运输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如棉纱织成棉布、石油加工等,应接近市场。地点?d.劳动力指向对普通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选择在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的地区。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业等等。制鞋厂e.高科技指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对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有着较高的倾向性。如ICT、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核工业、精密仪表、航天工业等。f.交通枢纽指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往往对交通有不同的需求,故有不同的指向性。世界工业布局的变化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时间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世界工业的集中分布趋向19世纪初船舶沿河沿海地区19世纪后半叶铁路运输深入内陆、分布于铁路枢纽及其沿线二次大战以后大型船舶、集装箱沿海(临海型工业)当前高速公路、航空运输高新科技园区(临空型工业)总结注意:产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2)随着交通运输技术与手段的进步,运费在产品成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就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了。(3)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时代,全球产业的区域分工成为主流,对外贸易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经济模式,因此,区位指向性也会发生变化。(4)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科技以及高素质劳动力成为经济最关键的经济要素,因此,直接影响产业布局指向性。(5)另外,国家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者心理倾向、产业粘性等都会影响区位变化。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早期手工业增加工业成规模工业技术含量升高增加认识到环境重要性增加工业原料和市场运输成本劳动力素质和成本环境条件运输成本世界工业布局的变化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时间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世界工业的集中分布趋向19世纪初船舶沿河沿海地区19世纪后半叶铁路运输深入内陆、分布于铁路枢纽及其沿线二次大战以后大型船舶、集装箱沿海(临海型工业)当前高速公路、航空运输高新科技园区(临空型工业)(3)劳动分工规律包括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尤其是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全球产业体系形成的基础。因而其变化将导致全球生产体系的重新部署,如从产业部门分工到生产工序/环节分工。(4)区域利益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我国政府权力下放、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西部地区的产业定位等。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经济发展水平或阶段——主导产业及经济技术背景——区域产业布局如前面不同经济时期的产业区位指向。(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信仰、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区域市场结构以及创新环境等——区域产业结构(三)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进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市场需求信息——供给(专业化分工)——主导产业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需求门槛(从单一产业出发)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从多个产业的需求门槛角度出发。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意识强,善于捕捉商机,有利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社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分类:1)狭义基础设施:为生产服务,如交通2)社会设施:为生活服务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的涵义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它是由区域内部若干特征相近的文化单元组成的文化空间区域。其产生、发展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不仅指自然环境的“水土”,而且主要指“地域文化”之“水土”。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客家先民从中原迁至赣闽粤之后为抵御外敌而兴建的一种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独特建筑.被誉为”外星人的建筑”客家围笼屋(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示意图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如儒家文化中的重义气、讲信用;永嘉文化中的重实际、重利;美国硅谷文化中允许失败、开放性、崇尚知识与交流等。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增长方式与文化,中国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对比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如国民素质、教育观念与区域发展。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创新环境与文化产业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见教材P75-76第二节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的生产规模(规模经济资源型工业及重化工)2、区域人口的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的市场规模及投资规模(如非洲人口过快增长/中国?)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3、区域人口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如我国西部退耕还林/《长江边上的中国》)负影响:我国由于每年新增人口多,每年新增消费基金中有58%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42%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群很大。自1996年到2000年,共净增劳动适龄人口6200多万人。(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结构。“人多力量大”这一口号早已经过时,为什么?(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分析农村封建生育观念产生(三)人口分布与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及生产力布局是否相适应。衡量指标:人口密度2、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1)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人口迁移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b人口迁移促进地区间文化技术交流(2)对产业布局的影响a欠发达区域人才与资金的外流导致产业萎缩b欠发达区域的大开发国际尺度上:欧洲向美洲的移民,始于15世纪末国内尺度上:我国建国以来有组织向东北、西北及西南移民美国西部大开发俄罗斯人口东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思考: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以区域进行分析)?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一)区域人口结构1、人口性别结构表示方法①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②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性别比,即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在区域人口分析中,除总人口性别比例外,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出生婴儿性比例: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120:100左右,由于片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105上下。无论古今中外,这个出生性比例都是基本恒定的,上下波动幅度很小。男女分龄死亡率: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流产、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0~1岁人口的性比例比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距逐年有所缩小,人口迁移和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例上升,迁出区男性比例下降。重工业采矿业林业渔业交通建筑地勘等生产部门男性比例较高;而纺织缝纫手工艺制品等生产部门则女性比例较高。其他因素:战争、疾病等。举例:性别失调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东北及东营胜利油田。2.年龄结构(老龄化社会影响区域经济活力-日本;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3.人口民族结构和宗教结构(如回族喜牛羊肉及拉面;西藏居民喜青稞;印度牛)4、人口职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职业结构反映区域经济水平与阶段-佩蒂-克拉克定理,城乡结构反映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中国第三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4.6%,而美国达到了78%,澳大利亚达到了75%。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36%,但在1995年,全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为38%。(二)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类。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增长率分析增长类型分析原始型。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人口增长惯性分析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人口自然变动的这种惯性来源于人口的年龄构成。而年龄构成取决于过去历年的妇女生育率和总人口死亡率水平,即过去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会导致今天较轻的年龄结构和较大的育龄妇女比重。2.人口的机械增长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人。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2.1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1)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2)从区域角度讲,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矿藏、水力、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铁路等交通干线铺设,新的城市和工矿区的规划建设等原因。3)另外,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发展,也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一个方面。2.2人口迁移的后果。见前面人口迁移部分。三、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1、人口身体素质(个人劳动时间*个人劳动生产率=个人创造财富)衡量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全国现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