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材各章节主要问题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部分1.如何从广义和狭义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概念?(教材P2-4)(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教材P13-16)(1)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4)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我们培养理论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教材P17-18)(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与行。(4)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5)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6)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7)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8)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9)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10)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1)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2)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第一章主要问题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教材P21-2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教材P26-27)(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概述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哲学意义?(教材p28-30)原理:①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②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③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意义: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实践意义:①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③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④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⑤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7.如何理解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教材P36-37)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8.解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概念并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教材P37-38)(1)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9.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教材P38-40)(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概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教材P41)(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第二章主要问题11.分析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教材P61-6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分析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和差别?(教材P64-66)(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2)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13.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概念并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教材P67-70)(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3)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4.解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并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教材P76-79)(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15.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材P83-84)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6.解释价值评价概念并分析其特点?(教材P88-89)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通过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形成对客体的不同态度。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具体而言,作为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17.如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教材P101-103)(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理论创新应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理论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主观任意,而是实践创新对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因此,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存在良好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者说二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它们各自的创新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统一、互动互存,它们的良性互动使二者之间呈现出一幅无穷无尽的和谐画卷。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不仅有良性的互动状态,还有恶性的互动状态,如果理论创新脱离了实际,继而用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错上加错,产生坏的结果,导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恶性互动。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关键。第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