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养鱼技术一、网箱养鱼的概念及发展概述二、网箱养鱼高产原理三、网箱的结构与材料四、网箱的制作五、网箱设置方式六、放养及管理技术措施七、病害防治八、适时起捕一、网箱养鱼的概念及发展概述1.概念网箱养鱼是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为材料,装配成一定形状的箱体,设置在大、中型水体中,通过箱体网眼,进行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内形成一个适宜鱼类生长的“活水”环境,进行高密度的培育鱼种或精养商品鱼。2.主要特点:机动灵活、简便高产、水域适应性广。3.产量概况(单产)日本:一般水平74kg/m3;最高288kg/m3。美国:虹鳟103kg/m3;斑点美国鮰220kg/m3以上;中国:一般水平15-20kg/m3;高产75~100kg/m3。4.发展概况网箱养鱼原是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传统的养殖方法,后来逐渐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目前在日本、挪威、美国、丹麦、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国家养殖规模较大。我国淡水网箱养鱼自1973年开始,分别在湖泊、水库中利用天然饵料进行网箱培育大规格鲢、鳙鱼种获得成功。以后又在网箱养鲢、鳙商品鱼,以及投饵网箱养殖罗非鱼、鲤鱼、草鱼和团头鲂试验均获成功。目前,网箱养殖鲢、鳙鱼已形成配套技术,养殖鲤鱼、罗非鱼等技术已趋成熟,机械化网箱养鱼的配套技术业已推出;网箱养鱼已遍及全国各地的湖泊、水库、河沟、渠道等水域;网箱养殖的种类在淡水中已扩展到鳜、鲤、虾、蟹、虹鳟、珍珠蚌等。5.主要优点①放养密度大,存活率高是精养高产的一种养殖方式。②既节省土地,又能提供大量供大水面放养的优质种;③抑制某些鱼类(如罗非鱼)的过度繁殖;④饲养管理方便,具机动灵活,操作方便的特点;⑤在同一水域中可进行多品种饲养,而每一箱体又各自独立;⑥收获方便,易供销市场;⑦适应机械化操作及现代化养殖技术发展;⑧是我国开发利用大、中水域的有效途径,中国有可养水面7500万亩,大中水域5800万亩,目前利用50%左右,大有潜力。二、网箱养鱼高产原理1.生态学原理①避免凶猛鱼类危害及风浪袭击;②氧气及天然饵料得以源源不断补给;③排泄物排出箱外。2.生理学原理由于网箱为鱼类活动提供了高密度集约化的水生环境,从而活动量减少,免受风浪和敌害侵扰,降低能量消耗,增加了营养积累,有利于生长和育肥。三、网箱的结构与材料网箱一般由箱体、箱架、浮子、沉子及固定装置等组合装配而成。1.箱体网箱的主体部分,由网线编织成网片,缝制成不同形状和规格的箱体。通常由四周的墙网、底网和盖网缝合为一个封闭的箱体,也有不加盖网的敞口网箱聚乙烯网线。2.箱架安装在箱体的上纲处,支撑柔软的箱体使其张开具有一定的空间形状;同时也有一定的浮力,充当浮子的作用。材料常选用毛竹、木材或无缝钢管等。3.浮子与沉子浮子安装在墙网的上纲,沉子安装在墙网的下纲。其作用是使网箱能在水中充分展开,保持网箱的设计空间。浮子的种类很多,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塑料浮子。沉子一般采用瓷质沉子,铅、混凝土块、卵石、钢管等均可用作沉子。4.锚和锚绳锚有铁锚或混凝土块,锚绳可聚乙烯绳或钢索等均可,长度应超过水深的3倍。四、网箱的制作1.网箱的形状与大小网箱的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圆形等多种,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最为常见。2.网箱高度网墙的高度应根据水域的深度、浮游生物的垂直分布而定,一般在水库中墙网的高度取2m~4m。3.网目大小以不逃鱼、节省材料、箱内外水体交换率高为原则。鱼苗育成夏花→100目/cm2,夏花→6目/cm2~8目/cm2,夏花以上规格的鱼种,网目尺寸可参考下表:4.网箱装配:穿、绕、并。五、网箱设置方式网箱设置既要考虑管理的方便,把网箱相对集中于一区域,又要保持一定间距,不影响水流交换和鱼类生长。网箱的排列应尽可能使网箱迎着水流方向,一般呈“品字型”或“梅花型”。网箱的设置方式有以下3种类型:1.浮动式;2.固定式;3.沉下式。六、放养及管理技术措施(一)水域条件的选择网箱养殖宜选择在水底平坦,风浪较小,水位相对稳定,水深在2.5m以上,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并且溶氧丰富,背风、向阳,最好有微流水的水域。(二)放养前的准备1.网箱的制作与安装在鱼种放养前半个月网箱下水,尤其是新制网箱,要使网衣产生绿苔后放鱼,以免网衣伤鱼。在鱼种入箱前全面检查一次,四周是否拴牢,网衣有无破损。2.放养对象选择标准①水体的温度、盐度适宜鱼类的生长。②有足够的苗种保障。③鱼类适宜于高密度养殖方式。④饵料保障有把握。⑤抗病力强或防治不发或少发病。3.确定养殖方式①单养:草鱼、鲤鱼、斑点叉尾鮰、翘嘴红鲌等。②混养:主养+搭配养殖。4.确定鱼种搭配比例根据养殖水域的具体条件,确定主养对象及相应搭配品种及比例、搭配方式:①鲢、鳙鱼种箱:依水域天然浮游生物状况确定主次:主:85%以上,次:15%以下;清箱鱼种(鲴、鲂、罗非鱼、鲤、鲫):5%以下。②草性鱼类成鱼箱:草:90%,其它(鳊、鲤、鳙):10%。5.鱼种消毒鱼种在捕捞、筛选、运输、计数等操作环节中,应作到轻、快、稳,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降低鱼病感染机会,这是预防鱼病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还要作到病、伤、残的鱼种不入箱,鱼种入箱前可用药物浸洗鱼种。选用药物浸洗鱼种时,必须要严格按要求进行,以免发生中毒事故。来自同一水体培育的鱼种,只要体格健壮,体表无伤,可以直接入箱或用3%~5%食盐水消毒。(三)苗种放养根据网箱的鱼产力(容纳量)、个体要求达到的规格和当地的养殖技术水平(存活率)来确定放养密度。1.常规鱼:养滤食性鱼类,按1~3kg/m3放养,即进箱鱼种规格如为100g,那么放养尾数应是10~30尾。吃食性鱼类一般按10~15kg/m3放养,进箱鱼种规格如果定为100g,那么放养尾数应为100~150尾。2.名贵鱼:网箱养殖鳜鱼的放养密度为40尾/m3左右,放养规格为50~60g/尾,太稀浪费网箱,太密不利于鱼类生长。在养殖鳜鱼的网箱中可以搭配鳊鱼、青鱼、红鲫鱼。一来可以清箱,二来增加鱼产量。(四)饲料投喂1.投饵①投饵标准:鱼种:10%/日,成鱼:2-5%/日。②投饵方法:a.刚入箱1-2天的鱼沿箱内壁成群转游或跳跃,摄饵不积极,故需在1-2天后开始驯食。在不同水温、鱼体重情况下投饵率50-100g100-200200-300300-700700-800800-90015℃2.41.91.61.31.10.820℃3.42.72.21.91.51.125℃4.83.83.12.72.11.630℃6.85.44.43.83.02.2b.初期投饵:用适度响声诱食,四次/日,10-20分钟/次。c.摄饵时不浮出水面,则减少并延长投饵。d.饲养期间,一般投饵量随适增加,通常3-5天增一次,每次增加6-10%。e.“四看”和“四定”。“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和活动情况。根据鱼类个体大小、摄食情况、水温、天气情况、水质状况和生长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每日投饵次数:一般4月-6月2次~3次,7月-8月4次~5次,9月2次~3次,10月2次~1次。每次间隔3h~4h,从早晨8时~9时开始至傍晚18时~19时。f.“一加一减四不投”一加投:培养鱼种及生长旺季,适量加投。一减投:饲养后期(入冬)减量。四不投:风大,水急,水浑浊不投;水温剧降,气压低不投;箱外杂鱼之集抢食时不投;鱼种受惊时不投。(五)日常管理1.管理内容①巡视网箱,观察鱼的活动。②坚持勤洗网箱,保持清洁。③及时防治鱼病,注意害鱼,有毒物质流入。④定期安全检查,防止鱼逃逸。⑤定期检查鱼体生长等情况,做好网箱日志。⑥“五勤”、“六防”:勤检查、勤整理、勤维修、勤洗网箱、勤排污渣;防逃、防汛、防台风、防病、防敌害、防水质污染。2.网箱污物清除方法网箱下水后,由于静电原因,在3~5天后就会附着大量污物,随后又会附上木绵、双星藻等丝状藻类及其他生物。高温季节,它们大量繁殖,在水面下1米范围内最多。水质越肥,附着物越多;网目愈小,着生程度愈严重。①人工清洗:用手搓洗;②机械清理:高压喷洗;③阳光曝晒法:太阳曝晒;④沉箱法:沉于水下3~5m以下;⑤药物清洗:生石灰、草灰、0.7~1mg/LCuSo4;⑥生物清污:刮食性鱼类鲴。七、病害防治1.防治原则网箱养鱼的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2.常见病害(1)水霉病症状:病鱼头部、躯干等部位表皮损伤,初期肉眼看不出异常,只能在发病部位看到不明显的小白点,而后菌丝大量繁殖,成丛长在鱼体表面,犹如白色棉絮。病鱼急躁不安,行动异常,最后死亡。流行情况:早春水温在25℃以下时发生,4-5月份危害入箱不久的鱼种。病因和防治:减少拉网、运输、鱼种进箱操作造成鱼体损伤。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泡消毒鱼体。(2)烂鳃病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摄食量减少甚至不摄食。流行情况:草鱼、鲤鱼、鲫鱼、鳙鱼、罗非鱼等鱼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草鱼。6-7月中、下旬,水温25~32℃时易流行。病因和防治:以继发性感染为多。该病发生之前的3-5月份均有发生过寄生虫病,而未感染寄生虫病的网箱则很少发生烂鳃病,故防治烂鳃病应先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在饲料中加入0.1%土霉素和0.1%大蒜素,连喂三天。(3)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病鱼表现为离群独游,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体表粘液增多,尾鳍缺损。流行情况: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鱼类最多的一种新出现的流行病。流行季节一般从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之间,其中尤以水温为28℃~32℃发病最为严重。主要为害的鲢、鳙、鲤、鲫、鳊、草鱼等,发病率高,死亡率为30%~50%。病因和防治:当水温上升时,水体中的有机质分解加快,水质恶化的速度增加,从而使鱼类感染此病的机率加大。用漂白粉挂袋或泼洒,连用2~3天,或用三黄粉按0.3%添加量投喂3~5天。(4)疖疮病症状:病鱼皮下肌肉组织发生脓疮,尤以背部两侧肌肉较厚的部位最常发生,严重时肌肉溃烂至穿透腹腔。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独游,腹部朝上、打转,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有淡黄色黏液。流行情况:发病季节6-10月,以水温25~32℃时发生较多。主要危害草鱼、罗非鱼、鲤鱼,以危害罗非鱼为多见。病因和防治:放养密度过高,鱼在抢食活动中相互擦伤后继发细菌感染,特别是罗非鱼鳍条硬棘多更容易擦伤。养殖管理过程中操作不当、高温季节运输、分箱、饲料投喂不足导致鱼体体质下降是此病多发的另一大原因。在饲料中加0.2%氟苯尼考或0.2%土霉素,连喂三天。(5)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症状:病鱼行动缓慢,浮游于水面或靠近网箱壁游动,头上尾下悬垂于水体,反应迟钝,极易捕捉。病鱼口腔、下颌明显充血,鳃丝苍白或淡红色。大多数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部分病鱼有烂身、烂尾(多见于鱼体后半部尾柄处)、蛀鳍症状,腐烂部位生长水霉。剖开病鱼腹腔,多有无色或淡黄色腹水。胃、肠无食物,常有大量水样物或脓样物或黄色胶状物;有的肠道痉挛皱缩,中、后肠有的形成1-2个叠套。多数病鱼有充血症状,病鱼肝脏病变严重,呈白色或土泥色,或呈花斑状。脾脏、肾脏肿大,颜色变深。流行情况:自然情况下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3~9月是其发病的时期,但以3~5月高发,一般是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并随水温的升高病程缩短。发病急,死亡快,病程短,一般病程在2~5天,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90%以上,严重的达100%。病因:高密度养殖、养殖管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低溶氧和恶劣的水环境是引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①二氧化氯0.2mg/L或溴氯海因0.2mg/L或三氯异氰脲酸0.3mg/L全池泼洒消毒;②复方新诺明一天10~15g/100kg伴料,第二天减半,5天为1个疗程;③内服氟苯尼考15~20mg/kg鱼拌饲料投喂,连喂5~7天;或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