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联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二轮第一编专题整合突破第2部分专题与热点专题四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讲区域经济联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构筑网络·明确考向---------------【知识体系】--------------------------------【命题分析】-----------------1.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相关图表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考点出现的频率将会加大。2.以热点区域或典型区域的发展为背景材料,突出表现地理知识在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东部城市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产业转移。聚焦考点·打造能力重要考点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保护:我国商品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所示:读某棉花主要分布区域图,完成(1)~(2)题。(1)图示棉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②推广滴灌技术③提高机械化水平④跨流域调水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近些年,图示区域逐步减少籽棉出口,加大吸引国际投资的规模,以扩大国内过小的加工规模。该区域不利于吸引国际投资的因素有()①能源短缺②交通不便③熟练技术工人少④政局不稳,战乱不断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解码,明考向。1.题干。获取题干材料信息。棉花在中亚的分布。2.图像、设问、选项。获取显性信息:①图像信息:中亚棉花分布于阿姆河、锡尔河沿岸平原。②题目(1)回答要注意分析中亚棉花种植不利的区位因素。题目(2)注意审题,调动中亚相关知识,从“不利于……的因素”方面对比分析选项。第二步审图,思考,联信息。方法归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步骤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评价诸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劣,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如下图所示:(2)明确商品农业发展的方向考查角度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浙江高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1)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故选B。(2)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几乎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重要考点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如下图: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中图一为甲国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变化过程图,图二为乙国目前三大产业构成图(图中M点所示),据图完成(1)~(2)题。(1)关于甲、乙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正确的是()A.目前工业化是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甲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乙国C.甲国的城乡差别比乙国大D.乙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甲国(2)促进甲、乙两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①甲国应降低城市化速度②乙国应发展高科技工业③甲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乙国应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解码,明考向。1.题干。获取题干材料信息。工业化率、城市化率的概念。2.图像、设问、选项。获取显性信息:①图像信息:甲国1920~2000年城市化率、工业化率的水平变化;乙国目前三大产业结构。②题目(1)、(2)解题关键是通过分析两幅坐标图明确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确定甲国、乙国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然后进一步调动两类国家在城乡差别、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工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相关知识。第二步审图,思考,联信息。方法归纳系统分析法认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问题的产生及对策分析过程理清工业化、城市化过程问题的前因后果,吃透问题与对策的针对性。考查角度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全国(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经常采用人均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四项指标。完成下题。表: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①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呈正比例关系②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开始减弱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松弛到紧密的发展过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在城市发展中期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提高,但是在城市化后期(成熟期)工业化水平提高并不能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度),①错,③对,排除A、B、D三项。故C为正确选项。考查角度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5·课标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解析(1)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花卉和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大增,桑基、蔗基鱼塘改为花基、菜基鱼塘可明显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这种改变不会对土壤质量、劳动力数量、生态循环带来明显的影响,故D项正确。(3)珠三角传统的基塘农业随城镇化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郊区农业,更加追求经济效益,反映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理念,更是被联合国所推介的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综上所述,B、C、D项错误,A项正确。重要考点3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规律(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轻工业――→积累资金提高技术重工业――→加强基础工业提高科技水平高科技工业(初期)(中期)(后期)(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点击观看考点视频2.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15·湖北联考]下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状况。完成(1)~(2)题。(1)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①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地区②阶段Ⅰ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阶段Ⅱ③甲乙两地区都实现了产业升级④甲地区的低端产业转移到了乙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图中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某产业发生转移的原因是()A.阶段Ⅰ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B.阶段Ⅱ甲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数量多C.两阶段甲地区市场更为广阔D.阶段Ⅰ后期乙地区该产业的区位优势殆尽,而甲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解码,明考向。1.题干。获取题干材料信息。2.图像、设问、选项。获取显性信息:①图像信息:不同阶段甲、乙两地区产业水平差异及产业转移情况。②题目(1)、(2)解题关键是通过分析甲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状况图明确甲乙地区产业水平的差异,同时调动和运用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相关知识,理解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规律及原理很重要。第二步审图,思考,联信息。方法归纳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对迁入地与迁出地地理区位条件的对比,实际上是影响产业发展诸多因素动态变化的分析与评估。考查角度1地区间产业转移的类型、原因和影响[2015·晋冀豫联考]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读我国相邻的甲、乙两省(直辖市)部分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说明()A.家具企业从甲省向乙省转移的趋势最明显B.乙省一直输出图中所列制造业的产品C.皮革和文体用品可能存在从甲省向乙省转移的趋势D.2012年甲省的各产业竞争力均高于乙省(2)乙省图示产业的产业竞争力系数均变大,其主要原因是()A.交通便利B.原材料丰富C.科技水平高D.产业转移解析(1)乙地家具企业产业竞争力系数始终高于甲地,A项错误。乙省1990年通信产品竞争力系数为0,不输出,B项错误。1990年甲省文体、皮革用品产业竞争力系数均高于乙省,2012年均低于乙省,表明皮革和文体用品可能存在从甲省向乙省转移的趋势,D项错误,C项正确。(2)乙省图示产业的产业竞争力系数均变大,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交通更便利、科技水平更高、原材料更丰富,关键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乙省区接收了相关产业向乙省的转移。D为正确选项。考查角度2我国四大区域间企业总部的迁移[2015·安徽高考]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下表表示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情况。完成(1)~(2)题。(1)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表现为()A.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向东北地区迁移B.东部地区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C.中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的净迁出量最大D.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迁往中部(2)下列因素中,影响我国企业总部布局的主要是()①原料②交通③劳动力④信息⑤政策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解析(1)由表可知,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迁出数为5个,迁到中部2个,西部3个,故A说法错误;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迁入数最多,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选B;中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的净迁出量最小,故C错;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迁出数为11个,其中10个迁往东部,故D说法错误。(2)由材料知,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所以应布局在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度高、政策优惠的地区,对原料和劳动力要求不高。引领思维·创立模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类试题解题方略考题示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