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是怎样传递的》,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一、说教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节课在结构上讲,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来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热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部分(温度高)传导另一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外一个物体。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的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积极的观察研究热传递的兴趣,积极思考和研究获得的成功喜悦。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四、说教学准备要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等五、说教学方法教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1、实验法: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2、讨论法;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教师在此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3、小组合作交流法。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六、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的流程我定为:一个激趣导入、两个探究实验、两个拓展延伸。(一)、激趣导入:课的开始我以小魔术《神奇的被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我认为: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二)、两个探究实验:根据教材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我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进行猜测,随后再引领学生设计“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实验,最后通过探究来验证猜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设计实验前,我先让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提供我为每组准备的材料,再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通过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之后,全班一起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教师的有效追问,学生思维的火花逐渐被点燃,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在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之后,还引导学生或画或写完成实验设计记录,学生记录起来倍感轻松。实验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先让学生猜测“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预测画一画,然后用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样子,并加以说明,这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再来修正画一画,这个时候,画的就可能跟预测的不同了,或许会更细致更具体。通过两个实验的探究发现:1、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2.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两个延伸:1.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2.热辐射:热从发热的物体直接向周围传递出去的传播方式。板书设计七、说教学评价: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