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国家禁忌的对比分析摘要:禁忌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西方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人们就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的交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该文通过对中西方禁忌的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关键词:中国禁忌西方禁忌对比引言在世界飞速发展,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繁盛起来。但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互相的交流之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矛盾,这主要是语言不通和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造成的,而这其中,对不同文化的禁忌问题的忽视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禁忌现象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了解和遵守彼此的禁忌,才能使交际得以友好顺利的进行。一、中西方禁忌的共同点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即使西方国家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在禁忌方面也有诸多共同特征。1、对与灾难意味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词语的禁忌中西方人民普遍认为某些与含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说法都会给他们带来厄运,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力图避免或听到此类表达。例如,在中国,人们送礼时忌讳把表、钟、伞作为礼物,因为“送终”与“送终”同音,“送伞”与“送丧”相似,是认为不吉利的。而英语中人们会用“donkey(驴)”代替“ass(傻瓜)”,因为“ass”与“arse(屁股)”同音,而这是一个不雅词汇。2、对疾病、死亡、残疾方面词汇的禁忌中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不愿提及,尽量回避。需要使用时都用委婉的代用语如“去世、谢世、辞世、长逝、与世长辞”等。英语中也有相应的委婉语,如begone,depart,departfromlife,leavethelandoftheliving,go/departhence,goout,departfromtheworldforever,gotoabetterworld,bewithGod等。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条之多,而英语中也有400多条。3、亵渎神圣的禁忌中国人信仰家庭保护神,像门神、灶神,神像都是买来的,但忌说“买”,要说“请”。英语中涉及神灵、上帝和圣事崇拜的词汇多为禁忌词汇。一般来讲,跟上帝、宗教有关的词汇,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汇往往被看成神圣的。2二、中西方禁忌的差异(一)、语言层面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语言禁忌涉及的范围都十分广泛,从个人生活到家庭生活及整个社会,禁忌语无处不在,而禁忌语也成了禁忌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称谓禁忌中国是一个尊宗敬祖的民族,尊敬长辈是一贯传统。在家庭中,子女禁止直呼父母及其长辈的名字,在学校中,也不能直呼老师或校长的名字。而西方国家却没有此类避讳。在美国,直呼父母姓名是很自然的事情,直呼老师姓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国,人们用各种称谓——师傅、同志、叔叔、阿姨来代替别人的名字,而西方人会对到处都有“叔叔”、“阿姨”疑惑不解。2、词汇禁忌对于疾病、死亡、外貌等方面的词汇,中西方各有禁忌,而禁忌的层面又各有不同。生病被看做是一种不幸,在西方,病人有知道自己真实病情的权利,如果病人需要,医生则会直言相告。而汉文化中,病情确实很重时,为减轻病人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医生和病人家属倾向于向病人隐瞒真实病情。(二)、体语层面在各文化体语中都有一些侮辱性的行为手势或姿势。这些手势和姿态传送强烈的、粗鲁的、失礼的信息,遭人反感,所以在公众场合受到禁忌。中西方体语禁忌有很大的差异,某些体语在西方文化中被惯常地、安全地使用,而在汉文化里则被看成是粗鲁无礼的行为而遭禁忌。反之亦然。中西方体语禁忌所表现出差异无疑和各自文化背景与风情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人在召唤别人时往往手心向上,食指来回勾动,然而这在中国却是召唤动物的手势,对人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在中国同性之间手拉手、肩挽肩是友好的表示,而在美国,尤其是一些大城市,这被看作言语禁忌更容易冒犯。(三)日常禁忌1、数字禁忌英汉中的数字禁忌主要来源于宗教。西方人基本上都忌讳“13”和“星期五”,这源于《圣经》所记载的“最后的晚餐”的故事。“13”在英美人眼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星期五”则是凶日。人们对“13”避之,唯恐不吉,楼层没有“13”而代之以“12A”,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13日都不宜从事庆典等喜庆活动。此外,“666”在西方也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蛮数”,是魔鬼的代号。而汉文化里由宗教产生的数字禁忌,其具体内容与英美文化里的不一样。中国人崇偶忌单,与西方崇奇忌偶相反。中国人忌讳数字“4”,因为与“死”谐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中国有一些地方忌数字“7”,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称为做七。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因此,“7”便跟死联系在一起,3成了可怕的数字。而在西方,数字“7”恰好是幸运数字。2、年龄禁忌中西方对年龄有不同的认识。汉民族一向尊老,长着是智慧的化身,威望的象征。中国人在称呼对方时,常在姓前加一“老”字,如老李、老王。对德高望重的人尊称为“某老”,如“郭老”、“您老人家”。西方人则最怕别人说自己老,认为“old”意味着老而无用,尤其对女性,禁用“老”字。难怪美国老太太不愿中国小孩称她为“奶奶(grandma)”,更不愿称她为“老奶奶(oldgrandma)”。3、造访禁忌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地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4、时间观禁忌中西方人的时间观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禁忌。总的来说,西方人更珍惜时间,更守时。因此,不遵守约定(如迟到、违约)是交际的大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人也越来越遵守时间,但不像英美人那样忌讳。5、宗教禁忌在西方,上帝的名字是最大的禁忌语,基督教徒不能容忍他人随便提到上帝的名字,诸如JesusChrist,Moses,Joseph等,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无礼和冒犯。不少中国人遇到事情会效仿外国人说“Oh,mygod”来表示惊讶,而事实上,这在宗教盛行的西方国家是尽量避免的。(四)、隐私禁忌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mfromulnae)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而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扰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喜欢用这样的话打招呼,像“你去哪儿?”,“干嘛去?”,“吃了吗?”,而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回答是“这事与你无关!”。在英语里,这样的发问是一个标准的问句,具体的回答被看做是个人的私事,这样的发问只有在上下级或相当熟的朋友中使用,如果在社交场合使用,会被认为是粗鲁的表现。对大多数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讲,诸如年龄多大、收入多少。是否已婚、干什么职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问题是很敏感的。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这些情况不宜过问,否则就4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而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相互问这些问题是比较普遍的,还会被认为是表示亲切和关心的一种表现。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禁忌是社会群体的共同文化心理,人们生活在某一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社会的文化环境、文化传统、文化秩序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创造的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分析中西方委婉语、了解语言禁忌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自如地使用所学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