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李克强党的十七大从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出发,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功夫、见实效。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调整经济结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一、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又面临一次新的战略性调整机遇。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切实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顺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度过了最困难阶段,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处高位,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房地产、金融业仍待恢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不断暴露,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短期内还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同时,一些国家还酝酿把碳排放与贸易挂钩,征收所谓的“碳关税”,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对我国保持乃至拓展外需形成较大制约。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学者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以及贸易逆差国扩大出口等政策设想及目标。虽然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不可逆转,但这种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深刻影响。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去年美国推出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实行绿色技术研发计划等,都是为了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四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将更加密切,在一些领域的竞争也可能趋于增加。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在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利于保持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测算,我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消费不足又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近年来,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2.5%,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46.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200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虽然生产的产品有不少是用于出口的,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经济结构调整涉及许多方面,上述结构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来一个时期,这些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不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就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不仅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而且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在三者关系中,调整经济结构是结合点和突破口,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年多来,我们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及政策措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需要面向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挖掘需求潜力;需要调结构,抓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使短期的恢复性增长成为长期的持续发展。同时,针对部分行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也需要及时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这方面动手越早、损失越小,动手越晚、代价越大。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当前我国价格水平总体平稳。但去年11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由负转正。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部分资产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胀预期有所显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需求侧管理,可以减缓对能源资源产品进口的依赖,防范输入型通胀,这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总之,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二、立足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一)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外需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货物出口额仍达1.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我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去年货物进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引进资金,不仅拓展了我国的市场空间,增加了就业,而且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机制创新、观念更新。外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应看到,立足内需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我国这一比重仅为72.8%,在各大国中是较低的。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立足扩大内需也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需要。应当看到,外需往往受到许多不可预料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其变化不是我们能控制的。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均成功地加以应对,抵御了外部冲击,实现了经济回升,靠的就是扩大内需。需要指出的是,扩大内需并非压缩外需,而是在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我国的扩大内需,是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而不是自求平衡;稳定和拓展外需,是建立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基础上的稳定和拓展外需,而不是单纯扩大出口规模。我们在保持对外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还应逐步扮演好对外投资大国的新角色,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此,以内需为主,内需和外需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保持并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更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巨大的优势,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这些都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应有之义。(二)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投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见效最快,对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不仅可以增投资、保增长,而且可以扩消费、惠民生,促进持续发展,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这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条成功经验。如2008年11月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它不仅可以缓解部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而且刺激了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的支出,带动了居民消费。又如投资于农村的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创造了条件,支持了居民消费。还有一部分投资可以直接转化为劳动工资,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投资与出口之间逐步形成了较强的循环关系,出口的增加带动了投资,投资的扩大又促进了出口能力的增加。今后,应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促进投资消费的有机结合不是权宜之计,是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效之策。(三)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