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实践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JIANGSUUNIVERSITY《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所属学院:医学院专业班级:专硕1504班姓名:邢子禾徐家丹杭敏谢萍刘婷婷戴签实践项目:“看病难看病贵”实践成绩:任课教师:2016年1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研室制表实践主题医患人群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观点及建议实践时间2015.12.15—2016.1.3实践地点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方式独立进行()合作完成(√)(在相应括号内打“√”)合作小组构成学号姓名角色分工Z1513060邢子禾设计调研、派发问卷、收集并整理数据、统计并分析数据(附页)、校稿Z1513061徐家丹派发问卷、收集并整理数据、查阅背景资料(附页)杭敏派发问卷、收集并整理数据、完成报告前言谢萍派发问卷、收集并整理数据、完成报告主体刘婷婷设计问卷调研、派发问卷、收集并整理数据戴签派发问卷、收集并整理数据、完成报告结尾说明:1、合作小组成员最多6人。2、合作小组必须确保所有成员都参加实践活动。3、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实践报告。实践主旨思想走进老百姓身边,切实调查“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探讨该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改变这一现象切实可行的建议。社会实践报告关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研报告——医患人群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看法及建议1.前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近年来,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药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6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多项居民健康指标也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首先,什么是“看病难”?什么是“看病贵”?“看病难”一般是指患病后,无处就医,无法就医,或者需经过长途坐车船才能就诊,或者在就诊过程中等待时间过长、或者多次就诊仍无法诊断、或者医生相互推诿,重复检查等等,实际上是指看病过程中的困难。“看病贵”主要指诊治费用昂贵,超出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主要指常见病、多发病在诊治过程中的费用昂贵而言。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实践考验。有人说,看病难,解决看病难更难;更有人说:“三医”(医生、医院、医药)问题已成为不亚于“三农”问题的又一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要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确非易事。自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讲话要求全国各地在今年内要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人民办实事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认真探索,出台了许许多多的治理措施和解决方案。但近年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十分突出,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成为“两会”热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事关社会公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故我们小组此次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行了调研。2.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依据就近、随机、尽可能大的样本等原则将调研地址选在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了更不加偏见地尽可能多的收取意见,我们设定调研对象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调研范围设定在各科门诊及住院部,并为消除干扰因素,采取盲法派发调查问卷,即由派发问卷与收集问卷为不同的人,且注意穿便服进行调研以免身份干扰患者对于问卷的填写。整理数据也由5人共同交互完成并多次核对以保证准确性。3.调研结果本次调研显示有53%的认为“看病又难又贵”,有15%的调查对象仅认为“看病贵”,有21%的调查对象仅认为“看病难”,只有11%的调查对象认为“看病不贵不难”。其中医护人员和患者稍有不同,如下图所示:“看病难看病贵”患者观点又难又贵难但不贵贵但不难不难不贵“看病难看病贵”医护人员观点又难又贵难但不贵贵但不难不难不贵调查对象中认为“看病难”主要表现在:挂不上号(14.5%)、不知挂哪个专家(12.8%)、候诊时间长(23.3%)、医护人员态度差4.7(%)、费用太高(18.6%)、看病流程麻烦(18.6%)等。对此的建议主要有:提高社区医疗水平(43.0%),全面开展网上挂号(20.0%),指导首诊科室、专家(20.5%),提高医护人员素质(11.2%)等调查对象认为“看病贵”主要表现在:个人负担比例过高(17.7%)、药品费贵(13.1%)、检查费贵(29.3%)、诊断治疗费贵(14.6%)、医疗保险覆盖小(10.1%)家庭收入不高(14.1%)等。对此的建议主要有:降低药品价格(20.9%),降低检查费用(30.2%),健全医疗制度体系(32.4%),提高服务水平(13.7%)等。此外,对于现行“医疗保险政策”仍有不少人表示仍需完善,具体包括:提高医保报销比例(25.4%),减少自费药物(22.1%),减少自费检查(23.2%),医保全国通用(23.2%),意见比较均一,仅有5.0%的人对现行医保感到满意,认为可以暂不变化。具体结果详见附页一:原始数据汇总表。4.结果分析及结论(1)“医”和“患”眼中“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近年来,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有效地改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基于我们小组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问卷调研,.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超过同等发达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和教育预算年均增长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是17.5%;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2.4%,医疗收入占53.5%,财政补助占4%。这表明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公共支出体系改革严重滞后,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看病贵”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的诱因。2、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或不足,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目前我县二甲以上医院只县医院一家,优良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这所医院,农村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存在,设备落后,技术缺乏,特别是红河、原黑梁河部分村舍卫生所仍然依靠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老三件”看病,农民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全县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仍很短缺,人员结构失调,人才断档严重,乡镇卫生院有的先进设备无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或技术不精,导致先进的设备利用率或诊断准确率不高,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人满为患,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3、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国家取消公费医疗,推行医保制度,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却无疑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医生为了适应医疗事故处理中“举证倒置”规定,不得不要求患者作更全面的检查,也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费用。4、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据有关资料反映,城乡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1/4~1/3与疾病直接相关,疾病加重了社会贫富分化,加重了百姓对疾病风险的恐惧心理,使“看病贵”易于产生共鸣,成为社会挥之不去的阴霾.5、医疗卫生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成本行业,医疗卫生费用在一定幅度内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诊治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医学研究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对人体的研究,对疾病的治疗,无疑是高风险状态下的高科技行为。在医疗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也是常有的。由于非业内人士对此缺乏认识,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或夸大“看病难看病贵”的情绪。6、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慢性化,医疗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中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资料显示,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用于了老年人,这其中的80%又用于了急危重症病人。调研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已占人口死亡数的2/3。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医药费用负担。7、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多、更高。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浪费、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8、医疗费用价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药品定价基本上市采取政府限价、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对合资药、进口药全面开放,不少药品医院可以得到折扣。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临床普遍使用的药品技术含量高,治疗效果好,但价格昂贵,其实无形加重了患者的负担。9、其他据我们小组调研,绝大多数居民选择在市级医院就诊,诊疗费高、医疗保险覆盖小、挂不上号、看病流程麻烦成为“看病难看病贵”主要的实际原因。(2)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几点建议1、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建立有效的三级医疗网络,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解决“大医院病人等医生、社区医院医生等病人”的问题,“双向转诊”是不错的选择。“双向转诊”是中心医院与社区医院、乡镇医院之间病员转诊的一种模式。社区医院对病人初步诊断后,治疗不了的患者被转诊至中心医院治疗。病人在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后,再转回社区医院恢复。这样可减少大医院门诊压力,降低医疗成本。再加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望缓解甚至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政府部门应出台“双向转诊”规范,细化流程,指导、协助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适宜的医院、科室就诊。对转回社区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康复照料,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在上海等中心城市,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已日趋普及,看病难的关卡在于看大病难、进大医院难。前卫生部长陈竺曾呼吁:“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让好医生流动起来”,让“好医生流动起来”也许是个不错的改革思路。2、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民营医院监管。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向医疗机构捐资或投入,确定合法捐资、投资的途径和方法。对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给予政策鼓励,规范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平台。应坚持“公立医院是主力军,民营医院是生力军”的方向,在同一片区域内的公立、私立医院实现资源共享。民营医院存在监管不力等问题。政府部门在民营医院核发准入资格证把关外,对其日常运营情况进行有效管理、监督,防止民营医院虚假宣传、医疗事故高发。3、创新投入方式,实施医疗设备租赁制度。医疗设备是乡镇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主要投入开资大,即使购买使用率也不高。推行医疗设备租赁制度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政府应建立公立医疗机构租赁设备招标制度,建立所有权转让制度,迅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条件,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4、加大医护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单位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是推行“双向转诊”的必要条件。才能留引导农民群众就近就医,才能有条件和能力接收中心医院“转下”的恢复病员,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因而,必须加大对乡镇医院、村卫生站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5、加强医疗卫生行业自律和监管。制订医疗机构行业自律规范,加强社会监督,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制订和实施科学的疾病诊疗规程及疾病双向转诊操作规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