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7月目录一、“十二五”发展简要回顾....................................................1二、机遇与挑战..........................................................................8三、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11四、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12五、行动计划............................................................................18六、保障措施............................................................................401作为首批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南京大学得到了国家和江苏省持续的大力支持,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两步走”的总体建设战略,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更是南京大学加快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攻坚时期。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我校编制了《南京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作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蓝图。一、“十二五”发展简要回顾“十二五”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我校仙林主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十届党代会胜利召开,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已顺利实现了“第一步”发展目标,整体办学实力已经达到“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要求,各类国际排名大幅提升,国内排名名列前茅,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一)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内涵显著提升基础学科优势进一步凸显,优势文理科向新型应高工学科延伸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学科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以及与新兴战略性产业有关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国内名列前茅并形成重要影响力;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回答国家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教育部最近一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有3个学科全国第一,9个学科进入前三,16个学科进入前五,27个学科进入前十,名列全国前茅。据有关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校有1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我校在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将人才培养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工程,凝练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了以多元化培养、个性专栏1: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32个学科参评。其中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3个学科全国第一,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大气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9个学科进入前三,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世界史、哲学、政治学、中国史、生物学等16个学科进入前五。3化发展为显著特征的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学生经过“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学习后,选择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升学、就业创业或跨专业升学、跨专业就业创业,在全校范围内系统推进了课程体系、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改革,完成了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从局部到全局、从分散到综合的转变。研究生培养坚持“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分类指导,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优质生源推进计划、英才计划、研究生创新工程推进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优秀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建设方案,以跨学科、前沿性、国际化为特点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得教育部高度肯定。专栏2:“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通过建设,学校开设了170余门新生研讨课,100余门高水平通识教育课,50多门创新创业类课,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7个、卓越工程师计划4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2014年“三三制”培养方案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4(三)机制体制逐步完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学校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以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制度化的人才引进系统、完善多层次的队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和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目前我校各类重要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同时,我校师资队伍效益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教师平均学术水平以及绩效排行榜上,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二。队伍建设改革成果专栏3: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优质生源质量工程推进计划:2012年起,我校开始探索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分类指导和动态调整机制,并试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英才计划:在2010年到2013年的4年中,我校共有1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列全国第三。研究生创新工程推进计划:2012年7月启动了第一批优秀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项目,迄今已经遴选了6批。自2012年以来入选我校该计划者共发表了78篇NatureIndex期刊文章。优秀导师和“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实施“国际一流大学讲师团计划”,聘请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名校的专家学者为主讲教师,为我校研究生开设了97门全英文研究生专业课程,带动全校形成了一套以研讨、互动、专题为主的研究生教学模式。5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并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3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经验介绍。(四)基础研究优势凸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平台建设、重大重点项目、科技成果等多要素协调发展,科学研究整体持续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已连续第7次评估优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已连续第2次评估优秀,“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基础研究多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强化团队式协同科研模式,产生了一批原创科研成果,高水平论文发表显著提升,体现基础研究水平的NatureIndex指数在2013年、2014年已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第三,2015年位列全国高校第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专栏4:“十二五”队伍建设成效通过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学校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校现有专任教师22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6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6人次,“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8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3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0人。6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发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积极融入国家与地方创新体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创新链,多项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支撑多家企业上市,产生较大经济效益。201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张德江委员长视察了我校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并给予高度评价。人文社会科学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立足基础文献的掌握,注重求是与求通相结合,在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民国史研究、国际汉学、区域现代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系统性、集大成性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公认。一批具有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相继问世,《中国佛教通史》、《全唐五代诗》、《南京大屠杀全史》等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批新型智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紫金传媒智库”、“中国经济展望智库”、“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等,在国内首次发布的“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中,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五;申请项目数量与层次大幅提升,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25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76项,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共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9项,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4。专栏5: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我校已基本形成以1个国家实验室(筹)、2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主干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另外,学校已建设校外政产学研合作平台24个,国家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4个。7(五)深化强强实质合作,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通过实施强强合作推进计划、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体制创新计划等3个计划,我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我校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在欧洲、北美以及台湾地区成功举办“南京大学周”系列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在校内成功举办三届“南京大学国际学术周”。配合“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加强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和国际化课程建设。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德法学研究所等国际高端人才培养项目取得可喜进展,新建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建筑及城市研究中心等22个国际重要学术和科技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专栏6:国际化建设成就五年来,本科生出国(境)交流率保持在学生总数的30%以上,研究生出境交流率明显提高,留学生人数已达3000人,占在校生比例10%。同时,我校教师每年有3000多人次赴海外开展学术交流,获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列全国高校第一。来校访问、讲学和合作科研的国际高水平专家人数大幅增加,五年内共聘请外国专家约5200人次,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0人次,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等院士约140人次,其中,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我校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奇奥还在我校开设了完整的本科生课程。8(六)仙林主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主校区转移战略顺利实施,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仙林主校区全面投入使用,并与南大和园、南大科技园以及江苏省生命科技园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基本格局,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拓展了办学空间,对南大新百年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年来,仙林主校区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各类校舍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形成了仙林、鼓楼、浦口三个校区“两岸三地”的办学新格局。公共服务支撑条件全面改善。校园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