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价工作的自查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价工作的自查报告根据你委铜发改发[2011]95号《关于做好我市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评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我县围绕资源转型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转型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现就有关工作作以简要评估,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从2008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壮大接续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截止到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8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70元,比2008年初年翻3.9番,年均增长15.4%,占全省的平均水平的比重由49%提高到56%。三次产业结构由08年初的31.2:41.0:27.82调整为28.2:47.2:24.6,经济考核中始终排名67位以前,其中2008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名列第47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45亿元,地方财政完成6830万元,是2008年初的1.7倍,年均递增1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9亿元,年均增长23.4%,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38.5%提高到4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3亿元以上,年均递增达到31.6%;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39元,年均增长2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2元,年均增长20.6%。城镇化水平达到26%,新增就业人数达到40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县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6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比率达到13.5%;环境治理状况实现好转,森林覆盖率实现47.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20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41吨以内。二、落实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效。(一)培植绿色农产品替代产业,推动转型。宜君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5.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同时,气候、环境也比较适宜发展种植、养殖业,生产绿色食品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把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落实铜川经济转3型的接续替代产业,提出以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突破口,以建设无公害产业基地为起点,重点引进和培育品牌产品,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三次产业搭接和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个思路,三年来我们狠抓绿色农产品及特色产业建设。一是全力推进特色果业基地建设。全县新建优质苹果园9.38万亩,苹果面积累计达到21.98万亩,农民人均2.6亩,苹果总产达14.3万吨,优果率84%,先后有9个品种被评为国优品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入了国际市场。以苹果为龙头的果业生产已成为东部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占农民收入的80%以上。加强核桃综合管理工作,优质核桃基地面积发展到36.8万亩,挂果10万亩,农民人均4.5亩,位居全省前列,年产量7000吨,建成县、乡、村级优质核桃示范园464个。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品种改良、规模舍饲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治、良种繁育及饲草基地建设,肉牛、肉羊出栏率明显提高,饲养量分别达到3.87万头和4.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4305吨,发展设施养殖大户44户。三是抓好了特色产业,全县种植蔬菜1.8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816亩(日光温室21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2万亩左右,烤烟年产量达到350吨以上。(二)构筑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推动转型。三年来,我们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了一批支柱产业。完成了煤炭资源与企业整合重组,陕西集华柴家沟矿业集团在提升井下4生产能力、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建成了年优化60万吨的选煤炉和矿业种养殖园区等非煤产业项目,非煤产值已占矿区经济总量的24%,全县关闭了4个设备落后、不符合安全产要求的矿井,进一步整合了资源,组建宜君县煤业公司,完成昊泰煤矿的联合试运转,下桃水电站成功实现与浙江客商产权重组,风力发电正在积极筹备之中。方舟制药植化厂技改、玉华酒业改扩建、强宏建材厂空心砖技改、春光蜂业蜂蜜提纯等项目,以及棋智核桃乳厂600吨核桃油、方舟制药中药饮品和氧化苦参碱加工等3条生产线竣工投产,新型环保节能项目秸杆发电项目也正在加紧实施。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预计79000万元,年均增长22.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10万吨,医药制剂240吨,发电量510万千瓦时,白酒890吨,均有大幅增长。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初的%调整到84.7%,提高了5.7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新型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新格局,县科技工业园区初步建成,组织实施了园区道路、河堤加固工程、35KV变电站和园区供水工程,园区已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龙头基地。(三)强化旅游商贸服务业发展,推动转型。转型过程中,我县将旅游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按照大旅游、大景点、大精品的目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升级,强化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龟山生态5园、南山观景台,云梦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宜休闲避暑旅游。三年连续举办了三届文化旅游节活动。累计接待旅游人数8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1亿元,年均增长24.9%。强化服务业发展,闽发商贸城、鑫怡酒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传统服务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餐饮、超市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汽车、家电下乡活动稳步推进,改造乡镇集贸市场3个,城乡消费市场旺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80亿元,年均增长19.7%。(四)、紧盯项目建设,推动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以项目为核心,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狠抓了项目储备论证及资金争取工作,三年精心论证、储备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620个,上报上级部门或与客商接洽,项目推介率为86.5%,共争取到位国投项目340余个,引进资金60239.4万元。同时还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三年来,共组织实施十大类330个项目,已建成或竣工295个,确定了88个县级重大项目。先后完成了尧黄公路、棋周油路、等10条163.5公里县乡公路,建成通村水泥路517.66公里,砂石路升等改造和砂石路改造173.公里;西河、党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建成尧生、西村等13处集中供水工程、69个村的安全饮水和35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64个村组,全县村组农户通电率达到100%。实施宽带下乡工程51个村,6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综合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了县城主次街道硬化,完成了县招待所片区改造和二期文化休闲广场工程、景园小区建设等工程,新建住宅楼9幢,新增住宅面积12.1万平方米;组织实施了天然气气化、县城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包茂高速宜君段环境整治等项目;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强化,三年先后组织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重点村、畜牧防疫体系、下雨沟流域坝系、天保及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有力支持了农业和农村建设。与此同时我县还紧抓机遇组织实施了以新增天保、防护林、安全饮水、新增能源沼气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医院改扩建、中心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四批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34个,已建成或完工31个、在建3个,完成投资1.08亿元。(五)优化改善环境,推动转型。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逐步构建起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优化改善环境为切入点,以建设天蓝地洁、山绿水清的新宜君为目标,全面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绿化亮化美化环境。先后全面完成了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创建达标验收活动,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三年共计实施造林绿化2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6%,去年又启动实施了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实现了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的目标,努力形成自7然和谐的城市景观,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加快了210国道包茂高速宜君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先后已投入2016万元,完成破旧房屋拆除、墙体粉刷、围墙建设等任务,为建设纵贯铜川南北的景观走廊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坚持源头控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县城煤烟污染治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造天然气锅炉5台,拆除燃煤锅炉1台,安装湿法除尘设备5套、喷淋除尘设备1套,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县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323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342吨,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280天以上。三是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城中村改造工程。积极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建设项目,搬迁南塔村采煤沉陷区村民40户,彻底解决采煤沉陷区和滑塌危险地带居民的搬迁安置问题。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廉租房5400㎡。(六)加强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推动转型。一方面是做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做好劳务中介服务,扩大劳务输出,三年累计劳务输出2.24万人,建立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510万元资金用于安排再就业,每年培训再就业人员15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50多个以上,将再就业人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增加到8万元,确保困难群体再就业。三年实现新增就业4093人,年均增长15.5%,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以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低保、失业、工伤、住房保障等为重点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目前我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7%,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社会保障快速推进,农村低保受益面达到3480户、9529人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2%,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80%。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县慈善协会成立,县中心敬老院建设完工,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9%,初步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三、主要做法一是抓机制,促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领导小组,制订了转型实施方案,对任务进行了年度分解。二是抓宣传,促进观念转新。通过各类媒体开展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2010年年初,召开了相应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具体工作措施。三是抓项目,促经济转型。我县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把谋划长远项目与近期项目相结合,重点谋划接续产业项目,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要求,编制出了一大批项目,完善了项目库,目前已储备项目280项,项目总投资9640多亿元。其次是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建设,2010年全县在建项目总数139个,投资总额达9.53亿元。同时积极招商引资,2010年成功签约招商项目17个,引进资金2.48亿元,项目开工率达到75.3%。四是抓创新,促体制转轨。目前,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规划管理、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流转改革有序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已全面铺开。五是抓建设,促环境转优。重新编制了《宜君县县城总体规划》和《宜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