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课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突破考点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础梳理1.区域概况可变性: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③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含义是地球表面的①单位具有一定的②特征特征空间区位过渡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43°~48°N,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气候条件④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短,雨热同期土地条件⑤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⑥全国平均水平⑦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亚热带季风水稻低于黑土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类型⑧耕作业、水产业⑨耕作业、畜牧业农作物⑩、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工业依托农业发展,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工业,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水田旱地水稻轻工业重方法指导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2)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强化专练1.(原创题)读下列一组景观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B.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C.都是根据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来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2)对景观图显示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A.左图:水田—种植水稻—现代农业右图:旱地—种植谷物—传统农业B.左图:旱地—种植谷物—现代农业右图:水田—种植水稻—传统农业C.左图:水田—我国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右图:旱地—我国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左图:旱地—我国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右图:水田—我国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解析第(1)题,本小题考查区域的含义和划分的指标,调动相关知识即可作答。第(2)题,本小题考查区域差异,左图景观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机械化程度低,商品率低,不属于现代农业;右图为旱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答案(1)D(2)C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梳理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开发早期技术水平: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自然条件河流、湖泊、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限制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使人们开垦困难发展缓慢发展时期技术水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克服限制条件船的使用,使水网成为通道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克服了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的限制黏重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耕作农业生产工具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破碎,使粮食商品率,“粮仓”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棉花生产比不上和华北平原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农业社会水稻具有的优势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人口南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我国的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时期单位面积产量高劳动力较低新疆南部规律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深化(1)开发早期(耕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教材仍抓住“水”和“土”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在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克服了自身的限制性条件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同时,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现代社会(工商业得到发展,农业地位下降)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昔日的全国“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2.阅读“某区域的发展阶段图”,回答(1)~(2)题。(1)该区域由发展阶段1→阶段2→阶段3,关于其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发生变化(2)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B.区域核心范围在缩小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D.区域经济发展由再生阶段转为成长阶段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第(2)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一般依次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答案(1)D(2)C考向调研考向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1】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回答问题。(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2)a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甲区域铁路的修通,加快了该城业、业的发展,这将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了保护优美的环境,a城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等新能源。(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4)甲、乙两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不同,主要取决于两区域资源的差异。为了证明两区域耕地、淡水资源存在着差异,你应重点阅读图中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请归纳:、、、。(5)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b却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6)保护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对全球生态环境有何重大意义?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甲区域为青藏高原,其东南部为横断山区,此处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活动断层,属于地震多发区,而且山高坡陡,极易发生滑坡。(2)a城为拉萨,青藏铁路的修建,有利于旅游业商(服务、手工)业的发展。拉萨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3)青藏高原的城镇分布受地形、交通等因素影响,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河流)分布。(4)耕地和淡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气候又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有关。(5)水电站的建设不仅要看水能是否丰富,更重要的是要看市场需求。(6)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答案(1)多活动断层(近板块交界处)山高坡陡(2)旅游商(服务、手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3)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河流)分布。(4)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的比重)地势(海拔高度)河流密度(不同河段的径流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答出四个方面即可)(5)南部水电站靠近大城市、工业区(或靠近能源消费地)。(6)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持生物多样性。反思归纳本题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多年来被高考所经常使用的考查形式,即提供几个不同的区域背景图,通过多个角度来考查区域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环境差异、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历来是地理考查的核心知识,本题又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强化、加深了考查能力的力度,这类对比题目应多加练习应对的。【预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记者霍朗发自成都:笼罩四川长达65天的高温干旱天气,可能自2008年9月4日起全面“退烧”。四川省政府8月30日表示,建国以来的这次最大旱灾,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100亿元。据四川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的最新统计,此番旱灾全省有近100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206.7万公顷,绝收面积39.4万公顷,因旱粮食减产481.4万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正遭受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干旱。材料二图甲为2008年夏季,我国遭遇百年一遇特大伏旱的省区,图乙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1)图甲大部分所属地形区为。其中A为著名的,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2)图甲所示地区,在7、8月份常出现旱情,试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3)图乙各数码所示的气候类型中,气候特征与图甲所示地区相似的是⑥,其成因为。(4)图乙中B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是,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是,该国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生产?(5)专家分析,澳大利亚的干旱状况还将持续下去,针对B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区应对旱灾的措施。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题,据图中经纬度和地形轮廓,判断为我国四川省,故大部分地形区就属四川盆地,而A地处该省西北部,即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地域类型属水稻种植业。第(2)题,该地区7、8月受副高控制,易出现伏旱天气,且盆地地形闭塞,不易散热,故常出现旱情。第(3)题,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图乙中⑥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二者气候特征相似,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致。第(4)题,图乙中B区域即为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因地处大分水岭西侧背风坡雨影区,故降水较少,水源不足,限制了该地农业生产发展,政府通过东水西调,发展水利工程等措施来解决。第(5)题,应对旱灾的措施,关键是“水”,如节水、调水等。答案(1)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水稻种植业(2)此时主要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易出现伏旱,气温高蒸发量大,加上地形闭塞所致。(3)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混合农业灌溉水源不足发展水利工程;东水西调。(5)节约用水;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调整麦田、放牧地、休耕地的比例;适当从东部地区调水;淡化地下水或海水等。考向二区域地理特征【例2】保持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下表是“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据表分析回答问题。地区A地区B地区经纬度117°E,38°N114°E,26°N海拔高度3~5米500~800米面积8100km220000km2气候要素1月均温-6℃6℃7月均温27℃28℃年降水量600mm1350mm7~8月降水452mm181mm4~6月降水27mm853mm森林覆盖率12%42%人口密度278人/km2103人/km2(1)试对A、B两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比较,答案填在表格中:(2)A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从土壤方面考虑)(3)从保持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看,B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A地区B地区地形单元气候农田类型作物熟制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粮食作物解析本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热点背景切入,考查区域差异对其发展的影响。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A地区在黄淮海平原,B地区在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通过对比表格的相关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保持和挖掘当地的土地资源潜力。A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土壤盐碱化;B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土流失,应走立体农业及山区优势资源加工的综合发展道路。答案(1)(2)土壤盐碱化。(3)①改良红壤;②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多层次布局农、林、牧、渔业,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③对山区优势资源进行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开销售渠道,占领商品市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A地区B地区地形单元黄淮海平原南方低山丘陵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农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作物熟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