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2.精业:3.正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护法。4.反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从护法。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办法。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力的护法,治疗通泄症状的办法。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疗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疗寒的症状的表现方法。6.平补类药物:指既没有寒之偏性,也没有热之偏性,其性质较为平和的一类药物。7.相须:指两类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8.相反:指两类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9.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属阴虚。10.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知,动则尤甚,属气虚阳虚,卫阳不固所致。11.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1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13.冷敷法:是用冷的物体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的一种方法。14.熏洗法:是以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选用一定的方药,经过不同加热方法,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气作用于皮肤、肉理,达到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15.冰敷法: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达到降温散热、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6、汤药煎煮法中特殊煎煮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磨汁、冲服、泡服。17、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的现象。原因是1)初诊患者精神紧张。2)素体虚弱、或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疲劳、饥饿等。3)体位选择不当、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4)治疗室空气不流通,闷热,或室温太低、寒冷。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2)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或灸百会、气海、关元。3)若仍不缓解,应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预防:1)对初次接受针刺、体弱及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2)饥饿、大出汗后,疲劳者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行针刺。3)注意室内通风。4)针刺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色、及早处理。滞针是指针刺后针下异常紧涩、行针困难的现象。原因是1)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2)单一方向捻针太过。3)留针时间太长。处理:1)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尽量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弹击针柄或在附近针刺以宣散气血。2)因单向捻针造成者应反向捻针,并用刮柄、弹柄法即可消除。预防:1)对精神紧张者预先做解释工作消除顾虑。2)正确操作避免单向连续捻转。18、拔罐法常用临床的方面:适应范围较广,能治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病症。可用于风湿痹症、各种神经麻痹,以及急慢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头疼、牙疼、痛经等;还可用于感冒、咳喘、痰饮、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症;对外科疮疡、疔肿、红丝疔、丹毒、毒蛇咬伤亦有效。19、临床常用推拿手法有推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搓法、抹法、振法、按法、捏法、拿法、弹法、掐法共十三种。20、艾条灸的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头部、背腰、胸腹、四肢。2)施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3)施灸后若局部皮肤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法处理。若局部出现小水疱注意勿擦破,可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红花油,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及时熄灭艾火防止复燃。5)使用的针具先浸泡消毒再清洁,检查针具灭菌后备用。21、同病异护是指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病症,应该用相同的护法。但由于病因及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或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同一种病症也可出现不同的症候,因而护法也就不同,举例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在护理上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的区别。风寒感冒以恶寒重、低热无汗为主要症候,临床选用葱豉汤、紫苏粥发表散寒。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为特点。多选用荆芥、薄荷等清头目利咽喉、配伍解表除热的豆豉共奏宣散风热之功。22、中医护理的原则:1)扶正祛邪:有独用、兼用、先后使用。临床常用补气法、养血法、滋阴法是以扶正为原则制定的;如肾阳虚弱而水饮内停治宜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之邪。如体虚兼外感则应祛邪为主、慎用峻猛发汗之品以免伤阴。再如淤血所致崩漏,虽有血虚之状,但淤血不去崩漏难止。故应先活血化瘀以祛邪,而后再予养血补虚以扶正。2)调整阴阳:损其偏盛与补其偏衰。如阳热亢盛之实热证,应用“热者寒之”之法以清泻阳热。再如阴虚不能制阳,则功在滋阴。给予滋阴降火的饮食以使阴阳平衡。3)护病求本:治病必求其本,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和治疗。例如头疼一证,可以有外感、血虚、气虚、痰湿、淤血、外伤等多种因素。应分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对应方法治疗。具体有正治法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法如热因热用(如内脏虚寒反见面红的戴阳证)、寒因寒用(里热太甚时格阴于外出现热厥证)、塞因塞用(中气不足脾虚不运的便秘)、通因通用(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宜取攻下治护法)。4)标本缓急:标为表象本为本质。在治疗与护理中,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不同。大出血患者应先止血以护其标,待血止之后再寻找出血原因。虚劳内伤所致阴虚发热在发热不甚、症状不急时,采用滋阴治本法。如原患肾炎、复患风寒感冒者标本俱急,可采用解表与温阳化水同时并举。5)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病异护见21题。异病同护指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症应该用不同的护法。但如果几种不同的病具有同一症候,也可以用同一种护理方法。如久泻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疾病,但如果它们同属中气下陷,就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进行护理。6)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如夏天人体肌腠疏泄,汗出较多,受风寒而外感时,用药宜辛凉、不宜过用辛温,以防损伤精气。因地制宜: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风寒,温热药的用量就应有所侧重,而寒凉之剂慎用。因人制宜:素体阳虚者应注意保暖避寒,予以滋补温热食物。7)预防保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重视精神调养、注意饮食起居、加强身体锻炼。护理人员要做好预防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2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性:生活起居与健康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具,而尽享天年乃去。说明保持身体健康应懂得顺应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延年益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特点、状态而制定的四时调摄原则。若在春天不注意养生,违背了春生之气可致肝气内郁;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可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太阳之气不能收敛可致肺胀满喘息;冬天少阴之气不能避藏,则肾气不能蓄藏。所以顺应四时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平衡阴阳以合四时,主动调节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身体健康。24、饮食护理的重要性:饮食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适宜的饮食,达到治疗疾病或防病健身的一种方法。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脏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是气血生化之源。合理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尤其是慢性疾病和重病恢复期,合理运用饮食调护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25、1)诚挚体贴2)一视同仁3)因人施护:体质、性格、年龄、性别差异。26、艾条灸分为以下几种:温和灸(用于慢性疾病)、雀啄灸、回旋灸(急性疾病)。27、拔罐法的操作方法有以下:留罐(坐罐)、闪罐、走罐、刺血(刺络)拔罐、留针拔罐。28、明清钱襄著中医护理第一部书《侍疾要语》。29、中医护理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护。30、中医护理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79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护理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护理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从此,中医护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1.最早的葱管导尿术是由孙思邈创立的。32.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等属于矿石类,质地坚硬不易煎煮,应打碎后先煎煮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等属于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分挥发,应在应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前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同煎。33.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时间一般每次15~20分钟。34.皮肤疮疡的护理:宜食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食虾、蟹、猪头肉等食物。35.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36.华佗创立了《五禽戏》37.日常起居护理的内容:1.顺应四时调阴阳。2.环境适宜避外邪a、病室安排:根据病证性质而定。b、病室环境:安排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养。噪音不超过40~60分贝C、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一般为18~22,阴虚证、热证为16~22,新生儿、阳虚证、寒证患者为22~26.湿度50%~60%。D。光线适宜。阳光充足但不宜直射面部。3.起居有常适劳逸。38.中医护理鼎盛时期是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39.因人制宜护理应重视性别、年龄、体质的差别。40.常用的推拿手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擦法(平推法)搓法,振法,按法,捏法,拿法,抹法,弹法,掐法。41.应熔化后再服用的药物:胶质类或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丸。42.中药离子导入的适应症:风寒湿痹,关节肿痛,骨质增生,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中耳炎,角膜混浊等。禁忌症: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孕妇、严重心功能不全、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或带有心脏起搏器患者及对中药过敏者。43.煎药的器具以砂锅、碗罐、和陶瓷馆为佳。此外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也可。禁忌铁铜锡铝等容器44.朱丹溪创立了“相火论”,在护理上创作了滋阴降火法。45.标本缓急的互利原则: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标本同护。46.李杲的中医护理主张:李杲的《脾胃论》提出了“安养心神,调治脾胃”的学术见解。他非常重视饮食、劳倦、情志的护理,还主张无病亦须保护脾胃功能。47.孙思邈对护理的贡献: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详细的介绍了各科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婴幼儿护理保健等内容,为儿科临证护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首创了用葱管进行导尿,同时还发明了蜡疗和热熨法。48.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表现在:在生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内在的调节机能,保持着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的阴阳气血亦受昼夜晨昏的影响;地理环境也是影响人体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发生和病理变化也有影响。49.《诸病源候论》对中医护理学的贡献:在病情观察方面,对中风、淋证、温热病的病情观察记录很详细,提倡根据脉相来观察病情,认为脉直疾、脉疾而细等都是疾病恶化的表现;在外科方面“金疮肠断侯”介绍了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指出;在妇科方面强调妇女妊娠期间,当注意饮食起居以及情志的调养;还介绍了乳痈的护理方法“手助捻去其汁,并令旁人助朔引”,一是淤积的乳汁排出,而使乳痈消散。在儿科方面,主张在和暖无风的时候应抱小儿于阳光中嬉戏,经常如此,可是孩子身体健康,耐受风寒,不易得病。50.中药的禁忌:51.春季宜食辛凉疏散的食物52.疼痛局限,固定不移,刺痛属于53.冬季起居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