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病毒性肝炎幻灯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嘉兴二院一、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直径27nm球形颗粒,无包膜,为嗜肝RNA病毒属。只有抗原抗体系统和1个血清型。HAV主要在肝细胞的胞质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感染后早期出现IgM型抗体,一般可持续8—12周,IgG型抗体可保持多年。HAV对酸碱抵抗力较强,25℃干粪中存活30天。在贝类动物、污水、淡水泥土中存数月,但煮沸5分钟全部灭活。紫外线、70%酒精、3%福尔马林1—5分钟可灭活。(二)、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HBV颗粒直径为42nm,又称丹氏颗粒(Dane颗粒),分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内含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内合成并大量释放于血液循环中,没有感染性,但数量多于Dane颗粒100-1000倍。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与感染的主体,含有HBV—DNA、DNA—P、HBeAg和HBcAg。乙肝病毒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乙肝病毒基因组见图一。HBV抗原、抗体系统:1、HBsAg与HBsAb:成人感染HBV后最快1—2周,最迟11—12周首先在血中出现HBsAg。大于6个月未转阴,可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HBsAb是保护性抗体。2、HBcAg和HBcAb:HBcAg是HBV复制的标志。HBcAg阳性后3—5周出现HBcAb为总体抗体,主要有IgM和IgG两型。IgM型出现早,只存在于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慢性乙肝的发作期。当HBsAg消失而HBsAb尚未出现前,血中只能检出HBcAb–IgM的一段时间,称HBV感染的窗口期。HBcAb-IgG为感染过HBV的标志之一。3、HBeAg和HBeAb:HBeAg稍后于(或同时)HBsAg在血中出现与HBV-DNA,DNA-P密切相关。HBeAg消失过程中出现HbeAb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降低。4、HBV-DNA和HBV—DNA-P: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是HBV感染最特异、灵敏和直接的指标。HBV-DNA-P具有逆转氨酶活性,反映HBV复制能力。原发性自限性HBV感染和转为慢性携带状态各项病毒标记物间的关系见图二。5、HBV变异:因HBV-DNA在复制时有一个逆转录过程,较易发生变异。S区变异可出现HBsAg和HBsAb阳性或出现HBsAg和HBsAb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可致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失败。前C/C区基因变异查HBcAg可呈阴性,有可能引起重型肝炎。X区变异可使HBV—DNA复制下降,HBV标志物全部阴性,然而测X基因则为阳性。(三)、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30—80nm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结构分为核蛋白(C)区,基质(M)区和包膜(E)区参与病毒颗粒的组装以及非结构区。血清中检出HCV-RNA是有传染性的直接依据。用常规试剂盒检出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抗病毒治疗后HCV—RNA阴转则是治疗有效的依据。(四)、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RNA病毒,必须与HBsAg共存才能复制。HDV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也可以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HDV感染亦随之结束。(五)、戊型肝炎病毒(HEV):呈球状,无包膜,直径平均为32-34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分结构区和非结构区。HEV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经肠道排出。(六)、庚型肝炎病毒(HG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以各型肝炎重叠感染为主。(七)、输血传播病毒(TTV):为单链DNA病毒,感染后可测得TTV-DNA。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可成为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HAV、HEV以粪—口传播为主。体液传播是HBV、HCV、HDV和HGV主要途径,母婴传播是重要途径之一。(三)、易感性与流行特征:人类对各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由于隐性感染,绝大多数成年血中可检出抗HAV-IgG。HBV感染多发于婴幼儿及青少年,30岁以后半数可检出抗HBs。除少数易感者外,已感染HBV的人多为慢性或潜伏性感染者。丙肝多见成年人,戊肝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因病毒性肝炎遍及全球,发病率与经济和卫生状况密切相关。甲肝多流行于秋、冬季。戊型肝炎多发于雨季及洪水后。乙、丙、丁、庚肝炎无明显季节性。三、发病机理与病理:(一)、发病机理: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侵入肠道粘膜繁殖,有一暂短的病毒血症期,侵入肝细胞内复制并引起病变。HAV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和免疫反应在致肝损害中起重要作用。HBV侵入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肝,除在肝细胞内复制外,尚可感染肝外组织。组织损伤并非HBV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一系列免疫反应所致,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身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当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免疫耐受或病毒变异时,HBV难以及时被清除,则导致慢性肝炎或无症状HBsAg携带状态。免疫反应亢进,发生超敏反应时易产生过多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产生大量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6(IL1、IL6)、而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急性重型肝炎。HBV在肝细胞内整合为癌变的启动因素,另外某些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可产生突变,而发生癌变。超过50%的HCV感染转为慢性,是由于HCV的变异能力很强,与HCC的关系很密切。慢性炎症的炎症细胞中单核吞噬细胞所形成的自由羟基能破坏RNA,成为恶性转化的直接因素。(二)、病理: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为基本特征。亦损害肾、脑、关节、皮肤及心血管等。急性肝炎常见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性,灶性坏死与再生。急性重型肝炎以肝缩小,大量肝细胞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及残余肝细胞,胆小管淤胆为特征。慢性肝炎以肝细胞变性和点、灶性坏死,常发生肝细胞碎屑样和桥状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可分五期、五级:(略)淤胆型肝炎:因胆汁代谢,排泄障碍而有肝细胞内胆色素滞留,毛细血管内胆栓形成及汇管区水肿和小胆管扩张等病变。慢性肝炎分期及分级标准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级汇管区及周围小叶内期纤维化程度0无炎症无炎症0无1汇管区炎症变性及少数坏死灶1汇管区扩大,纤维化2轻度(碎屑状坏死)变性、点灶性坏死或嗜酸小体2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3中度(碎屑状坏死)变性、坏死(重)或见碎屑状坏死3纤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4重度(碎屑状坏死)碎屑状坏死范围广,累及多个小叶,小叶结构失常(多小叶坏死)4早期肝硬化或肯定的肝硬化四、临床表现:(一)、潜伏期:HAV平均30天;HBV一般为60-90天;HCV40天左右;HDV与HBV同时感染约28-140天;HEV约40天左右。(二)、临床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临床表现(三)、临床经过1、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慢性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有慢性肝炎表现者。反复乏力、厌食、恶心腹胀、肝区痛等。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有压痛。肝功能时有异常或持续异常。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和脾肿大等。临床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型。3、重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发病率0.2—0.5%,但病死亡率高。(1)、急性重型(暴发性肝炎):起病较急,极度疲乏,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肝功能损害明显。可出现胆一酶分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起病10日内出现II度肝性脑病,病程不超过三周。(2)、亚急性重型:出现急性重型肝炎的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测的改变。起病10日以上深度黄疸,腹水并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病程可达数月,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及肝功能损害。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肝性脑病的产生因素主要有:血氨及其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以及感染、镇静剂、大量放腹水可诱发。4、淤胆型肝炎:急性起病,梗阻性黄疸持续三周以上并排除其它原因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5、肝炎肝硬化:分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具有门脉高压证据。五、实验室检查:(一)、肝功能检查:1、血清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ALT)反映肝细胞炎症活动程度。重型肝炎大量肝细胞坏死,ALT随黄疸加深反而下降,出现胆一酶分离,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大于ALT说明肝损害严重。2、血清和尿胆色素:血清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及尿胆红素、尿胆原均增高,而淤胆型肝炎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可阴性。3、血清蛋白: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形成A/G比值下降。4、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或时间延长1倍以上提示肝损严重。(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1、甲型肝炎:抗HAV--IgM阳性为现症感染,IgG阳性提示既往HAV感染。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为现症感染,抗HBs阳性为保护性抗体。HBeAg与抗HBe:HBeAg是复制与传染性指标之一,抗HBe阳性示感染时间较长,可能DNA与宿主整合。HBcAg与抗HBc:HBcAg意义同HBeAg。抗HBc分IgG提示既往感染,而IgM是HBV有活动性复制。HBV—DNA:血清阳性表明病毒复制,传染性大,肝细胞内阳性表明与宿主DNA整合。3、丙型肝炎:抗HCV是有传染性标记而无保护性。4、丁型肝炎:抗HDV-IgM持续时间较短,慢性感染IgG可持续增高。5、戊型肝炎:抗HEV-IgM和IgG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年,均为近期感染标记。6、庚型肝炎:血清抗HGV阳性。(三)、特殊检查:1、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肝脾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结构以及有无腹水等。2、肝活检:判断慢性肝炎所处病变阶段以及预后,亦可检测病毒型别。六、并发症及预后:急性肝炎多在3—4月内康复。甲、戊肝炎病死率1-2%,妊娠后期戊肝可达10—20%。约10—20%急性乙肝,约50%急性丙肝转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出现多器官损害,并发展为肝硬化,可出现多种并发症。重型肝炎病死率较高,预后差,死因主要有肝性脑病,出血、感染及肝一肾综合征等。七、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夏秋、秋冬出现肝炎流行高峰或食物、水型暴发流行有助于甲、戊型肝炎诊断。有与乙、丙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母婴及血制品的使用常有利于乙、丙型肝炎的诊断。2、临床诊断:须与病原学作出完整诊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3、病原学诊断:各型肝炎标志物的检测,以及混合感染和重叠感染:完整诊断例如:急性无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甲、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或慢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度(或3级2期)。(二)、鉴别诊断:1、感染中毒性肝病:鉴别各种非嗜肝病毒、细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致肝功能损害。2、酒精性、药物性肝损害和妊娠肝损。3、肝内外梗阻性黄疸:结石、肿瘤以及其它引起肝损害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等。八、治疗:(一)、急性肝炎:强调早期卧床休息,以清淡食物,保证足够能量和维生素类以及适量蛋白质。急性丙肝早期应干扰素治疗,可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按中医辩证可服中药如:茵陈蒿汤、茵陈苓四散及消遥散加减。(二)、慢性肝炎:1、非特异性护肝药:包括维生素类、促进解毒功能药物,促进能量代谢药物,促进蛋白质合成药物,以及护肝、降酶、退黄等药物。2、抗病毒药物:(1)、干扰素:乙肝300—500单位/次,肌注疗程至少6个月以上。丙肝300单位每周三次肌注或复合a干扰素(干复律)9—15ug每周三次大于6个月,6—12月为1疗程。(2)、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最新有阿地福韦等。拉米夫定作用机理见图三:3、免疫增强药物:抗乙肝转移因子,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及胸腺肽等。(三)、重症肝炎:1、治疗原则:强调综合治疗,除减少蛋白质饮食,补充糖及维生素类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