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意识概述一、意识1、定义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2、意识的作用(1)统合、管理和调节身心(2)有选择的注意(3)判断、解释(4)行为指导3、意识的层次和水平无意识——意识是一个连续体。二、无意识1、定义是指相对于意识而言,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2、内容(1)自动化的行为(2)没有注意到的外界刺激,对人发生影响三、几种不同的无意识状态(一)睡眠1、关于人类睡眠脑电波的研究(1)醒觉状态的脑电波A、清醒和警觉状态:ß波,频率为14—30赫兹。B、安静和休息状态:ɑ波,频率为8—13赫兹。2、睡眠状态的脑电波睡眠时以频率低、波幅高的Δ波为主。(二)梦1、梦境出现的睡眠阶段(1)快动眼时期(2)类似清醒状态的高频低幅波2、梦的特点(1)不连续性(2)不协调性(3)认知的不确定性3、佛洛伊德对梦的解释(1)梦是潜意识的显露(2)梦的内容具有象征意义(3)释梦是治疗心理问题的有效技术(4)催睡是进入潜意识的有效技术第二单元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定义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心理活动”既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注意的基本特性(1)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1、注意的非独立性:注意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但却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的组织特性。2、注意的伴随性:注意是伴随心理过程出现的,离开了具体的心理活动,注意就无从产生和维持。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使得人们在某一时刻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和任务要求的刺激信息,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的作用。这是注意的首要功能,它确定了心理活动的方向,保证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够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进行。2、保持功能注意可以将选取的刺激信息在意识中加以保持,以便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选择的注意对象转瞬即逝,心理活动无法展开,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调节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另外,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四、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出现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当我们注意一个物体,会“注目凝视”;注意一种声音,又会“侧耳细听”;在我们专注于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时,又常会“眼神发呆,若有所思”。2、无关动作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因此,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不会总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者玩一些与活动不相干的东西。3、呼吸运动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常常是轻缓而均匀,有一定的节律。但有时在紧张状态下高度注意时,常会“屏息静气”,甚至牙关紧闭,双拳紧握。五、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三、、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四、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司机需要一边驾车,一边观察路况。事实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第七节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需要一、需要分析1、需要的心理学概念需要是指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2、需要的心理表现(1)匮乏感--满足感(2)心理失衡--心理平衡3、需要的特征(1)对象性(2)紧张性(3)驱动性(4)层次性(5)发展性二、需要的种类(一)按需要的性质分1、自然性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缓有密切的关系。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又称为获得性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二)按满足需要的对象分1、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2、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三)按需要的社会性分1、生理健康的需要2、友谊与亲和的需要3、成就的需要4、家庭生活的需要5、文化娱乐的需要6、自尊和民主的需要7、被理解、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二、动机(一)动机概述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产生(1)内部不平衡状态的生成需要机体内部平衡状态被破坏,引起机体内部的紧张状态,产生需要。(2)需要转化为行动的意向和愿望需要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于某种对象,并激发起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便转化成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3、影响动机的因素(1)内部需要(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2)外部诱因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3)情绪因素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4、动机的心理功能(1)激活功能:发动(2)指向功能:方向(3)强化功能:强度(4)维持功能:保持(二)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的性质分(1)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又叫内驱力,如吃、穿、休息、性等的动机。(2)社会性动机以人类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引起成就动机、权力的需要引起权力动机。(3)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兴趣与爱好①兴趣的定义: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识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②兴趣的品质:A、兴趣的倾向性:即对什么发生兴趣。B、兴趣的广阔性:即兴趣的范围。C、兴趣的持久性:即兴趣的稳定程度。D、兴趣的效能:兴趣所产生的推动人的活动的力量。③爱好的特点: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了。④兴趣和爱好的价值: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2、根据动机有无意识分(1)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动机。(2)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或没有清楚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定势往往是人们意识不到的动机。(3)典型的无意识动机——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定势可以由人的知觉经验引起,也可引刚刚发生的事情引起来。3、根据引起动机原因分(1)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叫内在动机。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2)外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如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在推动个体的行为活动中都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损害了内在动机,即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靠外部奖励的推动,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来源《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1、需要是分层次的2、人共有五个需要等级3、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产生4、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5、低层低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6、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出现而消失7、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层次需要对行为的影响变小8、各层次的需要呈现相互依赖与重叠的关系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后期发展(一)需要层次内容的变化1、增加了两种高层次的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2、强调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的控制作用(二)需要层次结构的变化1、将需要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变为台阶式的结构2、台阶式的需要层次结构体现了人需要的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