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见一棵好树,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武帝让人记下这棵树。过了几年武帝又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瞿所!”武帝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欺骗我已经很久了。同一棵树,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样?”东方朔答辩道:“马,大的时候叫马,小的时候叫驹;鸡,大的时候叫鸡,小的时候叫雏;牛,大的时候叫牛,小的时候叫犊;人,刚生下不久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长少生死,万物成败,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武帝心悦诚服地笑了。东方朔的论辩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想一想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人的认识人类社会自然界哲学讲的世界想一想:哲学上讲的“世界”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世界”是否一样?一、发展的普遍性动物的演变史思考:这些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低高思考:社会形态由低到高的更替说明了什么?人类社会是发展的“雷为天怒”雷电属自然现象。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放电现象。“雷公”扣击“连鼓”,产生雷声;“电母”“持镜”,形成电光。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思考:这些变化过程又说明了什么?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一)、发展的普遍性(二)发展的实质(含义):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思考:变化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有上升的、向前、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发展是具有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过程发展变化运动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B、始祖鸟变成现代鸟类C、恐龙灭绝D、候鸟迁徙E、环境破坏,鸟类减少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问:哪些属于“发展”?哪些属于“运动变化”?(ABF)(ABCDEF)区别含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未必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有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向性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和上升性的变化。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人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景致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辨析:事物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不可分割,联系构成变化,变化就是发展。参考答案:(1)事物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不可分割,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2)事物的变化很广泛,既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后退的、向下的。而事物的发展则仅仅是指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可见,一切发展都是变化,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因此“变化就是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求学的三个境界——“渐悟”到“顿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要学有所成,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能入定,去体会世间万物之内在规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追求一种求学的乐趣。一方面,求学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另一方面,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无怨无悔。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知识智慧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在此境界,求学者诗人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愉悦,硕果累累,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B、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D、数量的减增、位置的变更C2、下列不属于发展的()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B、用计算机算命C、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D、航天技术进一步完善BC3、下列能体现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B.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B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A、自然界是客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显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是如此葱郁茂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这表明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物质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静止不变的事物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具有相对性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B)C7、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后来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神话。这说明()①人的认识是发展的②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④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都是不正确的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8.下列说法与“户枢不蠢,流水不腐”所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闭门造车B.杞人忧天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沧海桑田,斗转星移D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与联系之间的关系()A.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B.由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才构成联系C.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因是发展D.联系是发展的结果和表现A8.爱迪生一生创造发明很多,他几乎每天忙于试验。许多人不理解他的行动,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实验毫无价值;一位老太太曾问他:“你天天搞这些玩艺,有什么意义?”爱迪生没有正面回答她,而是反问道:“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爱迪生这句话包含的哲学寓意是()A.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新生事物D.要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C9、荀子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一观点()A、否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B、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C、否定了事物与运动不可分D、否定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10.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之后,其品种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A.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B.发展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结果C.发展是事物内部自身作用的结果D.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11、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以美国为例,2000年信息产业给美国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目前,信息产业已占美国GDP的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专家预测,未来10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将增加一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上述材料,从哲学上表明()A、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B、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新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D、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