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要走内生性发展道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县域经济要走内生性发展道路发布日期:2010-08-14点击:985次国民经济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李克强副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指出,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更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走内生性发展道路。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道路就是立足县情,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优势,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空间布局和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道路的选择不仅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更是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学家的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动力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加快发展从而走向繁荣富强,决定性的因素是内生动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源于上面表述中提到的“八个注重”的力量,是将县域经济比较优势转变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推动力。提高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道路既不是矿产资源的大开发,也不是国外市场的大贴牌,也不是盲目地重复建设,而是县域经济内生力量的大崛起。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优劣表现迥异,有的发展出现滑坡,内生性发展道路具有自主性、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异军突起,发展强劲,实现弯道超车。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道路的选择不仅是县域科学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全国统筹发展的全局需要。提高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能力,就是要减少县域外因素的影响,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能力增强了,全国统筹发展的基础就坚固了。没有全国县域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全国县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辨证地讲,全国的统筹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内生性发展也提供外围环境。经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实证分析,提高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能力需要构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领导机制、产业机制、空间机制、主体机制和动力机制等五大机制。一、建设一个好班子,走一条好路子,加上真抓实干,构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领导机制现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是关键。在一些地区,县域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点。县委书记领导下的班子对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具有非常大的能动力。中央也加大了对县委书记和县长的集中培训。我们观察到,有能力的、能坚持干上一届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多”。好班子在切实把握县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一条好路子。好路子要坚持走,真抓实干,增强县委县政府的执行力。强化“目标管理”,将目标逐一分解,细化量化,加强考核,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经过几年积累,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崛起。增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能力,还需要市、省甚至中央等层次的扩权强县、多予少取放活、领导干部奖惩等推动工作。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机制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县域经济竞争力需要产业竞争力保障,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护航。县域经济要做好“一稳、二壮、三活”。农业要做好发展定位,一是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本性、代表性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业可以做成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和农业主产区的县域经济。二是一些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也要关注农业的多功能性,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三是“兴工促农”,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县域内农业和工业的比较优势均能得到发挥,并驾齐驱。加快推进工业化,一要联大靠强,二要做大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建设,三要做好区域经济协作和产业转移,四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能“一业独大”,也不能“一企独大”。外贸导向的县域经济需要提高发展自主性,从产品贴牌加工转变到产品制造,从产品制造转变到产品创造;资源简单开发的县域经济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做好后续产业,特别是将驻县资源开发企业与县域的和谐发展协调起来。县域经济走产业集群式发展,需要延长产业链和建设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采用产业链招商,提高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县域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特别要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强调“小而全”,也不单纯追求三产比例,要注重特色和竞争力。比如,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受到国家有关农业的区域布局和统筹的影响,县域产业调整受到更大区域和中心城市的产业规划和转移的影响。县域经济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这里,特别强调要大力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经济。地理标志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三农”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空间机制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构成了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的载体,奠定了强县富民的平台。壮大县域经济将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是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无论人口经济大县或面积大人口分散县,都要规划全县域工业、城镇和新农村网络,做好经济和人口在空间上集中和集聚。在空间布局上将人民生产和生活结合起来,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就业和增加收入结合起来。县域统筹发展的空间机制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容量和空间。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区域统筹“增城模式”和城乡统筹“双流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证,用比较少的工业用地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总量。在手段上,一是注重规划,制定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城镇规划等,规划可粗可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注重功能区建设,将县域划分不同功能区,统筹发展;三是注重城乡统筹,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有机统筹起来。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促导全民创业,构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市场主体机制县域经济工业化既需要联大靠强的外来式工业化,也需要中小企业成长的本地式工业化。县域经济主体既需要县内的,也需要县外的;既需要国内的,也需要国外的;既需要合资的,也需要独资的;既需要大型的,也需要中小的;既需要国有的,也需要民营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少有国有资产投入、少有国家大项目支撑、市场主体不足等。解决县域经济市场主体不足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情系县域、扎根县域、服务县域,发展民营企业可以与县域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许多县(市)发挥民营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中“企村结对帮扶”的实践就是非常好的实例。民营经济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又是富民的源泉。辽宁海城市的民营经济发达,有“两个90%”之说(经济总量的90%由民营经济创造,民营经济的90%由当地经营者组成)。海城市的相对富裕程度达到A+级,是东北地区少有的几个县市之一。发展民营经济,促导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市场主体,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市场主体数量不足的难题。县域政府要做好发展民营经济的环境建设,做好金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培训企业主等。五、统筹县域发展,注重改革创新,注重民生幸福,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动力来自因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统筹发展和改革创新。县域是我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功能比较完备的行政区划单元,是统筹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内生性发展道路注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向县域科学发展转变,县域是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的一个系统。一是注重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注重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做到强县富民一致性;三是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绿色经济、绿色环境和绿色宜居等绿色县域建设;四是注重民生幸福建设,提高人民满意度,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县域。县域真正成为人民幸福乐土。民生幸福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江阴模式”,形成了“民生期盼倒逼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幸福”工作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解放思想,用开放心态、市场导向和人民立场来解决发展中问题,解决影响和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一是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受到县域内因素的影响,需要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创新,提高经济要素配置效率,并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受到县域外因素的影响,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甚至需要主动在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寻求发展定位;三是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受到政策的和行政管理的影响,如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些欠发达甚至贫困县域需要上级的输血才能增强造血功能、国家农业生产空间布局需要与财政转移统筹起来才能解决农业大县的公共财力不足等。四是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受到县级政府的影响。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注重县级政府职能转变,把主要精力从经济建设转变到社会服务上来,统筹县域全面发展。上级政府乃至中央要为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创造条件和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能力,不仅需要进行县域内改革,还需要进行县域外体制改革,如进行“省管县”体制、干部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以及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可以讲,县域综合改革将成为现阶段改革探索的新亮点,改革将会在“县域突破”。总而言之,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加注重八项工作”,并构建“五大机制”,需要统筹推进。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的十大问题发布日期:2007-08-17点击:91次县域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规律,我们要用科学态度来发展县域经济。经过长时间地积极引导和推动,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新闻媒体宣传县域经济,领导干部实践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迎来了新局面。这个新局面来之不易,需要认真把握。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非科学性认识和实践问题,归纳出十大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科学把握。第一,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物的发展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县域经济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有所规范,不能持盲目胡乱的态度。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特殊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与县级行政区划密不可分,但不是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划经济都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被社会所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情。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中心城区的概念与中心城市的概念不一样,中心城区仅是由市辖区组成的集合,不含所辖县和县级市。中心城区与县域的差距非常大,全国县域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仅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左右。因此,县域经济单位的一般规范是:县域经济单位主要是由县和县级市构成的,不包括市辖区。由于我国“市制”不完备,相当多的市辖区内存在相当大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在课题研究中将部分农村人口比较大的市辖区包含在县域经济单位内是可以理解的。将市辖区纳入县域经济单位必须根据需要作出解释。第二,界定县域经济外延,县域经济概念不能无限泛化。县域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有些人就错误地把县域内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政治的、文化的问题都归为县域经济的问题,都是县域经济不发达造成的,“都是县域经济惹的祸”。把“县域”与“县域经济”等同,容易引起误导。“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将县域经济概念泛化、万能化,不利于探索县域经济规律,不利于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工作,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县域经济内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