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和研究现状概述2010-06-2309:19:07|分类:碳交易和低碳经济|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王岩李武摘要:气候变化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国际社会和中国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行动,比如国际行动、国家行动、二氧化碳捕捉及二氧化碳利用、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实践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比如在低碳经济内涵研究,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机制和政策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研究等方面,都取得成果。关键词:低碳经济;行动;碳排放权交易;碳税;机制和政策一、低碳经济研究背景在地球生物圈中循环的活性碳大约有4万千兆吨(Gt=10亿吨)。大气层、植物和海洋表层是活性循环碳构成的三个主要来源,每一种都在600Gt~1000Gt。动物生命只需1Gt~2Gt。地表土中有转移很慢的1500Gt的碳,在深海中有更慢的3800Gt的碳。除了这些自然循环的碳外,当它们远离了早期的地球大气层后,还有大量的碳储备在沉淀的碳岩层中和矿物燃料中。因此,通过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以及很久以前被最初的植物生命分离出来的太阳能。燃烧使含有能量的碳氢化合物有机分子转化为碳、氢以及很少量的氮氧化物,即二氧化碳(CO2)、水蒸气和一氧化二氮。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0.3℃-0.6℃;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l.8℃-4.0℃。①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气候近年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86-2006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②。英国政府发布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一)国际行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第45届大会于1990年12月21日通过决议,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该委员会于1992年5月9日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当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或FCCC),公约参加国有189个。公约确立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等五大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该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起正式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1995年3月28日首次在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召开一次会议。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2007年12月3-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3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3次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制定了“巴厘路线图”,为下一步气候变化谈判设定了原则内容和时间表。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5次会议,于18日达成协议文本。文件没有提及各国的具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文件中标明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提供的资金计划;文件中标明了升温控制目标,即确保每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二)一些国家的行动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明确承诺了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远目标。并且在制度、政策、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美国参议院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明确了促进零碳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为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复兴计划”(GreenRecoveryfogram),该计划拟在两年内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六大领域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节能建筑,公共运输系统,智能电网,风电,太阳能发电,第二代生物燃料等。日本在过去30多年一直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太阳能发电世界第一,在风能、海洋能、地热、垃圾发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7年,日本环境部提出的低碳规划,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日本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福田蓝图”,表示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使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并将充分利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高新技术,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7月26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从措施、行动日程、数值目标等方面对“福田蓝图”进行了具体化。2009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欧盟也及其各国也制订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其中,德国的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德国政府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将气候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列入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中国政府早在1990年就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框架公约》的谈判,并在1992年签署了《框架公约》。1998年,中国签署了《议定书》。2006年3月,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在2007年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出中期减排目标。2008年10月,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2009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文件,阐述了中国关于哥本哈根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和主张,表明了中国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的意愿和决心。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09年11月25日由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除了重申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具体措施之外,还做出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承诺。会议还要求,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1]表1: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承诺国家和地区减排目标中国至2020年比2005年减排40%-45%美国至2020年比2005年减排17%欧盟至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80%-95%俄罗斯目前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低30%日本至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澳大利亚在2000年基础上减排25%挪威至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0%巴西至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40%印度至2020年比2005年减排20%-25%墨西哥至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42%来源:《21世纪网》(三)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及用途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的减少可以从排放的源头治理,也可以采取末端治理的方法,前者涉及到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例如核能代替火力发电;后者涉及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另外有一种“去碳技术”即碳捕获与封存(CCS),该技术用于捕获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埋存在地层深部,防止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目前被广泛接受的CCS的定义是,一个从工业和能源相关的生产活动中分离二氧化碳,运输到储存地点,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CCS的产业链由四部分组成,即(1)捕集、(2)运输、(3)存储和监测,用于(4)增加石油采收率(EOR)。碳捕捉是在化石燃料燃烧发电之前或之后将CO2分离出来。碳封存不仅包括将CO2保存在深层地下,还要对泄露进行监测,目前最适合储存CO2的地点是枯竭的油气田。捕捉和封存的二氧化碳有多种用途。在食品工业中,生产碳酸饮料、啤酒、汽水、烹饪发酵等都需要二氧化碳。在现代化仓库里充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粮食虫蛀和蔬菜腐烂,延长保存期。在农业中,温室里可以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作肥料,利用植物根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增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作为油田注入剂,可有效地驱油和提高石油的采油率。二氧化碳还可以保护电弧焊接,既可避免金属表面氧化,又可使焊接速度提高大约9倍。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负担上也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行动越及时,花费越少,如果现在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③。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碳捕捉的技术昂贵,并且指出,中国目前火电厂发一度电大约排放一公斤二氧化碳,对其进行捕捉,要耗费能源、蒸汽甚至电,发一度电要增加约30%能耗,电价成本大约提高20%到30%。三、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进展根据IPCC④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实践背景下,与低碳相关的概念应运而生,如“碳汇”、“碳源”、“碳足迹”、“碳金融”、“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等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也迅速展开。中国如何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从中国知网检索的论文看,1997-2003年,只有一篇低碳经济的文章发表,直到2006年没有明显的增加,每年有一或两篇文章发表。从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开始,我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