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壮阔印记——回顾2011年度中国军事影视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影视艺术进入不可多得的黄金时代。由于营销方式和制作方式的截然不同,电影和电视剧是看似相近,内在机制却大相径庭的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军事”这一对象的涵盖下,影视扮演的角色却多有相同,它们从不是单纯的文化商品,而是精神力量的体现。一年多来,我们在电影《变形金刚2》《洛杉矶之战》《烈日灼人2》《高地战》和电视剧《太平洋战争》《一号国道》等影视作品中看到了美、俄、韩几个文化大国在军事影视上的种种探索和突破。支撑它们不断自我挑战的动力,就是文化价值输出的利益和自信。可见,在泛读图时代的文化格局中,作为文化前驱的军事影视的复苏和崛起对文化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由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建设尤为提纲挈领、恰逢其时;军事影视的特殊性决定其不会日趋淡出,而将日益重要。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军事影视的力量。一,思想:军事影视不可能脱离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而独立生长,军事影视活力的背后,必然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面造像的量能;二,形式:影视是只有经典没有权威的艺术,市场机制中的军事影视,必须以鲜活的银幕(荧屏)语言保持外在的形式美,引领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否则便会灿烂定格;三,意识:艺术作品对于英雄的认知具有稳定性但从不绝对客观,记录和抒写英雄理应具备历史性、批评性和发展性,军事影视的英雄史观一旦停滞,主流文化的深度、厚度、广度均将淡出。我们在此三重语境之下,参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回首流光溢彩的2011年度的中国军事影视,会有怎样的发现和收获呢?一、革命历史和伟人造像时值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影视剧风云际会,进入广大观众视野的优秀作品达到百余部之多。其中,大型电影《建党伟业》延续了《建国大业》注重宏大史观的创作理念,冲破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表演方式,以浓烈的时尚风格再次取得了良好口碑及4.2亿元的票房佳绩。电视剧《中国1921》截取了自1918年至1921年我党成立前后毛泽东、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领袖在时代洪流中的人生际遇,细腻丰沛的情感书写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电视剧《开天辟地》则将目光瞄向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27年秋收起义6年间的成长历程,冷峻客观地全景呈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国共两党早年错综复杂的斗争合作关系。电视剧《辛亥革命》以几次起义为背景,以孙中山的斗争实践为主线,宏大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超凡品格,给万千观众带来了一个极为具象而又富于新意的经典形象。同名电影在展示辛亥英雄群像的同时,刻画黄兴、秋瑾等革命先烈富有传奇性的情节画面,着力于革命终极意义的银幕探寻和挖掘。电影《第一大总统》展现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人生轨迹。电视剧《护国大将军》《护国军魂传奇》则抒写了一代名将蔡锷的护国史诗。此外,纪念辛亥百年的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辛亥》《大辛亥》翔实地再现了百年前改变中国命运的那一伟大历史时刻。2011年无疑是主旋律影视的丰收年,除了直书两大题材的影视作品之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战地黄花》《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以宏大的国家视野,昭晰有力地勾勒出了毛泽东同志等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在诸如建军、强军、建国、强国等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键点时作出的正确判断和伟大功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战地黄花》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放在近几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亦属上乘。同时,影片《湘江北去》《秋之白华》《竞雄女侠秋瑾》等也以各自不同角度方式,以崭新的电影语言诠释着中国革命史诗中体现出的强烈时代痛苦和崇高民族气魄。上述作品的意义不仅是艺术化地引导观众尊重和遵循历史,更重要的是珍视和熟知革命历史,亲近和沟通伟人心灵。只有情感,才是文化和精神的决定性纽带。良性的情感才能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走向产生良性影响,良性的文化才能对民族的尊严感和自信心带来良性驱动。二、类型探索和英雄传奇2011年的红色献礼中,我们新奇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中国1921》《风华正茂》《开天辟地》《战火中的青春2》《我的青春在延安》《将军日记》《党的女儿》等剧延续了《战火中的青春》的红色剧偶像化探索。影片《建党伟业》《秋之白华》《湘江北去》也特别注重青春偶像对伟人的当代演绎。《中国1921》等作品以极富时代气息的表演和台词新颖地想象了伟人当年对于爱情的胆敢和炽烈。讲述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爱情故事的文艺片《秋之白华》则以其镜头之唯美,节奏之舒缓,情意之真挚,信仰之激越,就义之从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仰望伟人的新窗口。相较于传统意义的伟人形象,这些诠释引发一些质疑甚至争论确在情理之中。但我们更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令人欣喜的倾向,而不应以形式上的瑕疵忽略其闪光之处:上述作品赢得了青年观众的普遍接受,说明影视艺术的革命历史观与当代意识一直在互动、重塑、对话与碰撞中朝前迈进,并且体现出了青年一代对革命历史的珍惜、保护和重拾。自谍战剧《潜伏》《暗算》和类型电影《风声》《东风雨》等开创了一个军事影视的新门派,2011年的谍战翻新也添加了许多荧幕景观:《借枪》《风语》《风声传奇》《黑狐》《旗袍》《螳螂》《断刺》《掩护》《绞杀1943》《红妆》《青盲》《夜隼》《军统枪口下的女人》《金陵秘事》《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等一众作品将谍战舞台演绎得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其中《借枪》以令人频频咋舌的生活白描和文艺气质斜刺冲出;《旗袍》则以明星阵容和精致设计形式突围;《断刺》又在五光十色的海派洋场华丽潜伏。一时各领风骚,傲视荧屏。《亮剑》之后的英雄传奇也展示了蓬勃活力:《永不磨灭的番号》《弹孔》《新亮剑》《铁道游击队2》《小站风云》《中国地》《香格里拉》《水上游击队》《烈火金刚》《盘龙卧虎高山顶》《我的父亲是板凳》《瑶山大剿匪》《中国远征军》《夺粮剿匪记》《小小飞虎队》《川军团血战到底》《远去的飞鹰》《断喉弩》等将硝烟历史中的大批隐秘英雄进行了不同的现代诠释。其中抗战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凭借天马行空、诙谐百变的叙事节奏,鲜活戏谑的人物对白赢得了观众的追捧和热议;《新亮剑》在继承老版基础之上,更强化了一股万夫莫当的纯阳之气;《断喉弩》具有冲击性的惨烈搏杀,也赢得了不少观众的驻足流连。反映西路军临泽突围的战争电影《惊沙》用百折不挠、向死求生的惊人勇气,狂飙一曲红军精神乃至人性光辉的壮美颂歌,在大片围剿中令人讶异地杀出一条真实史料的类型化道路,由于营销宣传的滞后和乏力,它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有待在未来印证。《岁岁清明》则将雾气氤氲的茶林置入日军烽火入侵的背景之下,又在片尾注入了南方汉子的血性和刚烈,真不啻是一支中国传统审美生活经验的凄美挽歌。此外,《英雄喋血》《遍地狼烟》《天衣行动》和数字电影《孔庆德生死护送卡尔逊》均有可圈点之处。斥资6亿人民币打造的《金陵十三钗》表现了普通人性的终极救赎和信赖,但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长达40余分钟的直接战场描写使它具备了军事电影的肌骨。颇具类型特征的封闭叙事和压抑剧痛的电影语言使得这部作品的类型意义远超过了史诗意义,人性的张扬由于主体(边缘人和美国人)的特殊而显得有些另类和极端,民族精神也因为暧昧不清的行为意识而上冲失力。但高超的布景、调度、色彩和剪辑技巧无疑使该片鹤立鸡群,典型的好莱坞风格也让它相对于《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等作品的思想向度而言,更近于《黑皮书》,而不免显得剑走偏锋。三、当代军营和大国想象自信、团结、灵动、活泼的现代军营充盈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当下的军事影视作品最能体现军事文化的整体状况。一如网络视频悄然改变着当下电视剧的收视形态,《我是特种兵》《零号国境线》《第五空间》均显示出了网络文化对军事影视的辐射和影响。改编自网络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的《我是特种兵》最为醒目,青春萌动和热情澎湃的时尚青年和特种兵形象一旦结合,极能挑动80、90后族群的敏锐神经,在积极正面人生观的照耀下,该剧进行了一场关于生命、理想、爱情的强力煽情。《零号国境线》刻画了一个阴差阳错成为边防武警战士的叛逆青年,在经历了与毒枭的生死搏击之后,终于找到军人的尊严和价值。继“炊事班”和“卫生队”后,情景喜剧《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又给观众带来了欢快笑声,主创总是能够把握好庄重大方与幽默轻松之间的微妙平衡,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绝非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同时,该剧对基层部队生活细节的精到掌控,恰恰是《我是特种兵》等作品尚欠缺的。在“接地气”层面,当下题材军旅电视剧还有待提升。军事电影《歼十出击》刻画了歼十战机和飞行师长两个英雄形象,突出的时尚元素和合成镜头在同类影片中有所推进。《守望天山》在军事文艺片的探索上,展开了一场自然、情感与精神并行的天山守望,带给我们诸多人的价值与追求的反思和震撼。将视野投向高端军事科技的重大现实题材献礼影片《飞天》,它具有前瞻性地想象了未来时空,以“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独具匠心的艺术想象,有力地印证了新中国作为航天大国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决心和能力。对于主流军事文化的勇敢探索使该片一举夺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惟一最佳故事片奖。2011年的中国军事影视可谓精彩纷呈,无论是宏大历史的细致钩沉、类型探索的形式创新,还是时代精神的正面造像,都给我们带来庞大而又极其具象的军事文化脉络。这其中的喜悦感动或者错愕惊叹,都将在中国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道路上留下壮阔印记。总体来说,在市场机制和制度机制未成熟的影视生态中,题材的类型化探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好莱坞经验告诉我们,类型的丰富和成熟能极大支持和提升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张力与联系;另一方面,当巨额流动资金涌入类型化影视,变成赶风追热的投资行为,创作资源和艺术想象将被挥霍和压制。于是不容忽视的隐患出现了:某些作品中散发出“眼球经济”倾向,行至中段叙事拖沓甚至停滞,作品质量前后隔离甚至脱节,无关主题的剧情枝蔓横生,或前后矛盾、或自我重复、或贪恋人欲、或陷入杀阵,理想信念观照和现实主义精神严重缺席,更有甚者为吸人眼球刻意将主流意识和普世价值媚俗化,置英雄于真空。2011年一多半制作完成、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因无法“落地”而成为鸡肋;558部国产故事片面对50部引进片,只能拿走131亿票房中的53.6%。上述数据中所反映出的症状,多能在类型化影视中找到。对此,军事影视首先不能利用机制的盲点藏污纳垢,其次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规律强食弱肉。先进军事文化需要军事影视强大的民族尊严感和自信心的支持,才能回应和应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优秀作品。充满生机活力的2011让我们仿佛已经能看到中国军事影视崛起的种种可能。军事影视需要思想、形式和意识的坚守继承,更需要思想、形式和意识的发展创新。坚守和创新,不是军事影视的局囿和困惑,而是先进文化的尊严和权利。送别军事影视的2011,不是结束一段辉煌记忆,而是迎接一个伟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