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科技手段不断的促进着现代农业的进步,转基因技术因此也被广泛的应用。转基因食品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解决了社会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正如它带来的瞩目成就一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争议。本文就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其安全性进行展望。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GeneticallymodifiedfoodanditssafetyPengfeiLiu092408144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modernbiologicaltechnology,newscientificmeanstoconstantlypromotetheprogressofmodernagriculture,transgenictechnologysowerealsowidelyused.Geneticallymodifiedfoodincreasinglyacceptedbypeople,solvedthesocialfoodcrisis,theenergycrisis.Asitmaybringoutstandingachievements,thesafetyoftransgenicfood,asalsosparkedalotofcontroversy.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geneticallymodifiedfoodanditssafetywasdiscussed.Keywords: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Geneticallymodifiedfoodssafety2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在农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基因作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等。种植转基因的国家由最初的几个至现在的20多个,各国试种的转基因植物已经超过4500种,其中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主要的转基植物,这四类植物占全部转基因植物的86%。转基因植物主要有抗除草剂、抗虫,兼具抗除草剂和抗虫、抗病等几类[1]。在中国,大豆的进口量是本国生产大豆量的2.8倍,进口的大豆几乎都属于转基因大豆,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吃的大部分豆制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随着“转基因食品队伍”的逐渐壮大,世界各国予以转基因食品不同的态度,并制定不同的法规,随之出现了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毋庸置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变得愈发重要。本文从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认识、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评价体系、应正视转基因食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1.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食品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应用人工方法把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将重组了的DNA通过各种途径导入并整合到某种宿主细胞或者个体的细胞核中,有日的的改变它们的遗传性状。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着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2]。我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将转基因食品定义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2.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评价体系3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问题包括:转基因食物的过敏性,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营养品质改变问题,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以及转基因技术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与之相应的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外源基因的安全性、基因载体的安全性、转基因过程、基因插入引起的副作用、基因重组的非预期效应、新表达物质的毒性和致敏性、转基因动物的健康状况、转基因食品营养成分分析、转基因食品在膳食中的作用和暴露水平、食品加工过程对食物的影响、对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以及售后去向和消费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3]。2.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为了科学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实质等同性原则”含意为:“在评价生物技术产生的新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时,现有的食品或食品来源生物可以作为比较的基础”。实质等同性比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特性和营养成分比较。但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采用“过程评价法”,即采用严格的毒性、过敏性、抗性标记基因的实验并对其应用与发展采取严格的过程检测作为安全评价的方法[4]。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基本遵循以科学为基础、实质等同性、个案分析以及逐步完善等原则。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结果评价法、过程评价法、个案分析等。2.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及其评价2.2.1营养学转基因食品的主要营养学评价包括主要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的评价,抗营养素的评价,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素利用率问题等。进行营养学评价时,首先进行成分检测包括转基因食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抗性因子等,然后与其非转基因亲本进行比较。若存在显著差异,需要进一步进行生物学评价。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进行动物营养学评价,通过动物的生长指标,代谢指标等进行分析。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发现,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与其对照作物和食品除了预期营养性状改变而致的生物利用率改变以外,基本上是实质等同”。比如Robert研究发现把海藻中的omega一3LC—PUFA基因转入陆地油料作物中,从大西洋鲑鱼提取的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转基因油料作物生产的omega.3一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效果一致。但是,美国生产的1种耐除4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分异黄酮就比一般大豆低12%一14%[5]。2.2.2过敏性目前转基因食品引发的过敏性事件只有一例,大豆中转入巴西坚果基因后,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亦出现过敏症状。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IFBC)和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在1996年合作最早提出转基因食品致敏性评价方法——判定树分析法(decisiontreeapproach),目前,使用动物模型评价转基因作物致敏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当食物中含有插入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时,应评价其在所有情况下的潜在致敏性。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过敏性评价时:①转基因食物中含有的外源基因来自已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如果序列比较与已知过敏原同源,表明食物为过敏原;如果序列比较与已知过敏原不同源,需要过敏病人的血清进一步鉴定。②转基因食物中含有的外源基因来自未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则应该考虑:用过敏病人的血清做交叉反映;胃蛋白酶对基因产物的消化能力;动物模拟实验等。分子量大于315kDa的多肽能够与细胞IgE发生交联并引发过敏反应。有研究表明,食物致敏原对胃蛋白酶消化作用有抗性,因此蛋白质消化稳定是引起食物过敏的可能机制之一。然而,不存在胃蛋白酶抗性并不排除新表达的蛋白质是一种相关的致敏原”[6]。2.2.3毒力简单的说毒性物质即是那些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对其他种生物有毒的化学物质。①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需要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毒性测验,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的测验,检测指标有生物信息学比较,如与已知毒性蛋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在加热和胃肠道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稳定性,以及急性经口毒性试验。②对于全食品的毒理学检测则采用传统化学物质评价手段——动物喂养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等来判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另外为了进一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在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人的摄人量、安全系数(由动物、人的种属和个体差异决定),体外模拟人的代谢系统和志愿者的参与得到的数据等。梁利群等以转基因鲤和非转基因鲤鱼肉(受试物)作为大鼠的饲料基础蛋白成分,从毒性方面开展转基因鲤的食用安全检测分析。急性经口毒性检测结果表5明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食用无毒。通过对该受试物对大鼠的血液学指标、尿常规和生化指标、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指标等的分析未发现有不良影响。但是瑞典Gotherberg大学的一项报告称,转基因鱼具有插人的基因,不仅可以帮助它们更快地成长,而且也使它们能够抵抗毒素。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潜在地积累更高数量级的有害物质[7]。2.3转基因检测转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分为3类。①核算水平,常针对调控元件序列、标记基因序列和外源结构基因序列等3类外源特定序列。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有PCR法和基因芯片技术,另有Southern印记、凝胶电泳等。②蛋白质水平,多利用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侧流”型免疫测定(1ateralflow)和Western印迹法。③检测插入外源基因对插入位点附近基因影响及对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该方法被认为重要性较低,已较少涉及[8]。3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问题探讨正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这是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大多数人担心的关于转基因健康的问题主要是:标记基因是否会转移到肠道微生物或上皮细胞?是否会导致人体中毒?转基因食品的“非预期效应”等。首先对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有无直接毒性的问题,WHO和FAD都得出结论认为,食物中的转基因DNA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标记基因的水平转移可能性很小。因为转基因食物中的DNA绝大部分被降解并在胃肠中失活,只有极小部分的有活性的DNA存留,但是其若想转入人体细胞(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必须要呈感受态,而且两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同源性。另外消化道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的特性,即使有基因转移,也不可能保存下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在分析转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大鼠生理代谢水平的影响以及其内源和外源基因遗传转移的情况时,用转基因豆粕喂大鼠时并未在大鼠血液、组织器官里发现内源和外源基因片段,而且对大鼠的体重、血清等进行检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9]。6将已确定的DNA序列注入到动物中以赋予某个特征靶特征(预期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得到其他特征或可能丧失或转变现有的特征(非预期效应)。当然非预期效应并不都是有害的,它同样可能得到比预期效果更好的结果。转基因反对者认为转基因是人工拼接的,没有经过长期的选择,也未达到平衡,所以可能是不稳定的。我们必须要承认,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而现在的转基因非预期效应分析检测技术并不是十分的完善,但是目前并没有出现不可预测的作用。针对人们的担忧,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李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07年发表了“外源基因清除”技术。该技术可在外源基因发挥功能之后,将其从转基因植物的花粉、果实和种子中彻底清除,从而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生态和食品安全的担忧[10]。4.我国转基因食品终端产品市场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在推出市场前大多没有经过长远的安全评估,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达成共识。实施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不仅有利于管理机构的管理,降低监测成本,也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正当权益,因为毕竟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存在争论,可能存在损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潜在危险,加以特殊标识使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本文通过对我国转基因食品标签标识制度开展落实情况的回顾分析,以及对消费市场的终端产品进行标识标签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目前可行的转基因食品终端产品市场监管应对措施。方法:本文通过运用回顾性研究和历史文献综述的方法,查阅有关资料、文件和文献,以及食品卫生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书籍,对我国转基因食品标签标识制度进行回顾,并对终端产品市场监管进行评价。通过对宁波市商场(超市)终端消费食品的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样本商场(超市)全部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定型包装食品进行转基因标签标识状况调查。按照我国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选定大豆类食品、玉米类食品、菜籽类食品和番茄类食品四类商品作为调查对象。本文分类定为“强制标签”和“自愿标签”两类。“强制标签”定义为: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