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走进低碳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相对贫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也就使循环、低碳经济发展问题被提上全国的议事日程。目前我市如何推进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一名从事环境保护多年的公务员,结合工作情况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过程;而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流动过程,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要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低碳经济”的概念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提出的。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联合国环境署在2008年确定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旨在各国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将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和行动中。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的经济模式。它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低碳开发,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追求的的最终目的就是能量最大化,实现零排放。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统筹规划研究。目前,在全市正在开展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已将此问题纳入规划统筹考虑,研究其发展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机制等。二、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1、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就是落实集约增长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环境污染,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强调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立足,防止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无限索取和透支使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做到资源长盛不衰、永续利用。2、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我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这一切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出体现。必须认识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实现2020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的增长目标,必须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当前我国GDP是世界总量的4.5%,但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却远高于这个比例:煤炭占31%,石油占7.5%,钢铁占27%。我国创造每一美元的生产总值,能源的消耗约是美国的4.3倍,德、法的7.7倍,日本的11倍。如果我们仍沿着这条粗放型增长道路走下去,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生态环境也将不堪重负。因此,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线性经济为现代集约型的循环、低碳经济,是扭转经济增长“三高”、“两多”、“一低”局面的唯一路径。3、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从国际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如ISO9000、ISO14001等质量标准及环境管理认证体系。这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立足世界经济,就必须遵从国际规则,我们不能要求国际社会降低标准,只能按照国际标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特别是与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关的产品质量,以打破“绿色壁垒”,占有并扩大“绿色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业、农业以及外贸业改变理念,革新技术和加强管理。三、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1、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认识亟待提高目前对循环、低碳经济还存在以下一些错误认识:一是片面理解。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将低碳经济简单化为降低煤的使用上;将清洁生产或污染防治,割裂了其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二是不够重视。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工作和重要环节加以具体落实,个别地方仍然将循环、低碳经济边缘于经济社会主导政策之外,工作上应付得多、落实得少。三是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末端治理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的发生,而且治理的成本比较高,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收益。同时,末端治理也阻碍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亟待加强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支撑,它是构筑循环、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它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多数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一些技术含量高及关键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3、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体制与机制亟待完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推动、技术支撑、市场驱动和公众参与等方方面面的协同推进,给予符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求的生产者及其技术和产品以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包括对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等。四、加快我市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建议思路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全社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必须注重教育。要从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高度,把有关循环、低碳经济知识的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广泛宣传普及,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政府机关节能减排活动,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节能减排学校行动、节能减排科普行动等节能减排专题行动,提高公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倡导积极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循环、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低碳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项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先进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见,科学技术是推行循环、低碳经济的关键支撑。充分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加快循环、低碳经济相关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逐步提高循环、低碳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手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循环、低碳经济孵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循环、低碳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以解决我市循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和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建立循环、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低碳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3、循环、低碳型产业园区建设近年来,我市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并依托主导产业,切实做大做强相关企业和项目,以此形成特有的经济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两年走到全省前列,为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市的8个产业集聚区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区的盘子,如何使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做成更有世界竞争力的循环、低碳型产业园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鼓励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资源,提高竞争力。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要逐步实现废物和副产物的互相利用、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农业)网络,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2)工业园区和企业集聚区应当按照循环、低碳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进入区内的企业应当符合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现有的工业区和企业集聚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结合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调整,引导企业之间整合,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3)农业标准化基地(龙头企业)要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行节水灌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畜牧业养殖小区污染问题。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4、资源循环型、低碳排放型社会建设倡导资源循环型、低碳排放型社会,不是部门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不是某些人的事,而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总之,全面实现循环、低碳生活不仅是城市居民的自觉行动,更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一要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培育绿色市场体系,鼓励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二要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在采购办公用品时,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和资源再生利用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三要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逐步扩大中水在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市政环卫、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中的使用比例。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四要大力推广农村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消除污水灌溉、畜禽养殖、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改善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要大力发展“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