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中国现代文学史-0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黄遵宪在《杂感》中提倡“我手写我口”。“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倡导者是梁启超。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裘廷梁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陈子褒提出报纸应改为白话。主要成就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一批意在匡世的白话谴责小说。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从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稍后,又有《每周评论》、《晨钟》、《新潮》、《少年中国》等新文化刊物出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在思想上为“五四”运动作了准备;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发展。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李大钊发表了《青春》、《孔子与宪法》等文。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文以载道的观念,使旧文学浸透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僵化的语言和形式,既影响思想革命的深入,也阻碍着文学自身的发展。1916年10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在美国给陈独秀的信,提出文学改良的八条意见。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胡、陈的发难,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在《新青年》上展开了文学革命的讨论。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两个主要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1、须言之有物;2、不摹仿古人;3、须讲求文法;4、不作无病呻吟;5、务去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宗旨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断言“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他提出创造新文学的进行次序有三步:1、工具;2、方法;3、创造。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介绍、翻译外国文学。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实践其诗体解放主张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后结集为《尝试集》。他还写过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胡适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改良,其根本主张是用白话作一切文学的工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1、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2、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3、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钱玄同在讨论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提出“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主张。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提出做白话文要“乞灵说话——留心自己的说话,留心听别人的说话”。2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重要文章《人的文学》,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发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此外,还写有《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等理论文章。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和“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在《新文学的要求》中,把“人的文学”的主张发展为“人生的文学”。胡适在《新文学的建设理论》中提到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有两个”:1、活的文学;2、人的文学。鲁迅在《草鞋脚小引》中认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李大钊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郭沫若的新诗,开一代诗风。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浪漫主义也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只有部分引进和介绍。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和通信集《三叶集》中,认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和“文学革命”新思潮相对立的,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也存在着某些缺失:倡导者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多加肯定,缺乏批判分析。如,陈独秀对律诗、骈文的否定;胡适对戏剧、小说的否定;周作人对《西游记》、《聊斋志异》、《水浒传》的否定;钱玄同对《西厢记》、《牡丹亭》的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它是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近代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发生的,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文化革命。2、文学革命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3、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题材和人物。4、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迈进。5、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21年起,全国出现了新青年社、新潮社、少年中国社等综合型的新文化社团。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刊物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等。会员有:周作人、王统照、郑振铎、沈雁冰(二人是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批评家)、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提出的发起研究会的目的有三个:1、联络感情;2、增进知识;3、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1921年7月成立的创造社被称为“异军突起”,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后脱离创造社,自办南国社)、穆木天、王独清、潘汉年、阳翰笙等。刊物有《创造季刊》,文艺思想倾向是浪漫主义。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刊物有《诗镌》、《新月》、《诗刊》。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歌的“三美”(指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主张。新月社后期,在文学上提出了“健康”和“尊严”的原则。1924年成立的语丝社,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刊物有《语丝》。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鲁迅被称为“语丝派”的主将。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此外,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莽原社、未名社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浅草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后来浅草社同人和杨晦等成立沉钟社,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弥洒社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文艺思想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此外还有专心致志做象征诗的李金发,形成新诗中的象征诗派。中国话剧运动始于1907年,辛亥革命后,新剧一度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为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没落,其原因有二:1、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2、演出的都是幕表戏,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开展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的口号,这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话剧团体。1921年3月,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组织民众戏剧社,出版《戏剧》月刊。1921年冬,谷剑尘、应云卫等组织上海戏剧协社。1923年田汉成立南国社。宣言曰:“欲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气”,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1921~1927年的文学思潮,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在此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茅盾、郑振铎此期写了许多论文,介绍、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他们在宣传现实主义上更自觉、更有意识、更系统、更理论化。3、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此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1921~1927年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也是主要的文学思潮:1、此期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之路是重个性、重自我、重创造的浪漫主义,并团结了一批浪漫派作家,发表了一批浪漫主义小说、诗歌,在一段时间声势、影响广盛。2、此期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在此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4、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了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的反抗斗争要求,使创造社和浪漫主义思潮得以产生广大影响。朱自清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21~1927年)的诗坛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1923~1924年间,一些早期的共产党人在《中国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进行革命文学倡导。早期共产党人文学主张的偏颇之处:1、对文学的多方面的功能缺乏认识,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2、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4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的与资产阶级右翼代表人物胡适的第一次公开论争。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论争,关系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的问题。1919年12月,胡适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1924年又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茅盾、郭沫若、鲁迅及《语丝》同人与之展开论战。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期间,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1、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消遣的文学思潮;2、封建复古主义思潮。鸳鸯蝴蝶派文学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19世纪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刊物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这派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一些较好的作品中,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这派的坏支流是黑幕小说。《九尾龟》被鲁迅称之为“可以做嫖学教科书去读”的书。此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想出现过两次:1、学衡派;2、甲寅派(章士钊)。1927年春夏,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于上海的原因:1、国民党破坏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后,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在文学战线上,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有其必要性。2、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3、大革命失败后,许多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他们愤慨于国民党的叛变和屠杀政策,不满于文学与现实斗争的脱离,从混合型的革命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