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XXXX_2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的通知发布机构:市政府公开日期:20120309索引号:GA001-G0200-2012-001文件编号:连政发〔2012〕26号名称: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的通知内容概述:《连云港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贯彻执行。连云港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加快连云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科技部关于连云港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批复》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特编制本规划。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建设基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区位优势。连云港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具有建设区域生产中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的便利条件。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将连云港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将科技创新作为连云港重要建设任务,这为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和推进开放创新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研发资源。连云港现有全日制高等院校3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共建各类创新载体20余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创新载体初具规模。连云港拥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集聚千人计划6名,国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3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连云港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0家,7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科技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初步显现。——经济基础。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万元,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17%,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1%,经济发展正加速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连云港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技术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政策环境。《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连云港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江苏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连云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初步构建起了支持创新、激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面临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竞争更加激烈,连云港的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连云港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已露端倪,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一方面,连云港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求加快构建起优于其他区域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连云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具有承接创新资源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基础,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抓住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历史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转变发展方式形势紧迫,要求连云港必须走创新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依靠开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要求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连云港仍将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更加艰巨,要求连云港依靠创新走出一条转型发展新道路。——国家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连云港创新跨越迎来新契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把连云港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赋予了探索科学发展模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行先试权,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国家支持连云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创新体制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连云港创新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高端人才匮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数量不足,尚未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门类不齐全,尚未形成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研发投入强度不够,科技与经济结合尚不紧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连云港必须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激发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活力,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二、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总要求,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港城融合、产业先行、开放合作、创新惠民”原则,实施“国际化、信息化、集群化、品牌化”战略,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营造创新发展大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服务东中西部大建设,把连云港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港城融合就是要按照“一体两翼”组合大港框架和城市总体布局,以推动“港、产、城”一体发展为目标,促进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优化城市创新空间布局,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产业先行就是要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将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传统和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创新发展,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合作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聚集人才、信息、知识、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建设特色鲜明的全球创新网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定位清晰、合作紧密的创新主体合作格局;搭建与中西部地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合作范围和渠道,建设成为区域创新合作基地。——创新惠民就是要依靠创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依靠创新发展广覆盖、低成本、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依靠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更舒适、更安全、更便捷、更放心的智慧宜居城市。(二)建设目标到2015年,连云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拥有一批国际化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初步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国家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5家;引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20个;省级以上科技平台数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国家和省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80%;国家、省级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15家以上,孵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0家。——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全社会R&D投入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2.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4%;设立10支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每万名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达35人,高层次人才达人才总量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25%,人才贡献率高于35%;引进培养10个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吸引4万名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就业创业;建设3-4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形成3个规模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2%;建设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10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支撑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70户,万元GDP综合能耗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约束性指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全国平均水平1.5倍以上,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大幅提升。(三)总体要求按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新兴临港工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科学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一是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平台,健全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创新与合作网络,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和创业环境,增强城市的创新中心功能,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把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用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办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方式发展临港产业,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用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方式推动农业创新发展,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新兴临港工业基地和国家现代服务业基地。三是把创新惠民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全国科学发展先行区。三、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地处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区位优势,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与集聚的新模式,调整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打造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聚集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在新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配套支持优秀科研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提高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实训基地,提高在校学生实践能力。实施领军企业家培训计划,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推动一大批技术型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引进和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深入开展“创新英才聚港城”行动,组织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555工程),采用招聘、调动、特聘等多种引进方式,从海内外高校、科研院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