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8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什么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一、什么是技术进步1.1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1.1.1什么是技术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1.1.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技术并不仅仅是科学和生产相结合的物质形态,技术经常走在科学前面——人们常常知道怎样做最有效率,但还没有掌握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早期的手工业技术全都属于这种类型。不过,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了。1.1.3什么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是指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发明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推广运用,并产生物质财富增值,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部过程。它通常包括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社会生产者本身的知识进展等方面。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技术进化是指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渐进性的改革创新。技术进化是渐进的技术进步,是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渐进式的变革和创新。当技术进化和科学研究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劳动工具和设备体系发生巨大变化,技术体系的这种质的飞跃性变革就是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则是技术体系质的飞跃式的变革从技术进化到技术革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8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革命1.2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与英国产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它以科学革命为前提,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以电磁学理论的创立为先导,并在其指导下,使电力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讯等广泛领域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为基础;从技术和工艺上而言,以微电子技术、生物过程技术、海洋工程、航天技术,以及上述新兴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前提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2.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2.1.1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外延式(靠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增加,如我国1978年之前)和内涵式(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技术进步能降低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如,应用机器设备可以大量节约劳动,使用节能技术能够节约能源消耗。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自动化生产线改变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出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用生产函数的移动来表示。2.1.2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的整体移动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受到资本存量的约束资本-劳动比率产出-劳动比率0BAk1EDCk2f1f02.1.3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表示一国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出组合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真正到达生产可能性边界还要受其他因素制约(如竞争性企业,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稳定的经济环境)XA’YABB’DD’CC’2.1.4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丹尼森(1979)研究了1948~1973年期间美国经济增长,认为劳动力的贡献为28%(教育的贡献为11%),资本的贡献为32%,其余40%要由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知识进展;资源重新配置;规模经济;政策影响;不规则因素)增长来解释,在这40个百分点当中又有29个百分点要归功于知识进展库兹涅茨指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100多年来,7个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有50-70%来自技术进步引发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超过60%,法国曾经超过80%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一些,为30%左右,如亚洲四小龙分别为40—55%不等1957-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57-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CKCLCa1957-197865.626.38.11979-199238.722.938.41993-200147.37.245.51979-199639.418.542.11979-200141.316.342.4CK、CL、Ca分别为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技术进步使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为缩短1900-1930年,75项重大发现从研究到用于生产的平均周期是36年1950s,这一周期缩减到5-10年,相对于建设一个大型企业的时间2.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2.2.1技术进步与产品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产生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技术进步使原有的生产要素和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使总产出的产品组合发生改变(以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图为例,X工业品,Y农产品)XA’YABB’DD’CC’2.2.2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水平提高,而分工和专业化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三次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的随之变化:栽培、采伐、饲养、捕捞技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出现并发展起来蒸汽技术→建立机器大工业,工业成为主要部门信息通讯技术→第三产业成为主导部门2.2.3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变化间接作用:技术进步通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市场结构举例,信息技术→大量新型电子产品出现,形成信息产业,形成大企业与小企业共同竞争的市场结构直接作用:技术进步直接促进市场结构的变化举例,信息技术→电力行业发电和电网分开运营2.2.4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变化传导机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发达国家就业结构的经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约有70%的人口从事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大多数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左右2.3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熊彼特简介(1883~1950)美籍奥地利人。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12年,他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1914年,熊彼特《学说史和方法史的诸阶段》,此书被称为学说史的经典。1939年发表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其著作《经济分析史》,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受西方经济学界赞誉的巨著。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2.3.1创新的概念及形式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的形式*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的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原材料技术企业组织产品市场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发明是一个技术上的概念“发明”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而“创新”则是将新技术、新生产方法、新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推向市场的动态过程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2.3.2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企业家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和新工艺引入到生产过程,并不断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新组合和新创造的人。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2.3.3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以信贷形式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创新活动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媒介。高额利润企业创新其他企业效仿创新浪潮需求增加经济繁荣创新普及赢利机会消失需求减少经济衰退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3.1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可能性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早期主要靠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进步。现代的信息技术、交通和航运技术为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技术的可得性发展中国家教育和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必要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后发优势是指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的后来者所具有的特殊优势:通过技术引进替代有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并避免有关风险[五个阶段:科学发现(知识存量的增加)→发明(对现有知识的应用性进行检验)→革新(把发明初步应用于生产领域)→改良(在应用中不断对革新的技术加以改进)→扩散]10-20年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少走弯路,比如工业化模式的选择,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进国家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压力导致向后进国家转移相对先进国家落后的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机遇日本技术引进战略的经验与教训经验:二战后,日本采取“收获型”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引进实用技术,并在引进后,结合实际加以改造,形成日本自己的技术特色。如日本引进美国的半导体技术制成电子表、傻瓜相机,与瑞士和德国竞争。这种战略使日本只用了20年时间,就赶上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教训:长期重引进、轻研究,重应用,轻基础,没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科研体系,科技发展的后劲不足。强烈的危机感使日本决定走“播种型”科技发展道路,并在1980年提出“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对于比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可以依靠技术引进,但对于中国这样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走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3.2技术引进的类别与途径3.2.1技术引进的类别垂直型与水平型及其前提条件按照引进的技术在技术进步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可将技术引进分为垂直型引进和水平型引进垂直型技术引进是指将国外的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本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国外的应用科研成果转用于本国的生产中。水平型技术引进是指将国外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应用于本国的生产领域。前提条件:如果引进国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就可以多采用垂直型技术引进的方式;反之,如果引进国基本不具备科研开发能力,就只好引进他国已经应用于生产领域的技术。简单型与吸收型按照引进国对技术的消化吸收情况,可将技术引进分为简单型引进和吸收型引进。简单型技术引进是指仅仅引进了某项技术,但引进国不能把该项技术复制出来。吸收型技术引进是指引进了某项技术以后,引进国能够将其复制出来,又被称为“真正的技术扩散”。只有吸收了引进的技术,才能真正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决定因素:取决于一国的科技研发能力。无偿与有偿按照引进的方式,可将技术引进分为无偿技术引进和有偿技术引进。无偿技术引进是指不需要付出报酬的技术引进,引进国将从国外获得的知识转化为本国所需要的技术,又被称为非贸易形式的技术引进有偿技术引进是指需要支付转让费的技术引进,即国际技术贸易,又被称作贸易形式的技术引进3.2.2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购买新设备,如购买生产液晶电视的设备进口新产品并加以仿制或复制购买专利或生产许可证国外直接投资(FDI),本国人员在外资企业中接受培训国际间的信息技术交流,比如派人去国外参观、考察,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本国工作,或接受国外的技术援助。访学人员带回新技术3.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障碍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人力资源障碍劳动成本障碍,先进技术通常是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