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摘要: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入第三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兴起,其主要是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发展经济学从兴起到80年代以前,可分为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个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在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经济学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也面临着困境。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经济学家如何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大变局下进行深刻的反省并谋求实现新的超越,将决定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未来走向。关键词: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心——外围论;新古典主义复兴;金融自由化;创新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发展经济学理论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是在传统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1、发展经济学的两种类型。发展经济学按类型划分,发展经济学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发达国家学者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是西方先提出的,但他们内心里不想让发展中国家发展;地球很小,资源有限,按什么原则分配资源,欠发达国家如何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如何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如何解决环境污染,谁来承担发展的代价……,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立足点是截然不同的。主要经济学家有,哈罗德—多马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模型;辛格和纳克斯发现“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罗丹提出“大力推动理论”;刘易斯提出结构主义理论“二元经济结构”;W·W·罗斯托提出大推进理论,指出经济变迁的过程可以视为一连串的阶段,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经过这个过程。英国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它是第一个因演化而踏入现代工业世界的国家。罗斯托并且推论说,这种阶段的路径是一种模型,可为其他国家所复制。他还罗列了使某一国家从某一阶段走入另一阶段的诸多因素,认为只要满足这些因素,就会取得发展的效果。美国的保罗·巴兰在其1952年发表的《论落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不能改善大部分落后地区全体居民的物质条件的话,那么,它却带来了深刻影响不发达国家社会和政治条件的某种因素。它以惊人的速度把资本主义秩序中固有的一切经济和社会的紧张关系传入这些国家。……它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运同变化无常的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并使它们的命运和热病般忽上忽下的国际价格运动连在一起。”因此,“按照进步资本主义的方针来解决不发达国家现有经济和政治僵局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消失。”可以说,巴兰开启了依附的先河。发展中国家学者以自己的眼光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主要经济学家有拉美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中心—外围”观点,这一观点的第一次引人注目的应用,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点,并提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滞后和收入不均,源于市场失灵和国际经济的“中心—外围”关系。因此,外围国家要实现发展,必须首先同中心脱钩,进行内部的工业化和政治社会改革,发挥国家的作用。巴西经济学家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则在吸收了“中心—外围”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依附论”,其代表作是《帝国主义与依附》(1975年)。多斯桑托斯认为,“中心—外围”结构对应于帝国主义在全球统治开成的“统治—依附”结构。帝国主义现象包含了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向外扩张的经济中心和作为扩张对象的附属国。以往的帝国主义理论只是研究了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而被统治国的依附结构则是这种扩张的后果。因此,依附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或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2、发展经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现状,顺应当时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经济学适应时代的需要诞生。此时,发展经济学的方向概括起来说为结构主义,即突出物质资本的形成,而轻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突出了工业化,而轻视农业进步;突出计划管理,而轻视市场机制;突出内向发展,而轻视对外开放。总起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当时20年左右实行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一种封闭式的、以资本积累为重心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发展路线。一些遵循这条路线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民族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国民经济的独立性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方式和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等等。但是,这种畸重畸轻的政策,在经济上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农业停滞、进口替代方针经历第一阶段的轻松过程之后,一般会转入第二阶段的困难时期、计划管理体制出现种种弊端、二元结构在实际中趋于二元结构的次级分化。主要经济学家有:尼赫鲁阐述了关于经济计划和发展的思想;刘易斯提出成功的发展是以基于发达工业国技术的经济替代传统的经济。第二阶段,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重视农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出现“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其中,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取得成就比较突出,被称为“东亚奇迹”。但是在各国经济活动逐渐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不断扩大影响的过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认识又在走向深化。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经济学还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60年代后,出现新的结构主义经济学家(舒尔茨、费景汉和拉尼斯),他们重视农业,农工并举,平衡发展,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扶持的干预。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肖和麦金农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L·萨马在70年代发表了《印度的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了发展印度经济的理论。阿尔及利亚雷蒙德·柯比斯提出开放经济中“竞争经济”理论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许多国家出现了印度经济学家B·达塔曾在《我们将带着大量贫困进入21世纪》中说的现象,“到那时,我们将会发现有两个印度:一个是富豪们的印度,他们享受着国外富裕世界所有的享受;另一个是穷人印度,他们不仅仍然贫困,而且还要承受使富者更富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阿明提出“边缘资本主义论”,中心——边缘论分三个阶段:殖民主义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群众边缘化”阶段——不是为大众生产,使资产阶级更加买办化;从边缘走向自力更生。出路是同资本主义体系“脱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卡多佐的“依附的发展论”,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时具有两种特点:依附性和发展性,依附和发展不是对立,而是可以结合。原因是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国内私人资本可以形成“联盟”,随经济发展程度的上升,依赖性会越来越低,直到过渡到独立的发展阶段。依附论正确地揭示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华夏论坛123下一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刘伟丽二、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主面临的困境(一)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是空前的,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包含生产、金融和技术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世界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模式。1、信息革命缩短了各国相互关系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新的沟通技术使空前规模的资金流动成为可能,也使跨国公司真正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成为可能。2、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已有5.3万家,它们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贸易的50%-60%,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技术专利的80%,生产技术的90%。企业进入了全球经营的新阶段,即无国界经营阶段。3、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性发展。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市场力量不断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必然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经济互相依存的进一步深化。4、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确实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收益和潜在的巨大机会,然而在实际中,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往往因经济一体化的滞后而受到影响。在这一点上,由于多数学者并不严格区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因此,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时往往会得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二)经济全球化中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新浪潮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出现了以下新发展趋势:第一,发展经济学在理论研究上,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即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以结构研究为主转向以组织和政策研究为主;拉尼斯和费景汉在论述80年代发展经济学“智力生产函数”的移动时,专门介绍了“政策变化经济学”,并且认为分析组织和政策选择因素“如同从统计观察上分析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的变化一样重要”,发展经济学出现以研究“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主,转向以研究“组织和政策的变化”为主的趋势。第二,发展经济学从一般研究转向不同类型研究。这就是放弃对一般理论或普遍规律的探求,转而注重对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发展进行分组的或国别的研究。分类的依据有三种:一是根据地区(如东亚、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等),二是根据发展业绩(如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等),三是根据发展条件(如资源禀赋差别、外部冲击程度等)。第三,发展经济学从统一理论范式中,分化出许多专业化的发展问题,进而不仅关注单纯经济分析,也开始注意非经济因素的分析。D·亨特认为有必要走出经济这一“纯洁的堡垒”,重新重视莱本斯坦和明特50年代初强调的非经济因素(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分析。因此发展研究就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而必须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各个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等,展开深层次的和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第四,发展经济学开始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发展问题。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等国际性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日益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增强,发展问题实际上已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范围。斯特里顿在谈及“发展经济学的未来发展”问题时,就认为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之一,是应该及早地从全球的角度(也就是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去研究国家政策与国际体系的相互影响、超过国家界限的利害同盟、对全球问题的适宜的制度反等等。因此,他主张发展经济学应从“特例经济学”过渡到一门新的、研究全球性共同问题的经济学。第五,发展经济学各学派之间相互交融,呈现出进一步综合发展的趋势。这就是力图从相互争论的不同学说观点和分析方法中,寻找出共同的或共通的东西,以此为基础扬长避短,使之互补综合而成一种新的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斯特里顿曾为此而大声呼呈,认为结构主义的分析(包括模式、范例和理论)可以增长我们智能的灵活性;激进学派从制度上考察了欠发达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新古典分析则证明了市场力量既可以打破又可以加固制度的外壳。(三)发展经济学目前面临的困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是当代资本国际循环的一部分。资本国际循环既有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随着介入资本国际循环程度的加深,不利的因素逐渐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障碍。从内部结构看,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加入国际分工与资本国际循环后,经过近50年的发展,尽管在绝对意义上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社会结构并未随之得到优化,甚至遭到了劣化,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国际社会认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8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90年代对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意味着又一个“失去的十年”。此时的发展经济学也面临着困境。1、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如同复兴后的新古典主义的较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发展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受到了来自三个方面的严重威胁:(1)西方正统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统天下,排斥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