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A、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了解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二元经济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内容,了解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知道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战略选择。B、重点二元经济结构含义,刘易斯模型,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C、难点拉尼斯—费模型D、教学内容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人口由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由乡村流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标志和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中的主角,人既是经济发展最终要满足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发挥人的作用,重要的是尊重人,让人自由迁移。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1991)W.ArthurLewis生于美国,父母系安提瓜移民。1979年获诺贝尔奖1.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传统部门(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现代部门(以工业和城市为代表)。现代部门:规模大、技术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生产是为了谋利,产品在市场销售。传统部门: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效率极低,生产是为满足自己消费,很少在市场销售。2.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可以在既定的工资水平上得到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农村生产效率极低,收入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这种生存收入决定了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率。这时,如果没有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会流入城市。3.过剩劳动力传统农业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十分有限,随着人口增长,边际报酬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农业收入非常低,只能维持自身及家庭最低限度需要。城市现代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远比传统农业高,工资水平也高于农业。过剩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低下的那部分劳动力主要存在于农业部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部门的扩张,农业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劳动力资源。刘易斯模型内容OA代表农业部门的收入,OW代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工资差异使传统农业过剩劳动力向现代部门流动,形成完全弹性的劳动供给。刘易斯模型N1WAOQ1边际产出劳动数量L1L2L3L4N2N3N4Q2Q3Q4WN1Q1代表最初的剩余,用于再生产。边际产出线由N1Q1右移至N2Q2,劳动雇佣由L1增加到L2。只要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这个过程就能会继续下去。SS’刘易斯理论的意义刘易斯的理论将经济增长与工业化、城市化、人口流动结合起来分析,比H-D经济模型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这种理论还将劳动无限供给与资本积累联系起来,说明了农村过剩劳动力对城市工业发展的意义,符合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刘易斯理论的缺陷1、模型的一些假定前提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不符。2、只重视了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费景汉(J.Fei)和拉尼斯(G.Ranis)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他们认为刘易斯模型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农业生产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为此他们提出了以分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拉尼斯模型”。二、费-拉模型(费景汉-拉尼斯)OCAB为农业总产出OB为农业部门总消费简化的费拉模型ACD劳动力农业产出OL1L2L3B不变制度工资:生产率低下的传统农业部门,其最低生存费用。OB的斜率为不变制度工资(1)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一阶段多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首先转移的是零值劳动力L2L3。L2L3劳动力外流,剩余产品AE形成其粮食供给。尽管农业劳动力由L3减为L2,但农业总产出不变。简化的费拉模型ACD劳动力农业产出OL1L2L3BE(2)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L2L1转移,农业总产出变化。农业剩余产品不可能与工业劳动力的增加同步,农产品无法满足需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促使工业提高工资,工业的无限劳动供给结束,工业扩张受阻。粮食短缺点:L2。超过L2点,粮食供给短缺简化的费拉模型ACD劳动力农业产出OL1L2L3B(3)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三阶段农业劳动力减少到L1,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开始大于不变制度工资;过了L1,二元结构消失,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再取决于不变制度工资,而是由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决定,意味着农业的商业化。简化的费拉模型ACD劳动力农业产出OL1L2L3B农业商业化点:L1。结论:如果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在工业化第二阶段,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产量减少,粮食升价,农业工资提高。工业必须提供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农业劳动力。工业的扩张受阻。但如果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则虽然农业劳动力减少,但产量不会下降。可见,农业生产率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WLL1L2IIIIII刘易斯模型拉—费模型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强调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该模型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它指出了工农业平衡增长在二元经济阶段的重要性,提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拉—费模型还指出了人口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一个国家工业部门劳动增长率必须大于这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才能被充分吸收。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Todaro,M.P.1.托达罗模型的背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尽管城市中的失业不断加剧,仍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2.该模型假定:(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2)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这三条假定与刘易斯的假定刚好相对,但它更符合现代发展中国家的现实。3.托达罗模型的内容吸引农民进城的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两个因素城乡实际工资差异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1)M=f(d)f’0(2)d=wa–m(1)式中M为城乡劳动力迁移数量,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f’0表示劳动力迁移是预期收入差的增函数,(2)式中w为城市实际工资率,m为农村平均收入水平,a为城市就业概率。若进入城市都可以找到工作,则a=1,这时人口流动就完全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别。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a取决于城市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的失业人数。(3)(3)式中,r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表示现代部门的就业人数,二者乘积表示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S表示现代部门劳动力总规模(工作岗位),S-N表示城市失业人数。如果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相等,a值就等于1.现代工业部门的工作创造率r又取决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和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率(4)r=工业产出增长率-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率显然,如果劳动生产率能够刺激工业产出更快增长,则r就比较大;但若劳动生产率本身增长很快,产出增长慢,则就业岗位创造率会降低。rNaSN4.结论:(1)城乡迁移取决于城乡工资差额及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2)城市就业概率取决于城市现有失业率;(3)城市失业率取决于劳动力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需要的劳动者越少。5.政策含义:(1)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2)即便城市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但这将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加重城市失业。(3)应当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发展中国家实际城乡差异巨大。(4)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从而减少城市就业压力。第二节我国的二元结构问题一些外国的专家和游客来到中国,他们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中国的二元结构的特征与表现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贫困地区并存(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且仍在扩大中。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具体表现为:(2)城乡教育差距明显:总体受教育程度;升学率;基础设施与师资等。(3)城乡医疗差距大:设施;人才;保障。(4)城乡生活消费差距大:数量;结构。(5)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6)城乡就业差距:前景;环境;失业情况。(7)城乡政府的公共投入差距:财政投入。(8)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养老保险等二、我国二元结构的成因1.赶超型发展战略是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2.传统经济体制对二元经济形成有重大作用。3.非农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三、城乡分割的危害(1)城市化滞后,农村经济结构转换和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下降。(3)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的流动。(4)造成农村普遍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四、走出二元经济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化社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二元经济是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然而,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的分离、对立及差异过分悬殊,又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二元经济中走出,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是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消除城乡二元差异、走出二元经济的基本途径:1.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2.改革中国现行城乡制度:户籍制度;政策倾斜。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乡镇企业,使农民增收。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5.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6.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7.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