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命题视角·预测探究提升演练·知能闯关考点串讲·分层突破第16讲考点串讲·分层突破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_________”。(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_______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秦汉:统治者推行___________政策,一直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人官府重农抑商(4)隋唐: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________相继问世。(5)宋元: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__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飞钱交子大都(6)明清: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_________和晋商。徽商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商业活动。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2)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_________”更加普遍。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3)城市发展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_______、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之说。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扬州(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____________,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___________,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_________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_______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丝绸之路市舶使非洲泉州(5)明清:统治者实行______和“____________”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海禁闭关锁国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1)通过分封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2)由庶民和奴隶劳作,遭受剥削和奴役。土地制度的演变3.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受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和其他诸侯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_的合法性。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_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自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土地私有法律1.“重农抑商”(1)商周时期:国家曾支持商业的发展。后来,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___________”。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这一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劳动力重农抑商(3)西汉初年: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4)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_________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专卖2.“海禁”与“闭关锁国”(1)表现①明初,东南沿海________猖獗,为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明太祖实行“海禁”。②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________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倭患抗清③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____________,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萌芽【分析比较】市、草市、夜市、晓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归纳整合】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表现原因城市功能变化(1)西周至唐: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较小(2)唐代后,城市经济职能逐渐增强(3)明清,江南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社会经济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变化(1)西周至唐: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市坊分隔(2)自宋朝起,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同时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3)南方城市数量不断增多(1)商品经济的发展(2)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对点训练1“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袜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汉B.隋唐C.北宋D.元朝解析:选C。“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中后期,但只出现在少数商业繁华区,而且仅是供达官豪吏纵情声色的场所。材料中的“夜市”属于市民自己的夜市,最早出现在北宋。【思维拓展】“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又称固本抑末,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推行的一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政策和指导思想。(2)推行目的①经济的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②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保证兵源),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护政治稳定,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知识图示】(1)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2)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名师点拨】“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对点训练2“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解析:选C。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对点训练3(2011年聊城模拟)《明清商人小说》中指出“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这反映了()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的社会现象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A.①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明清商人小说》”、“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商业活动活跃,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②④正确。①③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考点整合考点整合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1.发展变化(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2.主要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考点整合二“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名称不同点相同点时间目的作用“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稳固封建统治基础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封建社会末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政策,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品经济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海禁”、“闭关锁国”明代出现,清朝进一步加强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追踪社会热点命题视角·预测探究商帮研究与《乔家大院》的热播乔家大院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古代商帮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商人往往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探讨商帮的发展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例析(2011年深圳高级中学四校联考)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贾儒结合”的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解析】徽商并不代表近代商业,也不代表近代经济,排除A、B;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答案】D尝试命题12009年1月,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走西口》是继《乔家大院》后又一部登陆央视的晋商题材的产品,使晋商再次成为热点。下列对晋商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B.具有地域性C.以长途贩运活动为主D.政府大力支持解析:选D。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商帮”,即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主要从事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但是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D错误。尝试命题2(2010年安徽师大模拟)“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解析:选B。古人入仕为官,是光宗耀祖之事;因商而富,称为“老板”也当自豪,但徽商却“不愿”接受“老板”的称谓而仍以官时的“朝奉”代之,从根本上说是政府抑商政策的结果。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1.考核目标和要求描述和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