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案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星期第节课章节名称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目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新的阶段。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经验、筹划全局、揭示规律、思考提炼,对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党、国家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针。深入领会“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教学重点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4.“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课程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PPT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内容以及如何从治国理政顶层设计新高度,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本章的逻辑结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深深化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本章内容共有四节。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有三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国梦实现的大格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目是从七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描述,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三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战略安排。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共有三目,第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说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层原因及重要意义,二是介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第二目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第三目从五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共有三目,第一目对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进行了时间梳理。第二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措施,强调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三目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一个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二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共有三目,第一目主要说明从当前党情、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出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第二目分为两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及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第三目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问题。依据本章的教学内容和逻辑结构,教学可以依照教材内容以节为一个教学模块来开展,每节时间安排2课时为宜。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及要求(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就在“全面”,我们追求的是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从内容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区域来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其他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其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无限提高的。(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一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摸清风险底数,既要掌控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又要掌控隐性债务风险;既要掌控银行不良贷款变化情况,又要掌控影子银行、非法集资等隐性金融风险。既要严格控制增量风险,严防风险持续累积和发散;又要有效处置化解存量风险,努力使各类风险趋向收敛。要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事件、“蝴蝶效应”和“灰犀牛”冲击,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二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投入,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合实际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让脱贫成效真实可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三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实施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之内。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督察,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和氛围。四要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表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意义重大。把握总目标,就是把握改革的方向。(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讲话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制度在国家治理中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没有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就无所依从,就不会有规则、有秩序,就不可能有“善治”。同时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怎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是现代化的呢?概括说就是“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具体体现是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国家治理要有社会各主体、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互动;法制化,就是国家治理以法为据,依法施治;科学化,就是国家治理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规范化,就是以统一制度和规则约束决策和施治行为;程序化,就是遵循既定标准和流程;高效化,就是国家制度高效率运行。(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既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制度关联,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方向的制度模式选择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和艰难探索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制度选择。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要不断割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有人主张,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模本,甚至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应当承认,西方国家率先现代化,在国家治理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制度和做法,为后起国家提供了经验。但事实证明,并非西方的东西都是“好东西”,更并非普适于所有国家。比如被西方国家引以为傲的西方民主,的确成为助推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但推广到其他国家,常常水土不服,成为撕裂社会、引发动乱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事实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不拒绝真正好的外来成果,而且会主动学习、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但根本方向不能偏离。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照搬他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零打碎敲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各领域各方面的联动和集成、系统的全面改进,为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的重大政治判断。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反映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就是党在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习主席明确指出:“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这也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和要求。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所有主张皆体现人民意志,并通过法定程序使其成为国家意志,从而有效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无从谈起。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