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动机第一节运动动机概述一、运动动机的定义二、运动动机的功能三、运动动机的种类动机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它们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一)动机的定义一、运动动机的定义(二)运动动机它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需要,与参与运动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优良的场地、设备、器械,优美的身体锻炼环境,学校、教师、同学的积极影响,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成为对学生参与身体运动有吸引作用的环境因素。强身健体、提高技能、社会交往、情绪宣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等都可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体育活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二、运动动机的功能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具体地讲,包括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并对体育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一)发动功能(二)选择功能(三)强化功能(四)维持功能(一)发动功能学生想要运动的愿望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心理动力推动自己行动起来。这就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发动功能。(二)选择功能运动动机不仅能发动体育活动行为,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稳固而特定的内容,使他们的运动行为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三)强化功能运动动机通常还决定着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努力程度。活动愿望强烈的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表现出兴趣浓厚、情绪高昂、注意集中、肯于付出的特点,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也较大。而在体育活动中情绪低落、注意分散、怕苦怕累、遇难而退的学生,往往运动动机不足。(四)维持功能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坚持时间的长短也有直接关系。当学生参加自己乐于进行的体育活动时,持续的时间就较长,即使在疲劳的状况下也还能坚持一定时间。但若是进行不愿从事的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就较短,想让他们保持较长时间也比较困难。综上所述良好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当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运动动机,使其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应当认识到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只有动机正确且强度适宜时,才能对运动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运动动机的性质与强度做出准确的观察、评价和适当调控。另外,还应充分认识到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效果之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体育活动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三、运动动机的种类(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1.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为了获得刺激、眩晕、运动愉快感觉和宣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拥有较大的娱乐、兴奋和宣泄期待,如不能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烦躁、行为不安、注意与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2.社会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它是既重交往,又重声誉的运动动机,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继发性动机,具有相对持久的特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的人际互动与相互学习,对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能水平等方面追求成功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1.内部动机的定义源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2.外部动机的定义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因为由内在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满足,如运动乐趣的获得、竞争的参与、运动效能感的提高等,无需外力的作用。因此,内部动机的“内滋奖励”是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心理动力。外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短。“外附奖励”一旦消失,外部动机的动力作用也会很快减弱。但外部动机并非一无是处,对于那些年龄较小或尚欠缺运动动机的学生来说,利用外部动机引发运动行为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的定义:指向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是直接动机。间接动机的定义:指向于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1.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力量。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2.间接动机间接动机虽然相对遥远,与当前体育活动的直接联系较少,但它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间接动机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第二节动机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一、动机的本能论二、动机的行为论三、动机的人本论四、动机的社会学习理论五、动机的认知论一、动机的本能论本能是指有机体由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方式,其对有机体的生存与延续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詹姆士、麦独孤等认为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引起的,同时提出了人类所具有的各种各样的本能。弗洛伊德把本能看作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因素和内在动力,并从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观察中,提出了心理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详细地论述了本能的能量与作用。体育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儿童爱活动的“本能”动力,不要限制、压抑了他们的这种“天性”,要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内容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要“精讲多练”,注重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的本能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二、动机的行为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强化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斯金纳通过对操作条件反射的研究,提出有机体的操作性行为是通过强化形成的,且强化对行为还起着动机的作用,即受到积极强化的行为,其发生的次数将会出现增加的趋向。斯金纳认为,强化可以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或行为反应次数之后给予,也可以在无固定的时间间隔或行为反应次数中给予。强化安排的不同,对行为反应发生的促进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斯金纳的实验研究表明,固定间隔或次数的强化会引发有规律的行为反应,且间隔愈短,行为反应频率就愈快。而不固定间隔或次数的强化会产生快速、稳定、一致的行为反应,且可明显地减缓行为的消退。动机的行为理论在体育教学或锻炼活动中的应用:体育教师经常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激励学生的运动行为,或阻止不利于体育活动与身体健康的行为。受到表扬的学生,运动动机得到强化,良好的行为表现就会增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也会提高。相反,遭到批评的学生,某个不良行为表现的动机将会减弱,此行为表现也会随之减少。行为强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初学某个技能或刚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在表现出正确行为后,立即给予表扬、肯定的强化,效果较佳。对他们给予连续强化,可使他们快速、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应多表扬、鼓励初学者、初练者。但连续强化具有“不经济”的特点,且一旦取消强化,行为会很快消失。因此,在某一体育教学或练习阶段,可采用只对一部分正确反应给予强化的方法,只要适时、适度,同样可以达到与连续强化相同的激励效果。对已经形成一定行为习惯或技能水平的运动参与者,可采用不定期、不定时的强化方式,有时给予短时期强化,有时则间隔较长时段给予强化。三、动机的人本论动机的人本论是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学者的需要论、潜能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为基础的。他们从对健康人和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研究中,提出了“自我概念”和从更高层次上探讨人的动机的观点,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有组织的整体,其行为动力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四、动机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有关动机的论述包括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等主要观点。影响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直接经验2.间接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和生理状态1.直接经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亲身经历的成功或失败,是他们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2.间接经验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特别是观察和想象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成功完成技术动作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和改变也有很大的影响。3.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常利用言语劝说来说服学生去相信自己的能力。4.情绪和生理状态直接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着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良的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如高度的生理唤醒、疲劳、紧张、焦虑和烦恼等会使学生低估自己的体育活动能力,产生无法胜任的感知,从而使自我效能感下降。五、动机的认知论认知论认为,动机是建立在选择目标、决策、计划以及对成败可能性分析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的。认知失调理论、期望理论、归因理论等均属于动机的认知理论。第三节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动机的培养是指促使学生从没有运动活动动机到形成运动动机的过程;动机的激发是指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一)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二)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一、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1.适当安排游戏、竞赛,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2.创设新颖的练习内容、方法,启发学生的好奇心。3.经常组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4.给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主要求。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它是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社会交往中习得的内在推动力量。(一)什么是成就动机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充满了速度、力度、高度、远度、准确度或难险度等的竞争与评价,是典型的成就情境,对学生的勇气和进取精神提出了种种挑战。体育成就动机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也属于个性的一个方面,与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体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及任务难度等客观影响相关联。(二)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可通过教育得到提高。可让学生将学到的成功标准和行为策略应用到某一体育学习和锻炼内容之中,自己选择活动目标、策略和评价标准,对动机水平、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三、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从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奖励对象和学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