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科醫療發展史(後半部分)導讀人:黃侃如目次第五章、邁向國際與新技術的展現(1968-1979)第六章、移植的年代(1980-1994)第七章、健保制度下的台灣外科演變趨勢(1995-2000)結語、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外科第五章、邁向國際與新技術的展現(1968-79)前言年代的分隔1968--台大、國防兩大醫療體系合作。1979--連體嬰分割。分隔是一種表達思想上不得不使用的文字暴力,重點乃在於事件主體所具有的歷史意義,亦不能忽略其醞釀的過程。分隔的年代只是意味著外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我們不期待這些重要的年代必須同時變成我們理解歷史延續和變遷的阻撓。相反的,本章強調的事一個事件主體的概念,也就是事件的主要醞釀和基礎奠立在這時期,但是源頭的追溯可能更早,效果也可能更晚。以這樣的原則從事歷史分期的意義在提醒讀者:孜孜不倦的努力過程對於歷史的重要性,與務實的概念提出,和成果呈現的時刻同時重要。(P186)書寫的風格保持多元的聲音與時代變遷的空間,但在演變過程,歸納出時代脈動的特殊性。本章於是以國防外科體系、教會與台灣地區外科醫療生態、和台大外科體系的演變為主軸,幫助讀者保持宏觀的視野。在此將國防與台大列為體系來強調歷史傳承的意義是容易理解的,然而運用教會與台灣地區的外科生態這標題來統合描述台大與國防以外的醫療系譜,主要的著眼點在於其多元化的、規模也較小的特質。可是儘管是多元的演變過程,在整個時代中還是可以歸結出特殊的模式與風格……;而更重要的是,新的系譜也隨時產生…。而這些醫療體系彼此如何互動,各自又如何傳承,是本書一再呈現的主軸…。外科專科醫師制度的建立開業醫師的阻撓國防、台大體系達成共識1979.10第一批發證。是第一個成立專科醫師的科別。一.一.骨科的專業化國防醫學院骨科專業化概念的源頭(傷兵)經濟蕭條的戰後恢復期,美援為出國的唯一希望,出國者肩負擔任國際橋樑的使命,1951第一批先鋒部隊1957、58美軍顧問團「骨科訓練班」楊大中1964年出國進修,回國後積極推動骨科獨立,1983年完成構想。骨科的獨立與分科,其實是因應醫學的進步與實際需要,而更精細的專業分工,也有助於整個醫療品質的提昇,為醫學發展必然之走向。(P191)1997年振興醫院因小兒麻痺症流行成立十年後轉型以診治腦性麻痺患者為主。台大醫院戰後初期求教於國防,兩單位交流合作密切高天成成立的「骨科病房」,但當時使用情況並不理想,常有因訴訟而滯留者1954年開始有醫師專攻骨科1959年嘗試做人工關節1972年,運用顯微手術完成台灣第一個斷指的接合手術,、台大為追上國際水準,付出相當的心力1987年從外科獨立出來,整個骨科發展,至此已臻成熟。礦工醫院1953年成立,主要為服務眾多的礦業人員1972年陳博光轉入該院當院長,在位六年克服環境條件限制,解決許多醫療問題。他說:「人要開創能力的疆界、設備或知識的限制,我認為都要突破現況,我覺得這個最重要,在各行各業都一樣。」回想起來,陳博光覺得他所做最有意義的是…「…替社會做事,比起創造什麼手術還有意義。」(P195)骨科醫學會1970年代,人才投入與留學經驗增加,墊立基礎,到1980年代興盛起來,成立專門醫學會的需求應運而生。1979年9月中華民國骨科學會成立1981年楊大中積極推動專科醫師制度劉桂堂當理事長時,骨科專科醫師甄選制度已經確立,實施之後,醫師品質確有提高,因為「學」與「術」並重,讓醫師免於淪為一個「刺激-反應」的開刀機器,並要持續學習新收新知。二.二.胸腔外科的成熟國防體系的發展1950年晚期上軌道1954年盧光舜做了食道重建術1960年進入成熟穩定階段從胸腔外科獨立成心臟血管外科。深受1972年、1973年亞太地區成立胸腔外科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的影響,加速專業化發展。盧光舜的努力加上軍醫體系的支持,是該科得以發展的主要因素。跟隨盧光舜多年的王丕延,目睹了當時盧光舜在胸腔外科所做的努力:他在開始作胸腔外科的時候吃了很多苦頭…現在台灣的胸腔外科的水準可以跟美國比…可以完全說是他的功勞。(P197)胸腔外科處理疾病與社會環境的關係:肺結核肺感染肺癌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當時靠的多是重工業的加工出口,工廠林立再加上汽機車增多的結果,使得空氣污染漸漸嚴重,所以得肺癌的病人越來越多。(P200)台大胸腔外科的萌芽開路先鋒林天祐,免費問診+國防醫院等協助,1951年12月28日以最新手術法開胸,成為台大胸腔外科紀念日用心的帶領方式,培養後進手術經驗1956年做心臟手術,成為新的發展點,慢慢從胸腔外科中獨立出來。胸腔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ThoracicandCardioVascularSurgery)學會成立是由國外發展回來1972、1973年王丕延與鄭國琪代表出席學會,一代表胸腔外科,一代表心臟外科1989年輪台灣主辦,由王丕延發起成立。三.三.神經外科的萌芽國防醫學院1950年代初期已有初步發展,後因施純仁的領導規劃,1970年新人輩出,奠定該院領航地位。張先林—王師揆+施純仁1967年主張獨立。高醫:洪純隆1975年至三總學習+1981年黃錦松加入1986年與省立台南醫院合作,成立了南部第一個聯合神經外科訓練中心,成為南部訓練新據點。神經外科醫學會施純仁出身台大,服務於國防,後回台大授課,促成雙方互動密切,1967年左右施純仁提出成立構想,1977年3月取得共識,成立中國民國神經學學會。神經系統是相當困難的科目,不光是外科、內科、放射線、化學、病理學、甚至麻醉醫學等等都包含在內。…那裡集結了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有多方面的討論,因此施純仁學到了許多。…意思是要把這些不同、有關神經系統的領域,一起合作起來。(P213-4)四.四.心臟血管外科的分化國防醫學院1970年代,可說是台灣心臟血管外科發展最為豐碩的年代,台大急起直追,挑戰國防醫學體系在這方面的領航地位,而各體系多元而全面的發展,舖陳了邁向心臟移植的新紀元。俞瑞章1958年追隨Dr.C.W.Lillehei學習心臟外科,1959年底返國開始心臟外科的創建工作,1960年3月14日在台北榮總進行我國醫學史第一宗直視下開心手術「心房中隔缺損症」,讓國人對國內醫療發展充滿信心1976年宣布退休,鄭國琪代理,榮總心臟外科在鄭國琪的堅持與努力,得以延續,在沈潛中等待下一個輝煌的時代。台大醫院1956年林天祐以盲目開心法成功完成台灣第一例的心臟手術1963年決定進行人體手術,連接兩次失敗,團隊心情跌入谷底1963年11月林天祐執刀,許光鏞任第一助手,完成伐氏竇動脈瘤破裂手術1964年8月完成了第一例開心手術,台大自此建立了信心,開始急追1965年許光鏞、洪啟仁手術「法洛氏四合症」成功1967年南非完成心臟移植手術1972年底每週都有三個開心病患,1973年已超過每年一百例陸續完成許多全國第一例開心手術,甚至協助他國。五.五.小兒外科的起步台大洪文宗從1950年代就注意,到1970年代晚期才漸趨發展完全。對將來整個社會來看的話,婦幼醫療是最直得發展的…。(P225)一個過去家長拒絕小孩開刀有幾個原因,一是因為經濟不好,二是因成功率低,而且在推行家庭計畫前,一般台灣家庭不重視小孩。(P227)三總小兒科發展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但在1977年完成任務編組1985年正式成立為獨立的次專科,朝專業化更進一步邁進,後又有小兒加護中心,成為國內重要照顧、醫療孩童的醫療院所之一,三總的小兒外科發展之所以常常遭受頓挫,主要原因在於人才培育的斷層。通通都走啦,都離開了,因為這一科不是一個很吸引人的一科。錢賺的不多,挑戰性很大…。(P228)小兒外科是要投入相當大的成本,但收益倒不是這麼(大),所以就目前的醫院經營講究成本與效益來講,…不是一個很賺錢的一個科別,但是是一個必要的…。(P229)小兒外科醫學會非正式聚會來進行小兒外科討論+國外力量的影響,1972年亞洲小兒外科成立,洪文宗是創辦人之一,意味著台灣小兒外科已有一定的水準,這對台灣醫學界、台灣國際形象都有相當大的幫助1974年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在台北舉行國際會議,更刺激了台灣小兒外科界的力整合1986年中華民國小兒外科醫學會成立,學會的建立,事實上也有訓練小兒外科專科醫師的目的。六.六.國防外科系統的演變奠定了穩固基礎的張先林於1969年過世後,由接任的幾個人繼續推展。1969到1979年王師揆承續張先林時期,有了更進一步的分科,包括:1967年大腸直腸外科正式成立、1968年楊樹滋開始小兒外科的籌設、1977年樂亦偉成立小兒外科的任務編組、三總小兒外科開始有專科的訓練。1979年三總正式成為國防醫學院的教學醫院1983年兩院正式編整作業全部完成,國防體系的外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最初國防體系中眼科、耳鼻喉科都是外科當中的一部分,兩者在國防遷台的時候,被劃分在「神經及眼耳鼻喉科學組」當中,使得國防體系之下的外科編制相當的大,這樣的安排要到一直到1978年國防醫學院的編制擴增的時候,才將眼科與耳鼻喉科分出,而與國防醫學院有密切關係的三軍總醫院,也隨之做出這樣的分科,1979年眼科與婦產科自外科中獨立出來,耳鼻喉科隨之1980年獨立。榮民總醫院1960、70年,榮總在收住院醫師的時候相當嚴格,傾向於從該院實習過的醫生先選,住院醫師對病人的狀況和病人所有檢查的資料通通要記得很清楚1975年之前分科傳統是威權時期,哪個人要做哪一顆旋由老師決定;並且1970年代是個人人都要出國的時代,故張心湜1978亦到美國進修,1983年接掌榮總泌尿外科時,不久後旋即升任外科部主任,依著他在美這段時間的觀察與學習,帶領榮總外科進一步發展。七.七.教會以及台灣社會外科醫療生態的演變教會醫療體系來台的幾乎是經歷專科醫師訓練的醫師,他們放棄輕易可得的財富,奉獻心力於台灣的偏遠醫療,這一切以外科為基礎的醫療奉獻,以因應小兒麻庳延伸的骨科成為主導台灣奠立脊柱側彎治療的里程碑。1975年門諾骨科專家思鵬與戴德森和沈永訓示範「海靈頓程序」脊柱側彎矯治手術(PosteriorHarringtonRodSpinalFusions)1977年骨科專家徐子石於屏基示範杜爾式脊柱側彎矯治手術(AnteriorDwyerSpinalFusions)1977美國牛頓傷殘裝具公司董事長牛頓專程來台指導制作塑膠夾克,供脊柱側彎手術後的患者穿著來台醫師的努力加上先進技術的轉移,奠立屏基成為世界八大治療脊柱側彎中心的基礎。除了骨科、整形外科等等運用於小兒麻庳、唇顎裂等台灣地區特殊的流行症之外,積極事山地巡迴醫療的教會醫療體系,在這時期對台灣本地的毒蛇咬傷,也有獨特理方式蛇槍的發明為民眾解決不少急救後續處理的困境,新的本土教會系譜也在1970年代末期持續展開,1970年代一般私人醫院積極提升外科能力,除赴國外進修外,國內三總、榮總、馬階、台大屏基成為不同次專科的訓練中心,協助其他地區的醫院,帶動台灣整體醫療水準的提升。八.八.台大外科的演變1960年代末期、1970年代初期呈現相當活絡的氣象。1970年代初期台大外科部移交,1972年由許書劍任外科主任,1973年開始有了小兒外科專屬病病房,1968年設立專門的總住院醫師,1985年開始做國內第一例經皮電灼法,治療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經攣症,1971年7月外科部的加護病房成立,這是外科現代化照顧的新氣象。1965年洪啟仁成功完成台大第一例的法洛式四合症的完全矯正,1970年以後開心手術逐漸增多,成功率也慢慢提升,1973年做了台灣突破性「大動脈轉移症TGA」的開刀,1973年10月5日完成國內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973到1982年這十年之間,總共施行3358例開心手術,成果輝煌,台大心臟外科從此進入新的發展紀元。九.九.連體嬰分割的影響1976.12.23「三肢坐骨連體嬰」忠仁忠義誕生,1979年分割成功,台灣頓時成為國際注目焦點,台灣政府終於走出亞細亞孤兒悲情,重新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