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水土保持规划-20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八章水土保持规划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土保持原理与技术》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10年1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包括总则、规划、预防、治理、监测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七章(共六十条)第二章规划第十三条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水土保持规划包括对流域或者区域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作出的整体部署,以及根据整体部署对水土保持专项工作或者特定区域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作出的专项部署。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水土保持规划一经批准,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3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规划明确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94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15亿吨预计到2020年预计到2030年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林草植被得到全面保护与恢复,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4《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1.全面实施预防保护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2.在水土流失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3.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5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等要素评价第四节水土保持分区及治理措施总体布局第五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规划61.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定义: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首先了解水土流失的规律及原因;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因害设防安排各项治理措施。第一节概述7小面积的实施规划小流域、乡、村以大面积战略规划的方向和要求为指导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具体配置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2.水土保持规划类型大流域、省、市、县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确定治理目标和主要措施预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大面积的总体规划83.水土保持规划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实施办法与有效途径;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分析和估算水土保持效益,调动群众积极性。94.水土保持规划的意义通过规划可以明确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及该区域水土保持的主攻方向;通过规划确定各项治理措施的具体配置、具体要求和实施,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综合性强,涉及农、林、牧、水等各行各业,工作量大而面宽,又具有艰苦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中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通过规划来实现。105.水土保持规划的依据遵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贯彻水土保持方针:“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水土保持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水土保持有关技术规范:《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3352006)等。116.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原则127.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1)开展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2)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3)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4)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导思想、原则(5)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6)拟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近期安排(7)估算规划实施所需投资(8)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9)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8.水土保持规划的工作步骤(1)确定目标、编制大纲;(2)水土保持综合调查;(3)水土保持区划;(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5)防治措施规划;(6)分析技术经济指标;(7)规划成果整理。141自然因素调查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水资源生物资源其他资源第二节水土保持综合调查151.自然因素调查(1)地质地貌:规划区内主要地质,主要地形分区等,叙述各区的位置、面积、主要特点(海拔、相对高差、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等。(2)土壤条件:土壤的地带性分布特点,项目区土壤的类型以及地表主要物质组成。(3)植被条件:天然植被(林草)分布地区、面积、生长情况、破坏情况。贵州土地石漠化严重来源:水利部16(4)气候资源:包括①光能;②热能;③降水;④风;⑤气象灾害。(5)水资源:地表水为主和地下水。包括:年径流量、暴雨量、洪峰流量、洪水过程线、年际年内分布、可利用水量等。地下水资源类型、储量、分布、可开发利用量等;水质状况。(6)土地资源:土地类型:按照位置及地貌类型分类,山地、坡地、沟地、平地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国家标准分类,确定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土地的质量等。马钢南山矿良性开发来源:中安在线云南红河州哈尼梯田来源:百度图片172.社会经济调查产业结构人口劳力人民生活水平访问调查收集资料抽样调查182.社会经济调查(1)人口和劳动力:户数、人口、劳动力、人口质量(文化程度、科技水平、劳动技能、生产经验)(2)生产情况:产业结构,生产水平和技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其他产业。(3)群众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生活消费水平。193.水土流失调查水土流失危害调查水土流失现状调查水土流失成因调查对当地对下游侵蚀类型侵蚀强度自然因素人为因素203.水土流失调查(1)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强度、潜在危险程度。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2)水土流失危害:对当地危害: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地面完整、当地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经济落后。对下游危害:加剧洪涝灾害、淤塞水库、塘坝农田、淤塞河道湖泊港口。(3)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因素: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的影响人为因素:开矿、修路、开荒、滥牧、滥伐的影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严重214.水土保持调查水土保持成绩调查水土保持发展过程水土保持经验调查水土保持存在问题224.水土保持现状调查:(1)水土保持发展过程:规划范围内开始搞水土保持的时间,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工作的主要特点,整个过程中实际开展治理的时间。(2)水土保持成绩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质量。(3)水土保持经验调查:治理措施经验和组织实施经验。(4)水土保持存在问题:水土保持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煤矿企业治理水土流失来源:陕西水土保持网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来源:中国水土保持监测231.水土流失评价2.土地资源评价3.经济要素评价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等要素评价241.水土流失评价(1)水土流失环境因子评价①水土流失环境因子:地貌环境、气候、植被、土壤、人类物质文化环境②水土流失动力因子: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及人类活动影响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25(2)土壤侵蚀强度与程度评价①土壤侵蚀强度:根据土壤侵蚀模数(t/km2.a)确定②土壤侵蚀程度根据土层保留情况确定③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判别:根据现有土层抗蚀年限确定西南山区山体滑坡26表各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类型区土壤允许流失量[t/(km2·a)]西北黄土高原区1000东北黑土区200北方土石山区200南方红壤丘陵区500西南土石山区50027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级别平均侵蚀模数[t/(km2·a)]平均流失厚度(mm/a)微度200,500,10000.15,0.37,0.74轻度200,500,1000~25000.15,0.37,0.74~1.9中度2500~50001.9~3.7强度5000~80003.7~5.9极强度8000~150005.9~11.1剧烈1500011.128表侵蚀程度分级标准侵蚀程度分级按土壤发生层按活土层残存情况无明显侵蚀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活土层完整轻度锓蚀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完整活土层部分被蚀中度锓蚀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完整活土层厚度50%以上被蚀强度侵蚀A层无保留,B层开始裸露,受到剥蚀活土层全部被蚀剧烈侵蚀A、B层全部剥蚀,C层出露,受到剥蚀母质层部分被蚀29表水蚀区危险度分级级别临界土层的抗蚀年限(a)无险型1000较险型100~1000危险型20~100极险型20毁坏型裸岩、明沙、土层不足10cm302.土地资源评价(1)概念①概念: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②目的:预测土地利用变更后的结果。内容包括:土地对不同利用方式的适应性、所需要的投入和管理措施、产生的效益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后果。③任务: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土地潜在生产力;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土地评价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基本特征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土地利用对建设成本的节约与优势区位效益的鉴定。即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表明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32多样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限制性原理(2)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33多样性原理空间上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存在很大的差别时间上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可比性原理34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35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土地质量土地利用要求土地单元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系统投入产出系统分析原理土地利用系统图36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不同地区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于一定地区而言的。相对性原理37(3)土地评价的类型①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用途(农、林、牧、其他)的适宜程度。②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包括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③土地经济评价: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以土地净收益作为评价标准,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定。38(4)土地资源评价方法①直接法:是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②间接法: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做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质量。评价方法:指数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土地评价393.经济要素评价(1)人口结构分析与评价(2)产业结构分析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