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实验研究基本概念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知觉实验研究中的变量自变量刺激变量视觉研究:光波的强度、波长、纯度、时间特性(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闪光融合频率等)、空间特性(光块面积)、视距、视角,以及环境变量(背景亮度、雾、霾)等。听觉研究:声波的强度、频率、纯度(纯音/复合音/噪音)、时间特性(持续时间)、空间特性(呈现方位),以及环境变量(背景噪音)等。触觉研究:皮肤刺激的强度、持续时间,皮肤的不同位置等。被试者属性变量客观属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种族、地域等。主观属性:需要、动机、兴趣、人格特质等。因变量反应时、正确率感受性、视敏度等脑电、脑成像等控制变量环境变量(暗室、隔音室)被试者属性变量经典研究神经细胞的感受野研究感受性的测定空间辨别——定位、解像、识别(视力表)时间辨别——闪光融合频率颜色混合——颜色环、光的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觉缺陷眼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眼睛的调节功能、玻璃体、视网膜:、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分布图、神经联系)、中央窝、盲点耳外耳、中耳、内耳定位(localigation):觉察两根线是否连续或彼此有些错位的能力。解像(resolution):是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视神经通路与大脑视神经交叉信息加工站:上丘、外侧膝状体、视皮层区记忆实验研究两条主要线索:记忆研究内容的演变记忆研究方法的发展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研究艾宾浩斯的两大创举:无意义音节节省法:巴特利特的研究主要观点:记忆是根据过去经验对信息进行概括、归类的过程。研究方法:系列再生法——“记忆链”质变化的三种趋势:对称化:再生图形趋向对称,不规则之处规则化尖锐化:不规则图形再生时不规则形会加强同化:把再生图形同化为其他类似的东西,使其典型化,更具代表性重复再生法: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和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时间)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次数(或时间)时间)-重学时的诵读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节省的百分比=感觉记忆--部分报告法短时记忆--反应时法长时记忆--再认法、节省法等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短时记忆首因效应-长时记忆记忆的加工层次加工层次的途径Craik(1972)主要观点:记忆是同知觉加工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知觉涉及对刺激物做一系列水平的分析:初级阶段涉及物理或感觉特点,如线条、角度、音调等;而后来的阶段则更多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抽取。记忆痕迹的特点(编码特点、持续性等)基本上是作为知觉加工的副产品出现的。记忆痕迹的持续性是分析深度的函数。实验依据(Craik)被试分成3组,每组在一个问题指导下对所呈现的20个单词进行加工,即回答有关问题。被试并不知道这是记忆实验。(被试间设计)实验程序:先用听觉呈现问题,2s后用速示器呈现单词200ms,被试回答完问题即学习完20个单词后,给被试突然的再认测验。实验结果:缺陷:加工深度没有独立的指标来规定。→加工深度由实验结果来定义(循环论证)内隐记忆研究启动效应的研究含义:指执行某一任务队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测量方法:知觉辨认(学过与未学过的对象的知觉辨认概率之差)、词干补笔、补笔测验,等。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加工分离程序(PDP)再认可以分为两种内部心理加工机制:自动提取--基于熟悉性的提取,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可以自动地、无意识地利用记忆,基本补需要注意。意识性提取--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是一种有意识的回忆。两种测试条件:包含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排除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相反三个假设: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意识性提取再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自动提取再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元记忆研究:指人对自己客体记忆的认识、评价和监控RJR范式:首先要求被试学习和识记一些项目(如:线索-目标词对),并告之随后将对其记忆效果进行测验;学习结束后,对被试进行标准记忆测验(即回忆)。然后,对于被试在标准记忆测验中没有回忆出的项目,让其做FOK判断,即如果对这项目进行再认测验,有多大的把握能做对。最后,进行再认测验。以FOK判断幅度(即等级)与再认测验成绩之间的相关来考察被试的FOK判断的准确性,如果被试的监测准确,则FOK判断等级高的项目在再认测验中要比等级低的项目更有可能被再认出来。思维与问题解决思维的普遍形式是问题解决。当我们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开始了思维活动。问题解决的研究在心理学中有较长的历史。实验心理学不仅研究问题解决的外部行为,而且还注意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研究问题解决的两种基本方法自下而上分析(材料驱动)——行为主义理论自上而下分析(概念驱动)——格式塔理论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都有很大影响。当代心理学的思维与问题解决实验研究和理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格式塔理论的影响,但两种方法正走向融合。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桑代克(1898)研究了猫的问题解决。(图)主要结论: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导致成功的正确行为产生了铭记或学习效应。行为的效果导致成功,而这种效果又在行为中得到巩固。柯勒的顿悟学习1913年,柯勒被委派到特纳利夫岛研究类人猿。此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柯勒被留在岛上,研究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能力。(图)《猩猩的智慧》(德文版1921年,英文版1927年)。柯勒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无规则的动作,或者根本没有动作之后,猩猩会突然想到箱子与问题的关系。此时,顿悟就完成了。柯勒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实验强调对问题的结构、计划和概念属性表征而不在于试误。思维和问题解决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因变量:测量问题解决的过程的三种基本方法:测量不同实验条件下在一定时间限制内有多少被试解决了问题。测量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测量在某些问题的解决存在一种以上的方法时问题解决的质量(顺序量表)。(彼此之间无直接联系)自变量:在问题解决研究中,最基本的自变量是问题呈现方式。呈现方式有两种不同的变化手段:手段之一:变化解决这一问题所需信息的呈现顺序及其重要性。手段之二:变化无关信息的呈现量。控制变量需要特别注意实验的控制。由于普遍使用被试间设计,所以必须谨慎并确保各种条件(处理)下的被试在统计上是相等的。控制方法:匹配、随机还必须尽可能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如问题表述方式、呈现方式等。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功能固着(functionalfixity)定势(set)的作用噪声邓肯的研究(1935)问题:用桌子上任一种物体把三支蜡烛垂直地安置在软木屏上,桌上有几枚图钉、几根火柴、三个用纸板做成的盆子、蜡烛。解决方法:把每一支蜡烛溶化在每一个盒子上,并将蜡烛粘在上面,然后把盆于订在木屏上。必须采用被试者间设计,三种条件,每组7人:控制条件、功能固着条件、中性条件实验结果亚当森的验证(Adamson,1952)三个问题: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螺丝锥问题二种条件:功能固着条件、控制条件下每组被试26-29个(注意到邓克实验中被试数量少)两个因变量:在20分钟内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百分率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当使用解决问题的被试百分比作为因变量时,只在盒子问题上验证了功能固着效应,多达86%的控制组被试和41%的功能固着组被试解决了盒子问题。而另外两种条件下几乎所有被试都解决了问题,实验结果没有差异,每种条件下两个问题的解决率接近100%(天花板效应)使用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反应的潜伏期)选择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被试数据来比较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结果表明:在每个问题中,被试在控制条件下解决问题要比在实验条件(功能固着)下快得多。因此,在某一问题有功能固着时,会表现为问题解决的速度变慢,但并不阻碍问题的解决。格拉斯的研究(Glass,1969)要求被试解决四个猜谜问题:两个是可能解决的,两个是不能解决的。实验中使用的噪音:油印机、计算器、打字机工作时发出的噪音的录音,再加上一个人说西班牙语,一个人说亚美尼亚语的录音。四种噪音条件:强噪音弱噪音事先告诉有噪音(每分钟过了51秒就告诉被试者马上有噪音,噪音出现9秒)事先不告诉有噪音(噪音不时发生,无规律)实验结果: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四种噪音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对于不能解决的猜谜问题,四种噪音条件对被试产生了重大的不同影响。当料到有噪音时被试者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次数多),而在没有料到有噪音的情况下,被试者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出现交互作用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如果要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则可以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即出声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认知心理学还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也叫“符号操作系统”,更常称作“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Turing检验:试验者的目的:判断墙后的是“人”,还是“计算机”?如果试验者不能判断,则可以认为:计算机能思考。当试验者有一套事先规定的形式标准,则无法区分,将得出“计算机能思考”的结论。当试验者遵循非形式的标准,则可以区分。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有其局限性。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几个月的婴儿可以识别母亲的面孔而计算机无法做到的原因。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不使用符号的思维)进行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虽然1997年美国深蓝计算机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Kasparov对弈有输有赢,但专家预测,要使计算机与围棋世界冠军比赛达到现在的水平,至少还需要100年时间。推理(inference):是指从若干已知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借助已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从一般原则得出关于具体事例的结论。归纳推理:从具体的事例上升到一般的原则。相对而言,归纳推理总是从有限数量的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的原则,其结论具有不肯定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一般原则推导出来的,其具体结论是肯定性的。关系推理:两维空间推理的问题。所谓两维是指物体之间不仅有左右关系,还有前后关系。推理与工作记忆Baddeley(1998)曾指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智力的概念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注意及推理有着密切的关系,JohnGabrieli等人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被试解决Raven推理测验时扫描他们的脑区。结果发现额叶、顶叶和颞叶皮层等脑区都有激活,而这些脑区正是空间、客体和言语工作记忆进行时激活的脑区,Gabrieli认为“推理似乎是工作记忆能力的总和。”心理模型的构建、想象都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可形成的心理模型越多,就需要越多的工作记忆。Jonhson-Laird(1983)的研究表明:当根据前提只能建立一个心理模型时,正确率为78%当可以建立三个心理模型时,正确率只有13%内容与推理推理过程极大地依赖于有关的内容(content)。推理的难度更多地依赖于前提的内容与个体已有知识的关系,而较少依赖于推理涉及的逻辑形式。前提内容可以影响结论的抽取。内容对推理的影响在选择任务中也表现得十分清楚。推理与大脑演绎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认为,大脑右半球应当在推理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心理学的证据普遍证实上述预测。有几项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受损会损害患者的推理能力。决策决策是指在分析所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心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