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天一再次犯罪的心理关键词:李天一,溺爱,犯罪心理摘要:李天一,天生的星二代,父母亲都是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他自小就有着比常人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在2011年6月,随着“打人事件”的发生,这个孩子随后被收容教养。在被解除教养的半年时间,他再次作恶,参与了令人发指的“轮奸事件”。他的一系列行为,不仅因为社会、他人教唆等原因,还由其扭曲成长的心理问题正文: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倾向”心理发展有连续性,如果现在再不给他的“侵犯他人”的行为亮红灯,他以后肯定还会犯更大的事!人格障碍,是心理功能的缺损,主体缺少对冲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现出情感和行为的不自觉和失控状态。美国对“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标准为:在15岁以后,普遍存在对他人权利的忽视以及侵犯,至少有以下3项的表现:不遵守法律及社会规范;为自己的利益或者快乐而欺骗他人;冲动,事先无计划;易怒、具有侵犯性;做事不计后果;一贯地不负责任;缺乏愧疚感。李天一的行为:1)不遵守法律及社会规范.例如,2013年2月20日晚,李天一一行几人给朋友过生日,饮酒,酒后涉嫌发生轮奸案;2011年9月6日晚,无驾照的李天一开无牌宝马车,在小区门口暴打一对夫妇,并叫嚣“谁敢打110!”2)其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李天一2011年之所以暴打那对夫妇,只因他们“开车减速”。3)做事不计后果,无视自己或者他人的安全。2011年的暴打中,将被打夫妇中丈夫的头打破,被送往医院。4)易怒,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斗殴或者富于攻击性。心理学发现,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李天一在小学三年级时,曾将一名同学推下楼;他抢同学的游戏机。李天一在美国读书时,曾因小问题和同学大打出手;他口出狂言:“你敢到中国来,我就捏死你,你知道我爸是谁吗?”5)缺乏愧疚感。表现为伤害、虐待或者是偷盗他人之后,觉得心安理得,或无所谓。李天一因涉嫌轮奸案被刑拘后,在看守所內情绪平稳,多次提及其父亲。他并没有感到自己的行为已伤害到父亲;他并没有对受害者产生痛悔。尽管这类人在15岁前,即会出现“品行障碍”,但要做出“人格障碍”的诊断,至少需年满18岁,因此,李天一应该说是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倾向’的人”。二,其他心理特征(一)藐视法律的心理一个人如果对法律心存敬畏,那么他就不会公然违法,而李天一在第一次犯法之后仍不思悔改,再次以身试法。在他看来,法律与儿戏无异。他从小就过着被捧在手心里的日子,法律观念淡薄。虽然之前他在劳改期间表现不错,但是这样的日子在他那奢侈的人生当中是不能够被定格下来的,最终反而使他的本性变得更加的丑陋。(二)存在一种犯罪的侥幸心理罪犯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都会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所做的事不会让人发现,在他们看来,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受害人即使知道也会被吓住而不敢随便开口,进而罪犯可以有恃无恐的作案。当然,李天一他再次犯罪也存在这样的心理。(三)关系和金钱至上心理现在的社会,拜金主义盛行,而中国又是一个到处都充满关系的国家,这样难免就给许多人一种错误的思想:关系和金钱能够通神。进而使他们产生关系和金钱至上的心理,那么他们便开始堂而皇之的犯罪。李天一在家,父母亲也许从小就很少教她一些关于道德方面的知识,而这种错误思想却随之变得更加根深蒂固,最终酿成大祸。(四)“标签”心理李天一经历第一次收容教养之后,不能说这事没在他心里留下阴影。但是,有着“海淀银枪小霸王”之称的他又能够铭记多久呢?他在劳改期间之所以表现的规规矩矩,我相信这方面多多少少有他父母亲的功劳。在他们看来,只要这事结束,照样可以过着往常的生活。但是,他们只是猜对了开始,却没料到这结局。(五)犯罪从众心理涉及到团伙作案,往往都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心理,即所谓的跟风犯罪心理,这也是人的一种本性。举个例子,一群人都在做同样的事,你若是推辞不做,那你就是不合群,注定要被排斥在外。绝大多数人当然不希望这样,而那些少数人则是充满理性智慧,意志坚定的人。李天一这案子,是一个团伙作案,犯罪人员或多或少也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六)歪曲的变态心理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这就危险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最终它将变得膨胀,从而使人干出一些违法的勾当。有传闻说李天一喜欢玩弄“90后”女性,我相信这绝不是三人成虎,而是李天一平时的所作所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那天他干出这样的事,这种歪曲的变态心理可能也是存在的。(七)自我合理化心理。由于长期以来,孩子的需求得到无条件的满足,大部分的错误都避免应得的惩罚,孩子逐渐会发觉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别人的指责和批评都是错误的。所以逐渐形成自己合理的心理。三,家庭原因李天一留学时的导师亨利描述了他对李天一这个中国小男孩的印象。亨利认为李天一是个挺好的孩子,但也是个被宠坏的小孩儿,在他身上似乎笼罩着一层“天之骄子”的光环,让他习惯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生活,这种想法与该校的校规格格不入。李天一事件弄得沸沸扬扬,其实他只是千万个溺爱型家庭的缩影罢了。四岁就成为申奥大使,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大奖,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金奖,最年少的中国海淀去书法协会会员……还未满18岁,李天一的简历上却已经闪烁着多少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荣光。不过这一切,被两年前那飞驰的宝马车轮碾碎成泥,更在今年被一名年轻受害女子的申诉吹得灰飞烟灭。人们惊讶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怎么会如此无法无天,这个案件的意义不再只是一起单纯的青少年犯罪,它激发了公众的愤怒与声讨。你很难去回避这个阶层的特殊性,和常常因为负面新闻见诸报端的富二代、官二代一样,他们一生下来就拥有这个社会很多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家庭背景、优渥的资源、良好的成长环境,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走上了一条罪恶之路。这也许进一步说明了,与教育联系更密切的不是财富地位,而是态度与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李天一,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已近成年,懂得是非曲直,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青年人,他的两次犯罪其表现更像一个为心所欲、独自尊大的婴儿。他可以开无牌照的汽车任意驰骋,可以在打人后掏出玩具强制恐吓旁人,可以伙同别人一起将一个未满20岁的女孩蹂躏……。法律与道德,仿佛这两样东西离他那么遥远,根本不存在。他的世界没有束缚和规则,就像他是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国王,这是一种全能的自在李天一身上看到了严重的自恋状态,这和父母李双江和梦鸽一直扮演着理想化父母密切相关。李双江是老来得子,在他看来,儿子一切都是好的。他从不舍得打孩子,还未开打自己的眼泪就先掉了下了。在这种溺爱中,李天一的全能感被保持下来,在飙车案中,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扮演着理想父亲的李双江形象。在李天一因为飙车打人出事后,李双江四处奔走,看望家属,而作为肇事者的李天一却从未因此事出面向被害人致歉。在看望被害人时,他以一个老艺术家,一个上将的身份让家属放心,他一定会处理好这个事件。原本仅仅是一个孩子惹出的事端,却被上升到了需要出动军队高级将领。李双江对这个事件的处理,第一反映出他对孩子所犯错误的回避。李天一出狱后,他为其改名李冠丰,这不仅仅是希望儿子能有个新的开始,深层原因也许是出于他对孩子过错都无法正视。第二,他继续扮演理想的父亲形象,为孩子善后,而放弃了让孩子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学会承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梦鸽扮演的是严母的角色,但这种严格,仅仅是指为孩子的将来设计了一条严格的道路,成为大人物的道路上。李双江和梦鸽像照顾婴儿般那样溺爱和保护他。于是,李天一从他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的自己。而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一对像超人一样可以为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父母。如果说不成熟的心理,可以使人疯狂,进而为所欲为,那么法律就是一把利剑,直刺向罪犯的心脏;如果说金钱能够买通世间的一切,但是,请不要忘了:它永远买不走法律的威严。李天一,值得我们当代社会每一个人去深思,尤其是那些“星二代”们。毕竟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