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品德发展及其培养本章主要讨论品德的心理实质、心理结构、品德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主要的品德发展理论和测评工具,探讨优良品德培养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第一节品德概述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上的一种个体现象。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与品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是社会的产物,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和品德的有无为转移。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具体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品德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依赖于具体人的存亡。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人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即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和结构体。品德的内在心理结构,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二是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顺序。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的,渐进的、交叉的、动态稳定的主体结构。目前引用较多的品德结构划分观点就是将其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同的理论派别都是从儿童品德发展的某一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以此解释儿童品德的整体性发展。重要代表理论包括: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吉列根的关怀道德理论、莱士特的道德发展理论、埃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价值观澄清学派的道德理论,以及尤尼斯的道德发展实践活动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及教育的影响下,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内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集体、社会文化环境;内部因素包括:智力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品德的培养应该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方面入手,综合进行。品德不良的产生,具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包括: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主观原因是由学生特有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品德不良是可以科学的教育措施来加以矫正的。本章习题1.品德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道德信念、抗拒诱惑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3.品德的心理结构4.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他律到自律)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7.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条件7.道德信念形成的标准8.道德情感的形式9.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应注意的方面学习资源1.林崇德著:《教育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3.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黄希庭、张进辅、李红主编:《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李红,雷开春:《论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澄清问题》,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7.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本文标题:品德发展及其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