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理学名词解释1.绪论A.人体生理学:以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为研究目标,而且与医学实践密切地联系着,故通常将人体生理学简称为生理学。B.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者由活动较弱转变为活动较强。C.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征称为兴奋性。D.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发生调节作用。E.体液调节: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对其活动起促进或抑制作用。F.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G.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即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个体生存的自然外环境。H.正反馈:反馈的结果增强了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即反馈信息的作用促进或加强了控制信息,功能是促进机体某些生理过程逐步加强直至完成。I.负反馈:反馈的结果制约了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即反馈信息的作用制约了控制信息,其意义是维持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2.细胞的基本功能A.被动转运:溶质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消耗电-化学势能而不需要ATP分解供能,直至电-化学势能消耗为零,被动转运停止。B.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C.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难溶于脂肪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某些蛋白质“帮助”下能顺电-化学梯度跨膜扩散。D.主动转运:通过ATP分解耗能,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E.继发性主动转运:细胞膜蛋白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产生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在Na+易化扩散的同时,引起其他物质的主动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伴随Na+易化扩散的逆电-化学梯度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F.阈电位:能够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峰电位(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称为阈电位。G.阈值:包括基强度和时值,将刺激作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基强度;时值指在保持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两倍基强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的刺激持续时间。H.静息电位:是一切活的细胞所共有的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I.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一次有效刺激(阈值以上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迅速的,一过性的膜电位波动。J.超极化: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K.兴奋-收缩偶联:当肌细胞发生兴奋时,首先在肌细胞膜上出现动作电位,然后才发生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肌细胞的收缩反应。这种以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引发机械收缩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联。3.血液A.(血浆)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其中75%~80%来自白蛋白。B.(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Nacl,葡萄糖等)形成,其中80%来自Nacl。C.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或称血细胞压积。D.(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征,称为悬浮稳定性。E.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一过程称为生理性止血。F.血浆:血浆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血浆溶质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小分子物质包括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等。G.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H.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高度)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即红细胞沉降率。I.血液凝固:简称血凝,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过程。J.(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征,称为渗透脆性,简称脆性,可用来表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4.血液循环A.心输出量: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通常所谓心输出量大都是指每分输出量。B.每搏输出量: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输出量。C.心指数: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D.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射血分数=搏出量/心舒末期容积x100%.E.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F.中心静脉压:将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正常人心里静脉压变动范围为4-12cmH2o。G.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初长度的改变,从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和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方式,称为异长自身调节。H.心力储备:心泵功能的储备又称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I.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缓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有利于心室射血。J.期前收缩:若心室在窦性心律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生理或病理性额外刺激时,则可产生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或期前收缩。K.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L.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最终实现心血管功能的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转运代谢产物。M.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血管系统各部都具有血压,分别称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及静脉血液。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5.呼吸A.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呼吸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而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B.胸内负压:胸内负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它始终低于大气压,故亦称“胸内负压”。C.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简称气血比。D.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能反映一次呼吸中肺的最大的通气能力,是静态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常作为健康检查的指标。E.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也叫做用力呼气量)是指最大深吸气后用力作最快速度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空气量。F.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G.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合称生理无效腔。正常人在平卧位时,生理无效腔接近或等于解剖无效腔。H.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I.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J.潮气量:是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约为400-600ml。6.肾脏的排泄功能A.排泄:是指机体将新陈代谢终产物、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包括染料、药物等)和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B.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C.滤过分数: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D.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加,这一现象称为水利尿。E.肾糖阈:通常将糖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F.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G.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H.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由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三者构成。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I.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7.内分泌A.内分泌:是指无管腺分泌活动,即内分泌腺体将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直接释放到血液中并发挥调节作用的一种分泌方式,其分泌过程不需要导管。B.激素:由机体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中递送信息的化学信使。C.允许作用:是指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D.第二信使:把cAMP叫做第二信使,激素等为第一信使。第二信使是响应外部信号(第一信使)的。E.长反馈:当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时,可反馈性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使CRH和ACTH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同时,腺垂体对CRH的反应性减弱,这种反馈属于长反馈。F.神经激素:动物体内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结构上属于神经系统而非内分泌系统)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调节其他器官的功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叫做神经激素。G.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垂体上动脉(大脑动脉环的分支),此动脉在漏斗处形成窦状毛细血管,即初级机毛细血管,而后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H.生长素介质:生长激素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称为生长激素介质。I.肢端肥大症: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由于长骨已经不能再行生长,身体不再生长,只能促进短骨和内脏器官的生长,以致出现手大、指粗、鼻高、下颌突出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J.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分泌的TRH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TSH的合成与分泌,腺垂体分泌的TSH经血液循环运送到甲状腺,与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膜上TSH受体结合,甲状腺分泌的TH对下丘脑和腺垂体有反馈作用。K.应激学说:各种有害刺激(如缺氧、感染、手术、创伤、中毒、疼痛、饥饿、寒冷、精神高度紧张或焦虑等)常引起机体发生同一样式的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称为应激反应。L.应急学说: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畏惧、焦虑、剧痛、失血、脱水、低氧、暴冷暴热以及热烈运动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将立即被调动起来,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多系统的广泛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8.神经系统A.胆碱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ACH的神经纤维,统称为胆碱能纤维,包括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B.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肌紧张过度亢进,表现为头尾昂起、脊柱僵直、四肢伸直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C.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殊接触部位,称为突触。根据信息传递介导物性质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D.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统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E.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F.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其被拉长,受牵拉肌肉处于轻度的收缩状态,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G.肌牵张反射:在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H.神经递质:是介导化学性突触信息传递的物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特异性的作用于突出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I.牵涉痛: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和痛觉过敏的现象。J.后发放:在反射活动中,当传入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继续发放冲动,使效应器活动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发生后发放的结构基础是中间神经元的环状联系。K.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通常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后继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突出后神经元产生IPSP,产生抑制效应。根据抑制性神经元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与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