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姓名:李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高欣2006010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李红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参考文献(45条)1.参考文献2.查看详情20053.王先玉现代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19994.郑先炳西文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20025.EdwardsKaplanTheBankoftheUnitedStatesandtheAmericanEconomy19996.EricFKChiu.TYChoiHongKongBankingSystemPractice19957.ManjuPuriCommercialBanksasUnderwriters:ImplicationforTheGoingPublicProcess19998.程斯民.回兴国中国金融直面WTO20029.施红.孙英隽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启示2001(08)10.韩国飙在开放合作中强身一从上海银行看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发展200211.张杰文中小银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定位200312.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200313.陆岷峰波士顿矩阵模型在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海南金融2004(2)14.2004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15.李抒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战略选择[期刊论文]-北方经贸2004(7)16.陈孝林.吴殿波对城市商业银行突破人力资源瓶颈的思考2005(12)17.陈进忠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定位与中小企业融资[期刊论文]-中国金融2005(11)18.银川市商业银行课题组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宁夏社会科学2004(6)19.徐宇成都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200120.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200421.开阔创新逐个突破--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打赢不良资产处置攻坚战经验谈200522.赵锡军城市商业银行--现状、问题与出路2004(07)23.永道会计财务咨询公司金融企业风险管理通用原则199724.CGopinathExternalInfluenceonFirms:AnExploratoryModelofBankStrategies1995(34)25.RickyYee-kwongChan.YHWongBankGenericStrategies:DoesPorter'sTheoryApplyinAnInternationalBankingcenter1999(08)26.陈孝林.吴殿波对城市商业银行突破人力资源瓶颈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2005(12)27.王如坤国有商业银行人力战略初探2005(02)28.赵炯现代商业银行人才战略2000(02)29.张虹.孙桂云.李顺玉.孙庆海树立科学的选才用人观构建商业银行人才战略[期刊论文]-黑河学刊2005(1)30.孙卫东.鞠维飞.郭秀红构建商业银行人才战略点滴2003(09)31.王晓枫.谢璐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选择[期刊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2.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市场营销管理200133.李欣城市商业银行营销发展与创新的思考[期刊论文]-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2)34.邓超.金巍锋.陈晓红.朱玉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期刊论文]-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5.黄秀琼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战略200336.肖崎新经济下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思考[期刊论文]-新金融2003(8)37.陈洪转.郑垂勇.张虎春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2004(05)38.邓晓霞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9.陈志毅.张雪松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市场经济研究2004(4)40.梁宇新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200241.卢胜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200142.张学陶.陈辉民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发展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银行家》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摘要)[期刊论文]-银行家2005(5)44.兰玲.陈骏谈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源整合2004(12)45.党晓荣谈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4(5)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文金融体系中的开放式基金2002一、关于选题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优化资本配置和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实现这两大功能需要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代表,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渐成熟,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强劲。近些年来,美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的趋势加强。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过了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又在进行着功能调整。信贷业务在减退,信贷业务占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比重下降到一半以下,商业银行积极发展表外业务应对信贷业务的下降,如进行衍生工具交易,发展更现代的风险管理业务等等,商业银行正努力以风险管理人的角色重新崛起。与此同时,美国的证券市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股票债券市场规模成倍上升,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多达数万种,且交易规模巨大。依附于证券市场的金融中介随之兴起,美国共同基金的总资产超过商业银行,成为第一大金融中介。随着金融体系格局的演变,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与企业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2.期刊论文翟立宏现代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经济师2003,(12)传统上商业银行被认为具有支付中介、信用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的功能,而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投资基金的兴起,带来了商业银行传统功能在整体上的弱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如何定位的问题,文章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关系的层次和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关系的层次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应是创新发动机和风险内化器的结论,并以此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前景作出了预测与判断.3.学位论文云霞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研究2009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在和谐的金融体系下,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金融发展也将更加有序和均衡。因此,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与其他市场主体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是金融体系和谐的关键。br  武汉地区商业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自从加入市场以来,不仅优化了银行业竞争格局,还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武汉城市圈的崛起)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武汉经济发展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对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出了银企的基本共生关系-借贷关系。在地方金融体系中,不仅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还包括保险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根据金融共生理论,这些共生单元之间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与结合,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与其他要素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的关系。如何通过改善共生环境使得共生模式向最优层级进化,是银行业和谐共生的关键。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于工业共生和企业共生的研究,而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研究银行业共生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研究作为一项课题,目前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br  本文正是在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下,运用金融共生理论,首先对武汉地区银企共生关系中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选择和共生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对武汉银企共生关系进行评价;然后论证了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共生关系进行评价,通过构建共生关系评价指标,分别从商业银行与保险业共生、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共生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共生关系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武汉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改进的具体政策建议。4.学位论文李芳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比较分析2008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判定标准,表外业务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的表外业务,即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类业务在内的业务。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对有风险业务的扩展,近些年来更是令人瞩目。表外有风险业务的出现,给银行业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收益与竞争能力。但是,随着有风险表外业务的不断扩展,表外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当某一或有事件发生时,它们将会由表外转至表内成为银行实际的资产和负债。这种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由于其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表外业务在国外的发展十分迅猛。西方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也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传统利差收入的占比在减少,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逐年攀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比例的20%左右,2007年这一比例已超过50%。欧盟成员国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在经营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也达到41%以上。表外业务收入的后来居上并不仅靠商业银行获利的冲动,而是借助了银行必要的内部条件和有利的外部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表外业务的发展速度、种类、规模、质量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表外业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表外业务收入占比低、表外业务创新能力不足、表外业务发展不平衡、表外业务管理不规范。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为代表,对中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首先,从中美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所处的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第一,在经营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美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可以分散单一业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金融业市场化程度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竞争机制完善,有利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但是混业经营也有其缺点,银行短期存款用于长期投资的风险较大,一旦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引起社会不稳定;混业经营会使连锁反映剧烈,导致经济危机加剧。我国金融业则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各自经营与自身职能相对应的业务,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品种少,金融业效益不高,因而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分业经营能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金融危机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第二,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上也不同。与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相比,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改革中,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剩下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尚未放开。因此,可以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存贷款利率之所以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三,在金融监管方面,两国的做法也不相同。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实行“功能监管”的方法,即对于拥有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由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和州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其相应的业务或功能进行监管,包括制定各自的监管规章、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行使各自的裁决权等;同时,由美联储担任“牵头监管者”,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总体监管。而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由国务院领导下的监事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进行分别监管,并且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稳定局负责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调发展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等,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会融业的不断发展,国际混业监管趋势迟早会对我国的分业经营监管制度产生冲击,混业经营监管将成为我国会融业最终的发展方向。其次,从中美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