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一、唯物辩证法的形成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核心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一、唯物辩证法的形成1、辩证法的含义(1)古希腊时代的论辩术(2)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改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等3、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区别(1)性质不同:前者唯物,后者唯心(2)前者科学,后者神秘(3)前者彻底,后者不彻底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核心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102—109)联系观和发展观(P103、107)(1)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2)条件及其客观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3)发展及其实质(4)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110)2、唯物辩证法体系及其核心(1)体系:三大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动力和源泉、中心线、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恩格斯:《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列宁:《哲学笔记》辩证法的要素毛泽东:《矛盾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发展是硬道理、先富与共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等第二节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含义和辩证矛盾的根本属性(P112)(1)形式逻辑矛盾(2)辩证矛盾及其根本属性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P112)(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P113—114)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联结: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包含着对立和斗争;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形而上学的错误:绝对同一和绝对对立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114—116)(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115)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促进双方的发展;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115)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实现质变。(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是在两者的相互联结中实现的。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相互辩证关系(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P116)(2)辩证关系: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P116)(2)矛盾的特殊性(P117)(3)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白马非马”辩(4)意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想结合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命题公孙龙子(约公元前325—250年,战国赵人,与荀况、邹衍同时):“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皆可致;求白马,黄、黑皆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也!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於马也;异黄马於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谓“马马”也。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於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於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相互关系(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P117)(2)辩证关系: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相互关系(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含义(2)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非主要方面影响着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实现转化,事物的性质随之发生根本变化。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现象和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定义(P130—131)(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外部表现的根据。(2)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包括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和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2、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P132)(1)对立:现象是本质的个别表现,本质是同类现象的一般根据;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现象显露于事物之外,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之内,只能为抽象思维所把握。(2)统一:现象离不开本质,以本质为根据,纯粹的现象不存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本质必须通过现象来表现,纯粹的本质也不存在。(3)认识论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二、偶然性和必然性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定义(1)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它是由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造成的。(2)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它是由事物外部矛盾或事物内部的非本质联系造成的。2、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1)对立: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比较稳定,持久和普遍;偶然性则不稳定,是暂时的和个别的。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第三、偶然性往往会偏离必然性所规定的轨道。(2)统一:第一,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拓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第二,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以必然性为基础和支撑。第三,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认识论意义:尊重必然规律和认识必然规律是一切具有自觉性和预见性实践活动的前提;学会通过偶然揭示必然;充分利用的偶然因素促进事物发展,防止不利的偶然因素对事物发展产生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