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学习心得肖翠荣平时在家做家务看电视,不知不觉时间都流走了。有时感叹时间流逝飞快,却感受不到时间所留下的痕迹。不经意间拿起书本读一读,大脑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联想和感悟。回头想想学生时代学习的基础课程,没有使用过的公式已经忘记。熟读背诵的诗词记不得了。而且,回想在学习过程中,课程大部分都是枯燥乏味。工作后,为本职工作所需而学习,很容易投入,却不觉得累。这也验证了“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让学习者学得进去”我认为就是本书的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想要在本书中学到的。从书中可知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那么具体而言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是这样,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学习应该是更加依赖于学习者自身才能进行,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学习。所以作为老师,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自己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作为孩子的旅伴,给予建议给予鼓励。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传递给学习者学习/求知的欲望。教育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是需要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敏感的发现,保持工作的热情,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修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总结这本书,不难发现一些好的启发:1.学习者的重要性(1)学习者不是一张可以让老师把自己的知识花在上面的白纸,学习者通过与过往所有解释和么是相吻合的个体阅读来破译课堂上上的东西。(2)难以推翻旧概念是正常的。在公共场合(比如飞机上座椅带来的小郁闷)想“纠正”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推翻旧概念,所以很难做到。(3)我们脑子里的旧概念既顽固,也具有可塑性。但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面临选择的过程,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形成自己新的概2.学习理念(1)传统的学习方法有三种,一是把学习描述为简单机械的记录;二是训练;三是建构教学法。新的传统学习方法以第三种教育模型为参考。(2)第一种传统教育下,大家公认为学习者不理解就是懒惰。(3)第二种传统教育,就是条件反射理念。优点是用一种尝试—错误的方式,让人们形成一些无法忽视的自动化行为;让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缺点是学生的先设、信仰、意图和愿望很少被考虑在内;太过注重分析。(4)第三种传统教育。优点指出学习不应再被看作感官刺激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记的结果,是一种教育心理学方法。局限:仅对阶段进行描述;将学习者孤立起来。3.学习欲望(1)“没有动力就不会有学习”,我们课上经常也会提到“关键看你有多想”,如果内心的足够的愿望要做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我们参加群内的学习本身就是自发的,不管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身更好的成长,因为有了这样需求,才有了学习的动力。每次我看到群内的妈妈们深更半夜还在学习,就特别有感触,这也鞭策着自己跟着学下去。(2)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紧张,往往会让学生变得自暴自弃。这里面还需要掌握某种平衡,积极教育法和放任自流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绝不能逾越。我们通常在育儿书看到的更多的是赏识教育,这跟本书提到的正面强化应该是有区别的。正面强化用在我们育儿过程中,是不是对孩子某些积极的行为进行肯定,以期望孩子能不断重复出现这一行为。进一步加强,慢慢就变成了孩子自身的习惯。(3)“更多”并不是“更好”的近义词。任何干预的有效性都有一个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最大值,就会出现反效果。这跟孔子他老人家提到的“过犹不及”应该是一个意思,把握事情的“度”或是“平衡”非常重要。4.设置教学坏境学习的各种层次:信息获取、信息解析、失稳阶段。在这三个层次中,学习者不可能像待在真空中独自完成这场与自己的博弈。在设置教学环境时需要注意到的几个点:学习动力的激发与持续保持、思维助手的有效应用、知识调用情境的建立、组织性概念网络等。了解学习者的先有概念是设置适合的教学环境的基础,而只有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中对学习者的意向、认知和元认知资源进行积极调用,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炼制,而学生的“错误”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这点似乎与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相悖,因为好成绩意味着少犯错,然而真正的学习是建立的一个个错误上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警惕自己的惯性思维影响到孩子,塑造出一个追求完美担心出错的孩子。5.未来的教师职业教师,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他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是提出问题的人,是唤醒学生的人,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旅伴,激励学生去追求自由同时又给予良性约束。教师传递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欲望!他是位优秀的导演,把自己的学生变为最佳编剧兼演员。他冷静而又热情,有着坚定的信仰。6.通向一种整合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教育方式必然迎来变革。学校教育不该再局限为发证书,让学生学点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是该优先考虑的。教育模式应变的更加灵活:安排学生实习、深入参与一个项目;设置更有生命力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境脉;鼓励学生互助和合作;借助外来支持;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学校应该成为不同媒介整合的场所,优先在学习过程的上游发挥作用: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整合各类信息辅助学生炼制知识;在学习的后续阶段为学生提供摸索的坏境,把错误当作一个绝佳的学习工具。总的来说吧,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学而是在学生身上建立起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一种走向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的好奇心,一种可以应对当前挑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探究模式。学习者的态度比他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更加重要,勇于提出问题永远比给出答案重要,这是人和电脑的区别,没有永恒的正确答案,而问题,让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