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渔业发展前景组员:吴海林汪月娇鲜亚林庞海林马兴科四川打造中国西部渔业强省四川省水产局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心打造中国西部渔业强省,为全省人民奔小康作出积极贡献。四川省发展渔业有极大的优势,全省有水域总面积60余万公顷,可养鱼的23.5万公顷,大小河流1200余条,湖泊1042个,水库6636座,山平塘41万口,石河堰1000多道,稻田245万公顷。但是,良好的水产养殖条件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很好开发,此前全省年水产品总产量仅65万吨,产值80余亿元。四川省冷水鱼养殖的前景分析及发展规划冷水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胆固醇极低的鱼类,因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有助于健脑、预防心脏血管等疾病,并能有效抵抗糖尿病等慢性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目前,冷水鱼已成为欧美等国家人民的主流水产食品,被中国营养协会评为“向全国人民推荐的最佳健脑食品”。全球冷水鱼年需求量约500万吨,年产量约100万吨。目前,国内冷水鱼年需求量约13万吨,而年产量约1万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每年对冷水鱼的需求量会以35%~40%的速度递增。目前供需缺口大,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来看,冷水鱼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一、发展概况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冷水鱼养殖不仅是养殖结构调整和特色水产发展的重要组成,而且在水产品加工与出口创汇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已将冷水鱼养殖作为做大做强水产经济的四大工程之一,准备全力推进水产业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和出口基地。我省雅安、三州以及成都西部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市(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适合进行冷水、亚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地区,非常适宜发展冷水鱼产业。近几年,我省依托冷水资源优势,启动了冷水鱼产业发展计划,为优化渔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省专门从事冷水鱼研究的主要有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所,其中,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是四川省专门从事淡水渔业科研及开发的省级唯一的科研机构,有全国知名专家和一批在水产专业中具有扎实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功底的专业人才,曾先后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冷水鱼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土著品种的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石爬鮡等鱼类,还是引进品种的虹鳟、大西洋鲑等鱼类均有一定研究;在冷水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饲料配方、冷藏保鲜、活鱼运输等技术方面有一定技术储备。目前,我省开发的冷水鱼和亚冷水鱼养殖品种有土著品种和引进品种。土著品种以雅鱼为代表,引进品种以鲑鳟鱼和鲟鱼为主,主要品种有: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三文鳟、金鳟、彩虹鳟、山女鳟、北极红点鲑、溪红点鲑、红点鲑、亚东鲑、细甲鱼、虹鳟、杂交鲟、小体鲟、匙吻鲟、俄罗斯鲟、大鳞鲑、银鲑、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等。金鳟:小体鲟:三文鳟:二、发展思路及建议1.进一步明确冷水鱼产业发展思路冷水鱼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虽然近几年四川冷水鱼养殖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少生产基地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而且冷水鱼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为了促使我省冷水鱼产业健康发展,需进一步做好其产业经营发展规划,将其发展思路定为:依托四川省冷水资源优势,发展多种养殖模式及经营方式;加速发展冷水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实行规模化生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实行基地生产与农民自行零星发展相结合;以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点培植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营组织,推进冷水鱼养殖、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控制冷水鱼产品质量为基础,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产业建设范畴,严格控制冷水鱼养殖环境质量及投入品,保证冷水鱼成品质量符合绿色水产品标准,提高本省冷水鱼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及综合生产能力。2.做好冷水鱼产业规划布局,加强行业管理,促进冷水鱼产业有序发展根据我省冷水资源的分布及各地交通、人文条件,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循序渐近,分步实施,利用多种冷水资源类型,构成多种冷水鱼养殖模式,有计划地发展冷水鱼商品鱼生产及配套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现有冷水鱼苗种繁育基地及商品鱼生产基地的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1)在成都西部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地区重点建设一批以流水饲养冷水鱼模式为主的鲑鳟鱼、鲟鱼成鱼生产基地,由龙头企业为带动型的生产基地构成以龙门山脉为轴线的冷水鱼产业经济带。(2)在雅安、三州等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冷水资源,包括水库底层水和冬季江河湖库发展以集约化饲养为模式的土著鱼类生产基地,并利用冬季江河湖泊自然水域进行季节性冷水鱼生产。鼓励农民利用小溪、河沟、小溶泉等冷水资源,建立养殖小区,进行零星饲养冷水鱼,发展庭院养殖。(3)由于冷水鱼基地大多地处旅游风景区,因此可有序地发展休闲渔业,使冷水鱼与旅游休闲有机地结合。同时,在中心城镇及冷水鱼商品养殖集中地区建设冷水鱼成品批发市场、成品加工厂及冷水鱼专用饲料厂,延伸并完善冷水鱼产业链。积极开拓国内或国际市场,在冷水鱼消费量较集中的中心城市建立较完整的冷水鱼成品销售网络。3.加大冷水鱼科技投入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冷水鱼产业可持续性发展。(1)建立国家、省、地方和民间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加大冷水鱼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冷水鱼产业快速成长。(2)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整合科技力量,依靠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围绕冷水鱼产业发展中种苗、病害防治、饲料、冷藏加工等关键环节,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攻关,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加大成果储备,建立与冷水鱼产品相配套的优质安全高效节本技术体系,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3)进一步突出无公害冷水鱼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建设,对经过引进驯化比较成熟的品种,大力推广,扩大规模,尽快形成产业化开发;对尚不成(4)加速成果转化,鼓励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实施主体地位。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鼓励国内企业及国际资金参与冷水鱼项目,加快冷水鱼产业经营发展的进程。四川渔业发展地位四川省和重庆市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渔业大省(市),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分别居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第二位、第三位。今年1月~9月,四川省水产品总产量76.17万吨,同比增长9.14%;渔业经济总产值116.25亿元,同比增长12.05%。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将突破百万吨,比上年增长7%左右;渔业经济总产值可望达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重庆市由于遭受特大旱灾损失较大,1月~9月水产品总产量为17.3万吨,同比增长1.4%,增速减缓。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约为22.5万吨,同比下降10%左右。主要措施与特点四川省和重庆市渔业主管部门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分别提出了“努力构建西部渔业强省”和“渔业发展新阶段”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渔业“转变、拓展、提升”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促进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特点:一是争取和落实惠渔政策有新突破。四川省在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省水利厅及时召开全省水产工作会议,落实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省财政安排专门经费,用于水产良种补贴和技术培训,并建立水产科研创新机制,开展水产育种攻关,有力地带动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重庆市农业局和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渔业规模化养殖补助(试行)办法》,集中运用农发资金,对规模化养殖给予补助,引导和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受到渔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二是开辟渔业投入渠道有新进展。四川利用本地资源特色优势,吸引资金开发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黄颡鱼、翘嘴红等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观赏鱼养殖已发展成为打造郊区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四川省利用中西部结合带的地缘优势,积极引进资金建设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预计全省今年的投入将超过10亿元。许多养殖户也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一些丘陵地区结合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稻鱼轮作,成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三是建设生态渔业有新思路。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西部渔业的基本要求。两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积极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重庆市抓住三峡工程建设水面大量增加的机遇,积极探索并科学规划三峡水库渔业的发展思路与措施,努力实现发展渔业生产促进库区移民增收和保护水库生态环境的协调并举。同时,为减轻工程建设对长江渔业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立了水产原良种场,储藏、研究和保护长江特有鱼类资源,并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切实保护三峡生态环境,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四川省结合地方实际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从今年开始逐步取缔施肥养鱼,并积极推行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方式,建设生态渔业,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域资源。西部渔业发展现状1西部渔业现状按照自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我国西部地区是指以下12个省、市、区: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青海、西藏。这些地区一般来讲,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较差,西北多沙漠戈壁,干旱缺水;西南多高原山地,水质清瘦。再加上长期的经济技术落后,使这些地区的渔业比起我国东、中部地区进展比较缓慢,较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水面利用率低西部12个省市区的总面积为689万平方里,占全国陆地国干面积的70%。总水面667万公顷(约1亿亩),占我国淡水总水面的40%,但目前利用来养鱼的水面比例很小,如西藏有各种水面267万公顷(约4000多万亩),基本上都没有利用,内蒙的可养水面只利用了百分之十几,青海省有湖泊、河流等渔业水面106万公顷(约1600万亩),天然鱼类48种,但目前除了青海湖裸因捕捞过度资源衰竭外,养殖较成功的只有虹鳟鱼,许多水面还未利用。贵州省有80多处温泉可用于养鱼,但目前大都没有利用。1.2水产品单产及人均占有量低上面谈到西部水面占全国淡水总水面的40%,但水产品产量仅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6%。这主要是由于单产水平较低,如甘肃省1998年池塘养鱼平均亩产为181.7公斤,仅为全国池塘平均单产的1/2;云南省1998年池塘养鱼平均亩产234公斤,稻田18公斤,水库15公斤,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0公斤、5公斤和30公斤。本省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也只有5.8公斤,不到全国的1/5,该市的黔江地区人均占有量仅为1.1公斤。地处大西北的新疆虽然近年来水产业发展较快,人均占有量也只有3公斤。宁夏1999年人均占有量6.7公斤,甘肃省人均占有量还不到1公斤。陕西省1999年人均占有量为1.551.3渔业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自然的变迁和人类生产活动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我国西地区的渔业生产态环境比较脆弱,渔业资源衰退,如长江上游,绝大部分处于西部地区,这里曾经是多种经济鱼类的繁殖场,是我国最重要的鱼类种资源库。我国著名的特产鱼类中华鲟的原产卵场就在四川省的宜宾一屏山一带。1981年长江葛洲坝工程截流后,中化鲟资源已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另外,长江上游的造纸、印染、钢铁、冶金等工业排放的有毒废水使江水中多种污染物已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多次发生污染死鱼事故。1.4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省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之间的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文化生活、宗教信仰等也很不相同,因而渔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在总体的落后之中,也存在局部的先进。如四川省的稻田养鱼,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稻田、养鱼产量已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4,同时与水产相关的产业如鱼饲料、鱼药研制等也相当发达。青海省的渔业总体比较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