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摘要]四川省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在内容上、程度上和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其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四川省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路径,积极探索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将循环经济机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区域模式。[关键词]环境污染循环经济区域模式[Abstract]SichuanProvincearoundthebuildingasocialistnewcountrysideplanninginthecontent,andrequirementsaredifferent,theirmodelcannotbestereotyped.ThereshouldbeadaptedtolocalconditionsthroughoutSichuanProvince,andchooseanewsocialistcountrysideconstructionoftheconcretepath,andexplorethebuilding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activelyaroundaneffectivemodelforthemechanismofcirculareconomy,whichwouldbeappliedtothenewruralconstruction,andselecttheappropriateregionalmodelbasedontheactualsituation.[Keywords]PollutionCircularEconomyRegionalmodel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体的历史责任。受西部开发战略的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四川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大量的资源消耗不可避免,巨量的生产和生活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必将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未雨缪,及早研究并发展循环经济,并且找到相应的发展模式。一四川省成都市环境污染现状1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几年成都市(含区、县(市))年产垃圾208万吨,其中,通过焚烧和无害化填埋处理的生活垃圾约13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约63%,而郊区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能达到18%,其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只能通过简易填埋堆放,这对当地地下水资源和乡村生态环境危害较大,已明显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垃圾资源化利用也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浪费巨大;目前,成都市6县4市的污水年排放量已超过5000万立方米,但污水处理设施年处理量不到5%,大量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给城乡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压力。农村水源面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家乐、度假村等餐饮娱乐的兴起,在吸引了众多城镇居民到城郊乡村来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生活污染,农村的公共环境管理本来基础就薄弱,加上农村污染本身就有主体分散、排污随机、不确定等特点,这些餐饮企业产生的废水、农户生活污水、养殖屠宰废水、部分乡镇企业工业废水等,都统统排入河渠,使目前农村大多数河流、沟渠、湖塘等水体都严重污染。2农村垃圾污染显现多元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致使垃圾成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垃圾一般都是有机垃圾,能通过农村原有的自净能力进行自然循环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现在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的塑料袋、塑料餐盒、废旧电池、化肥包装袋、烂塑料薄膜等越来越多,已达到随处可见。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环卫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没有能力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以致垃圾四处堆放,恶臭不断散发,白色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1】二推行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经济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关键性的基础环节,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现代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解决。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2]1“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四位一体”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结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既能使食品达到绿色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主要模式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是庭院经济与农业循环结合最典型的一种发展模式。近几年来,“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能够节水、节能等为特点,已在全国农村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3]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6市,该区域按照“开发资源、培育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延伸天然气产业链,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在农业建设上,“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对川东北经济区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产业运作。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还田,扩大绿肥作物种植面积,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足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保护天然林资源,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引入生态农业企业,提高农业示范区示范与辐射范围。2农业副产物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的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消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的主要技术有:一是利用牛粪、秸秆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二是利用蔗渣、茶叶进行蚯蚓生产技术;三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秸秆氨化技术,将粪便类或秸秆物经过发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是减轻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四是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沼气制造技术等。农业废弃物可分为有机废弃物和无机废弃物,其中数量较大的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谷壳、蔬菜及瓜果的副产品、藤蔓等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是优质有机肥料和饲料的主要来源,可以用于农业循环综合利用[4]。3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特点,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如在我国华北,实行泡桐树和农作物间作技术,使小麦单产平均提高了8.5%,玉米产量平均提高了2.4%,加上泡桐的收入,经济效益比对照前提高了59.1%。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川南地区,包括宜宾、自贡、泸州、内江、乐山5市,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基础,立体复合型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川南农业的发展。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山区地域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复杂性、立体性特点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包括农林立体结构生态模式、生物物种共生模式、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农、林、药、菌等物种特点,通过合理组建与立体生态位的构建,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4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理华南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和西北的沙漠化问题。此外,还采用生物模拟自然顶及群落,实行乔、灌、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的复合群落。山东省陵县张西楼村在治理风沙、盐碱时,采用打浅井、开深沟、建造人工防护林、引进抗盐碱的豆科牧草发展畜牧业,种植压青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等立体配置的植被结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域,包括甘孜、阿坝两个州,该区域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近年来,川西北部分土地沙化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在该区域建立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有益于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并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在川西高原高山区气候寒冷,全年只能生产一季耐寒粮食作物,畜牧业以放牧牦牛和绵羊为主,新农村建设应该考虑对江河源区和生态保护区进行生态移民和根据旅游发展要求移民,使部分从事畜牧和粮食生产的农民转移到旅游业和其他行业中,缓解操场压力、减少陡坡耕种和森林砍伐,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区农民生活质量,也达到保护江河源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资源的目的[5]。5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该模式就是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并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攀西地区,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3个市(州),主要发展以阳光旅游、民族风情为代表的旅游业,农村庭院经济模式的运用使其旅游业有很大的发展。“农家乐经济”旅游是中国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所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的都市农业项目,既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也是休闲农业的项目之一,其旅游主题既是民俗旅游又是生态旅游,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有机契合。“农家乐经济”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的过大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三农问题、可持续的推进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提高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解决了一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绎的一个传承过程,同时更是一个超越的过程【6】。另外农家乐旅游在成都平原区发展较好,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哦了较好的就业渠道。由于城郊农村治污设施不健全,农家乐旅游产生的三废未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破坏城郊的自然生态。因此在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同时,应该统一规划和严格管理。由于农村家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或生产单位,因此,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更适合于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这对于节约家庭能源支出,实现农村废物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在四川省各个区域内,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都可以作为比较好的途径去尝试一下。6生态产业园模式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以生态为突破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领“三农”工作的突破口,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久治安的重大举措,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要素的制约性作用,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农业循环经济的区域循环模式就是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将人口、资本、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在区域内聚集、分布、循环、重组等运作方式的有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