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发展新常态武汉大学法学院祝捷个人简介祝捷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中华司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为政法、质检、城管、经信等系统主讲法治课程近500场,其中8次为地市级以上党委中心组讲解法治类课程。2015年7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司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理事。目录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第二部分:“四个全面”的全面解读第三部分:风险中前行的新常态第四部分:结语引言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执政近四年,新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和理念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习氏治国思想是什么?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依靠什么?中国向何处去?这些理论问题,都引发着人们的关注与思考。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并称之为“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全面阐述四个全面,《人民日报》配发评论员文章,深度阐述“四个全面”。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全世界面前宣告中国将沿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前进。“四个全面”作为习理论“全面”登场。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纪念抗战七十周年的背后纪念抗战的看点何在?武器?老兵?三代领导人同堂?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看点之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大主题深度融合打通“两个六十年”和“两个三十年”表面上看,只有一个“七十年”,但本质上,“七十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六十年”和“两个三十年”何为“两个六十年”第一个“六十年”:甲午战争(1894)至新中国成立前(1949)约6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六十年,抗战就发生在这段时间。第二个“六十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至2015年约6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六十年。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抗战七十年阅兵,在论述上的“两不”:1、不否定国民党抗战的历史功绩,邀请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老兵参阅,并为参加抗战的国民党老兵授勋;2、不提中日关系“向前看”,严厉要求日本反思历史,向中国受害者和人民道歉,一改1972年中日建交后,对日友好的官方主流声音。为什么?将前后六十年的历史连贯起来,将中国共产党镶嵌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轨迹中,贯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主渠道和主旋律。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何为“两个三十年”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第一个三十年:建国后(1949)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约30年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在知识阶层主流话语中被否定或基本否定第二个三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至今约30年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在民间的质疑声并不鲜见为何两个“互不否定”:贯通党建国以来的历史,平衡“左的”和“右的”话语冲突与矛盾,明确党的历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杜绝人为割裂党的历史。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大主题词作为解读和重构党的意识形态的中心话语,重新确立党在全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类比: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年,胡锦涛抛开辛亥本身的历史和传统所谓“旧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论述,而是将中国共产党塑造成孙中山的历史传人,表明自身与中国民主革命之间的继承关系。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看点二:“四个全面”在全球“全面”登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接近尾声的一段: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这是“四个全面”在国际场合第一次在指导思想层次出现,标志着“四个全面”(实质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的成熟,已经可以作为习理论的一种概括,在国际国内的舞台,“全面”登场。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党的指导思想的变迁共产党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政党,理论权威即党权,理论斗争从来不是抽象和空洞的理论探讨,而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斗争。唯苏化时期:1942年延安整风前,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奉苏联为圭臬,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直接、具体地领导和指令。其间,虽有“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等初步探索,但党没有自己的指导思想。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毛泽东思想:通过延安整风,一手打倒教条主义,一手打倒经验主义,全党确立毛泽东的理论权威、政治权威和军事权威。《矛盾论》、《实践论》的出现,标志着毛泽东不仅是中共党内的政治领袖和军事领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领袖,标志着中共有了能够与马恩列斯并列的理论大家。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毛泽东晚年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用“继续”支撑“革命”,邓小平看到“革命”难以为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上被明确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用“实事求是”改变了革命的理想主义,用相对务实的现实主义观念改造中国共产党,党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褪去,党组织的官僚化、科层化特色出现。十五大将毛泽东思想评价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理论被评价为“第二次飞跃”。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后邓时代(去权威化的时代),用代表性自我赋予的方式,宣示党的执政地位。胡锦涛试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十八大都出现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的口号,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十八大上也列入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系列变迁的背后说明了什么?不仅是领袖人物为了树立自己的历史方位,而且有着对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深刻关切与忧虑。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执政合法性的重新塑造合法性(Legitimacy),又可译为正当性,是指一个政权、一个党、一个领袖在一国或一个社会执政的理据,也就是人民服从这个政权、党和领袖的理由。主要的执政合法性类别克里斯马的合法性:领袖人物的魅力与权威经济绩效的合法性: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福利民主选举的合法性:定期化、民主化和非战化的政权更迭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中国共产党建政以来合法性的三次变迁第一次: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党的执政合法性从“革命的合法性”向“经济绩效的合法性”转变。思考:“保八”口号的政治意义是什么?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第二次:十四大提出、十六大强化的“全民党”、“民族党”思维,党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十四大的主题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性质的定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六大(2002年)“两个先锋队”的提法,是中共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后,时隔近六十年后,再提“两个先锋队”。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第三次:正在发生的历史,党的执政合法性从绩效合法性向法治合法性过渡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党的纲领性文件,第一次从宪法和法治的高度论证党的执政地位。第一部分:党的指导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线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革命合法性向绩效合法性过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法性的自我赋予科学发展观:经济绩效合法性逐渐流失时,用“科学发展”替代“高速发展”,为合法性流失“降速”。应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框架内,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完善和因应时代变迁的理论进化。第二部分:“四个全面”的全面解读解读“四个全面”,有必要脱离传统的意识形态宣教,从共产党长期执政、稳固执政,以及解决共产党目前遭遇的执政难题的角度进行解读。“四个全面”提出的时间线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0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年11月,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将三者并称,提出“三个全面”。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首次将四个全面并称,称之为“战略布局”。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首次全面阐述“四个全面”,《人民日报》配发评论员文章。2015年8月,习近平在西藏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将“四个全面”与邓小平理论等并列,作为指导党的工作的思想之一。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抗战阅兵七十周年的大会上,首次向全世界宣告“四个全面”。第二部分:“四个全面”的全面解读其实,四个全面不是第一个“战略布局”,十八大报告还提了一个“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提出后,“五位一体”的“布局”之说不再提及,“战略布局”成为“四个全面”的专属用语。这当然是一种语言修辞的转化,目的是突出“四个全面”的指导思想地位,“五位一体”降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具体工作层次,不再能够称得上是一种“布局”。第二部分:“四个全面”的全面解读《人民日报》对于“四个全面”的评价: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这一评价用语的三大特点:1、用了“治国理政方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党建理论的新创造,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新创造,“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新创造;2、用了“与时俱进”一词,这个词一般用于描述新指导思想与原有指导思想的关系,固定格式是“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3、用“新飞跃”评价“四个全面”,这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后第三次使用“飞跃”一词,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只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或“新高度”,都没有用“飞跃”一词。第二部分:“四个全面”的全面解读为什么对“四个全面”的评价如此之高?“四个全面”到底在说什么?分开来看: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何为“小康”?《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儒家将小康作为“大同”社会的低级形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小康,是民众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第二部分:“四个全面”的全面解读小康社会的国际标准德国学者恩格尔用消费结构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表示社会贫富程度,即恩格尔系数。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在50%-60%为勉强度日(温饱),在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非常富裕。第二部分:“四个全面”的全面解读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相对抽象的标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目前,按统计口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