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初探商旅学院2000级企业管理喻佳泉摘要: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由过去的美、日、欧三个支点变成为现在的美、日、欧、中四个支点。研究美、日、欧、中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四个经济体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何谓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指经济主体运行中带有总体性的本质性的特征,它一般反映了经济主体的基本情况。因此,它通常具有概括性,高度概括经济中的基本性质;它还具有整体性,描述的对象是某个整体,而非其局部;它也具有联系性,表示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经济发展模式常常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定标志划分,如按社会制度划分,可分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按经济调节机制划分,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按管理方式划分,可分为分权管理模式和集权管理模式;等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表明,并不存在一套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各国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国国情,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一、美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是当今国际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结构、经济模式及经济政策都有其特点。美国是世界经济头号大国,经济结构完整,市场体系健全,经济秩序规范。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工业化,并在20世纪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1、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演变美国发展经济的优势主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经济资源,使美国拥有实现工业化的物质资源基础;经济增长促进了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扩张又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新能源的使用;技术和生产率的增长;移民和劳动力的流动;不断扩张规模的对外贸易;政府政策;企业家功能的发挥;另外最重要的是美国人所信奉的新教伦理导致美国民族是世界上最具开拓创新精神的民族。2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初步构造了服务社会的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市场体系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在国际经济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控制宏观经济的手段和形式以及力度也在不断变化,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市场运营而且直接改造了市场经济模式,使美国从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转为政府干预型的混合经济。当前美国混合经济的特征是:“大量政府支出与对市场经济进行政府干预并重”2、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所有制结构美国宪法保障私人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立国之初就实行严格私人所有制,美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股份制公司的国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美国企业的主要形式。当然,美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公营经济,大多集中在公共产品行业。3、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在罗斯福实施“新政”以前,美国政府对经济采取的是尽量少干预的态度,只是当形势紧迫,而且问题确实与制度弊端或制度供给不足因果相联时,同时私人也很难解决或根本不愿意直接出面解决时,政府才介入经济活动。当时政府介入经济活动,一般也没有确立完整的政策目标体系和宏观经济调节体系,确立各项机构职责,一般也没有考虑如何完善反周期和抑制经济盲目性的制度。美国政府当时之所以采取不干涉经济的态度,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接受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把这一理论体系中的很多结论当做操作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原则。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政府决策者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形成了新的经济制度。这些经济学理论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循着凯恩斯思想形成的两个主要流派,一是新古典综合派,另一个是新剑桥学派。随后又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市场失效学派的理论。正是在这些学派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混合经济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这种制度。美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经济稳定、促进增长、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抑制通货膨胀。其调控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组成。4、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1)是自由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国家调控。主要通过立法和执法来推行市场经济。(2)十分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认为政府对经济起推动作用。(3)提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4)认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3二、日本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经济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但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日本就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分析其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可以解释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1、战后日本新经济体制的确立战后日本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同盟军占领,在美国方面的督促下,日本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中心内容是:土地改革、解散财阀、劳工平等。改革的基本设计体现和反映了西方经济思想和体制。但在这场改革中,日本传统的文明和体制与反映西方文明的文化形成激烈而多层次的碰撞、渗透,两种文化或在融合中对抗,或在对抗中融合,最终,产生了战后日本新型的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的核心是“追赶”欧美。所谓“追赶”,就是追赶欧美先进工业国。战后的日本,技术落后欧美20年,设备陈旧,重工业薄弱,许多新兴产业如石油化学工业是空白,生产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追赶欧美,成为重化工业化的先进工业国。新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后发效益”。后进追赶先进,决定因素是后发效益。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相应的技术设备,以及由此形成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智力,通过反复研究和开发方才取得的成果。而后进的日本,却能够用低廉的费用购得这些技术和设备,在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甚至能够通过改良和完善部分地超过欧美,从而高速地发展经济和快速地赶上欧美先进工业国。这是只有追赶型经济才能获得的后发效益。引进技术,是日本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手段。日本的实践经验表明,引进技术是弥补技术落后的捷径。日本在短时间内,仅向美国无线电公司一家,就反复引进电视技术36次之多。出口主导、“贸易立国”,以保证“追赶现代化”所需的外汇。日本的出口主导与东亚不同,东亚出口主要是为了偿还因国内资金不足而引进的外债。日本有力量解决国内资金需要问题,但是不能解决购进昂贵外国技术和设备的外汇问题,因而日本拼命出口价格低廉的轻工业品换取外汇,这就是“贸易立国”的实质。实行金融统制,以保证追赶所需要的低成本的巨额资金,日本政府对实体经济进行诸多限制,但基本上是实行市场机制,唯有在金融领域却是实行统制性金融政策。要在十几年内高速度地赶上欧美先进工业国,其所需资金额的庞大可想而知。因此,如何筹措到充足的资金,而且是低成本的资金,成为政府干预的主要课题,其核心是保证“人为的低利率”。在市场机制下,资金需求的旺盛必然导致高利率。为此,日本政府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并且为了在低利率条件下扩大储户,实行“小额储蓄免税制度”,争取城乡劳动者的零散资金。日本将筹措到的社会闲散资金最大限度地转化4为产业资金,日本政府又实行“超额放款”制度,即鼓励银行最大限度地把存款转为贷款,甚至超过百分之百也不怕挤兑,因为当银行资金紧张时,中央银行可向其贷款。2、富有特色的日本所有制结构就大多数日本的公司而言,经过战后的改革,采取的所有制形式基本上是股份制。但是,这种股份制既不同于以往财阀统治时期的那种形式,也不同于欧美企业的股份制,它是一种独特的股份制形式。其特点如下:股权十分分散。日本企业在财阀被解散后,就没有了大股东或绝对控股的对象,另外,日本企业为了集聚社会游资和培养职工的“爱社精神”,大量发行小额股票,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广泛的法人持股现象,它既表现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法人持有企业的股份,也表现为有关联的企业之间互相持股。3、日本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战后,日本政府如果将当时的资金集中起来搞经济恢复,政府干预的原则就形成了。但日本政府的干预并未象美国那样是为了“服务于国民”而进行的,而是一种“任务导向型的动员和发展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产业导向”与“防止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殖民化”。这样,日本政府在政策制订和执行上就具有强烈的新重商主义色彩。并最终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宏观管理体制,其具体表现是:日本政府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安排上,均有完善的指导、干预经济活动的部门。通商产业省担负起了引导日本迅速发展起来的重任,通过制订与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外部导向型部门,使其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增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藏省、建设省、厚生省等政府机构则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将内部依赖型部门的国外竞争者拒之于国门之外,使该部门免于遭受国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日本政府分析认为日本是资源极其贫困的国家,70%的原材料需要进口,70%的商品需要销往国外,因此日本政府指定了“贸易立国”的策略。日本的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个别产业的出口,占据了日本出口的绝大部分,也就是说个别产业的发展促成了日本的巨额贸易顺差。但是,对于建筑业、金融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通讯业、医药卫生、法律服务、维修保养服务等领域,日本则通过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和贸易配额限制等手段,限制国内市场对外开放。这样,在日本政府的导向型管理下,日本经济中就形成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以汽车、电子电器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为代表的,为日本的出口做出主要贡献的“外部导向型”部门;另一个是以销售业、建筑业等为代表的,在国内新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下才得以生存的“内部依赖型”部门。4、日本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1)是在政权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官商合营”。5(2)形成政府主导型的宏观管理体制。(3)强调经济关系的和谐、协调;通过“产业政策”来调节经济关系。(4)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输入,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借助国际资本、国际市场推动经济发展。(5)日本公司员工的团体协作精神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三、欧洲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欧洲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同美国相似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模式,但整个欧盟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却实行了与众不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重点分析德国的这种“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使得联邦共和国在二战之后经济上迅速崛起的经济秩序,它也因此而闻名于世。在东欧和西欧之间的经济制度竞争中,“社会市场经济”占了上风。于是,有些人也许会认为,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也许可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个理想的样板,这些国家有着与德国类似的经济政策目标:即发展、公平。1、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第一个使用“社会市场经济”术语的是“弗莱堡学派”的米勒·阿尔马克,他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政策思想,其目标是在竞争经济的基础上,把自由主动精神同正是通过市场经济成就得到保证的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联邦卡特尔局局长卡特教授等人指出,社会市场经济是第三条道路,是介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第三条道路。1948年积极倡导了联邦德国货币改革并从而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阿哈德(1948年由阿哈德主持德货币改革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石,1948~1966年间阿哈德担任联邦德国经济部长和总理)是德国现行社会市场经济德主要奠基人和长期执行人。他把社会市场经济归纳为“自由+秩序”。尽管各位学者、政府官员对社会市场经济的说法有差异,但在根本问题上,大家都是一致的。这主要包括:经济自由;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明确的经济政策目标和系统配置的达标工具;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含义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等。用一句话概括,经济效率+社会公正。为了达到高度效率,经济就必须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高效经济,才能为实现多一些的社会公正提供客观现实的可能。2、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两条基本思路第一、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创造规则性的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活动。政府主要为经济活动创造秩序条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维护制度6条件(所有制、经济体制等);创造基础条件(交通、能源、文化教育、科研);校正日常条件(避免经济过热、过冷);稳定社会条件(缓解雇主和雇员、强者和弱者之间的矛盾)第二、针对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