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KENGOKUMA)——竹屋1、生平简介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1987年建立了空间研究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除了在东京的办事处,他在巴黎有一个建筑事务所,来发展他在欧洲的建筑业务。他在日本本地和国际上都获得过很多大奖,也举办过很多的个人作品展览。自从2001年在庆应义塾大学科学与技术系任教授以来,隈研吾在各种公共机构讲演,同时,隈研吾也致力于写作,已拥有很多部畅销的著作(比如《负建筑》《十宅论》《反目标》等),他不仅仅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日本当代建筑理论的杰出讲演者和作家。2、设计理念隈研吾向来所秉持的设计理念──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他想创造的是一种脱离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的建筑,也就是“透明的建筑”。“透明的建筑”,是与其周围空间相互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环境与灵魂的对话空间。如何让建筑从眼前消失(也就是建筑与环境怎么才能融合),一直是隈研吾思考的问题,在他的一系列建筑实践中,他的思想走向了成熟。继而提出了“建筑应该在适应各种各样的土地环境上进行设计”的“负建筑”理论。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不会试图破坏或战胜它们的直接背景。他的作品大都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在那儿的东西。隈研吾设计的博物馆、神庙和住宅,大部分建筑在日本,使用本地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泥土、木材、竹子、石头和脆弱的和纸。清除建筑(erasearchitecture)就是说我们必须扭转我们的形式感觉。不是从外面看建筑,我们必须从内部考虑环境。所以他说,他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的状态。而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应该是彩虹。隈研吾的作品似乎溶化成了既没有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的焦点的这样一种无限的混合物。它们在视觉上分裂成会产生迷人效果的微粒,这是以他对材料的认识为基础的。选择微粒,选择它们的大小和细节是隈研吾设计的中央焦点。隈研吾(日语:くまけんご,1954年8月8日-)(KengoKuma),日本建筑师,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又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创造外表看似柔弱,却更耐震、且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温馨与美的“弱建筑”。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1.基本信息项目情况:“长城脚下的公社”是设计在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脚下的当代建筑博物馆,是由SOH0中国有限公司和亚洲地区的12位著名建筑师合作建造的。这个项目宗旨是要激发和鼓励建筑师的创造性,并以此来影响亚洲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而竹屋便是其中7号别墅。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2005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10大新建筑奇迹”之一。建筑面积:719.18m2建筑层数:2层——地上1层、地下1层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LOGO—竹屋的选址有很大的看点:在视觉上山脉起伏很是壮观,在地形上它极具挑战。房子通过其规模、形式、方向.通道的布局采表达屋址,通过房子的各种空间、屋址在不同的部分和规模得到理解。2.场地分析竹屋位于核桃沟,它的基地是一块斜坡,隈研吾并没有将它推平,而是像在复杂的基地上延绵不断的万里长城这种形式.将细长的平面形小心翼翼地放在保留的原有斜坡上,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竹屋以竹为外形搭建,呈长条形,这个在未经修造的坡地上放置的方形盒子,隈研吾依照地形进行了有机形态的空间转换。丰富的错层和迂回的空间形态丰富了竹屋的空间变化。整个建筑面朝南,从东到西是一个缺了一角的矩形体块,纯净的形式,给人的是安定的感觉。3.空间组织分析竹屋以竹为外形搭建,呈长条形,这个在未经修造的坡地上放置的方形盒子,隈研吾依照地形进行了有机形态的空间转换。丰富的错层和迂回的空间形态丰富了竹屋的空间变化。整个建筑面朝南,从东到西是一个缺了一角的矩形体块,纯净的形式,给人的是安定的感觉。—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分为两部分,中间以有玻璃屋面的半开敞茶室作为连接。所有的内容均统一到一个完整的屋面之下,又通过悬挂的竹吊顶来强调这个趋势。建筑主体共有两层,主入口隐蔽而简朴,由侧坡而上通向二楼。主要活动区(起居室、厨房、餐厅、卧室)都在二楼,是很好的观赏平台,人们可以从此看到绵延的长城和山区的秀色、视野开阔。一楼处在斜坡的低端.隐蔽性较强,但可用空间不多,设计了两间卧室。—LOGO—从平面上看,起居区和交流空间都放在入口外边,卧室这些私密空间都放在里边,而后面的交通空间将这两部分相连。从入口进来,一边通向起居生活区,一边通向卧室私密区,将两边分开,互不受影响。钢结构的实体墙将私密空间和交流空间两部分隔开。而穿插在整个建筑之中的竹隔栅实际上将整体空间分割成了不同的小空间。—LOGO—玄关两旁的竹子装饰将虚空间隔开,引导人从室外进入室内,同时将无关空间屏蔽。餐厅与起居室相连,长方形的空间也有利于交流和交通。起居室则在正对山景的区城里营造了一个温馨而远离喧嚣的交流环境。西侧的居室空间结构非常清晰,一条走廊串连起四间卧室。—LOGO—屋内有两条石板桥,其中之一通往“茶室”,另一条则连接到餐厅和通往下面客房的走廊。—LOGO—4.局部空间竹屋的中部即茶室,从入口进来.下几阶楼梯即可进入。这间茶室处于一个有玻璃顶的三合水院的中心。通过石板桥联系了餐厅和走廊。茶室的六个连续的界面采用同样的材料,也就是竹子,并通过滑轨可以完全封闭形成一个“竹笼”。仅有的家具玻璃茶几也几乎消失于无形。相邻的由水相隔的三个界面也有竹隔栅的出现。所以这些又因水面和玻璃的反射而再次加倍,这对视觉完全是个刺激。虽然材料有所不同,但这个设计与他在我之前介绍过的“水/玻璃”别墅中漂浮于水上的玻璃餐厅有很多的共通之处。隈研吾的透明是匀质并倾向于追求极至的效果。“水/玻璃”中的玻璃餐厅包括家具在内的所有的界面均是绝对的透明,这种完全的晶莹虚幻效果也出现在这里:“竹屋”中的茶室空间也是均匀的,并只采用了一种材料,把空间感受推向了极端。另外茶室的位置也是敏感的所在,处于内和外之间,介于看与被看之间,环境因素被引入到建筑的内部。—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4.局部空间这是一种在对立中产生的对话的中性虚空,即日本传统建筑形式所强调的空间的不存在性——“没有实体的空间”——可流动的、无形的空间,形成一个供人思考的“内向”的空间。竹子、石板、水和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化成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5.光影分析起居室、餐厅、茶室的落地大玻璃窗外均有类似于竖向百页的竹制移窗,平时局部遮挡住玻璃,也可将玻璃全部遮挡。局部遮挡时,加上挑檐的遮挡,阳光显得十分温和,结合细碎的光影线条,营造出一份简洁的美感效果。竹墙界定了空间却遮挡不住视线,阳光透过竹子的缝隙射入,虚实相生,起到了连接室内与室外的作用。因地形,二楼光线充足,因此将主要活动空间设置于二楼。二楼起居区朝东,南面大部分采用了大型落地玻璃窗,使居住者可以得到很好的采光,也可以很好地欣赏到大自然的风光,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边界,使内与外相互交融为—钵。卧室区简单地开着方形窗,但外围的可推拉式竹门有效组织了外立面的装饰效果,光线经由这些竹子进入室肉,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光学意境。—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6.材料和技术基于竹子的独特涵养,建筑中尽可能地使用竹子。钢、竹、玻璃、石四种材料并存且对比着,以竹占最大分量,不均衡但又协调着。隈研吾面对不同建筑材料,是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来设法创造—个远离混凝土建筑的状态,他要创造一个场所、一种状态。竹于在这里已经超越一般建筑材料的作用。从看到竹子粗犷度和精度的较好结合,隈研吾决定在长城公社用竹子来做建筑。而提高竹子耐久性是细部处理的主题——加长屋檐(1.7m)来防雨。对竹子进行约280度的热处理来杀死竹子里寄生的微生物,再涂满油。竹子经过这些处理之后,颜色发生了变化.与周围景观更加协调。一部分支撑墙为双层玻璃,形成盒状,在里面填入羽毛,以增强隔热性能。竹屋又是充满了条理性的,每根竹的粗细基本相同,排列的间距也有规律,相同部分的长短也是一致。可以说,这是很理性的设计,却因为竹这种材料本身极其自然,细看之下每根竹似乎都不一样,因而产生了动人的效果:理性的逻辑之美与非理性的自然之美在这个地方得到融合。—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7.风格分析【禅意竹屋】隈研吾吸收了禅学中自然环境中——“空”观,他认为建筑的原型必然是“空”的,只有通过自然环境才能体现其价值,而这种思想在竹屋中也有所体现。隈研吾在竹屋的外部做了玻璃和两层的竹子格栅,一部分的竹格栅是可以自由开关的,使光线变得可以调节,控制内部的视线和日照。通过格栅的许是将建筑外的自然景观,树木、河流、光线等引入到竹屋内部,使得你处在内部空间也感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但不受外部的干扰。整个竹屋外部景观就像经历过一层过滤,穿透了半透明墙体,连接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竹屋的内部空间简约、空灵,由不同直径的竹子如百叶般排列,这些排列整齐的竹墙和竹柱将内部空间分割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竹墙虽然划分了空间,但是却可以不完全遮挡视线,阳光可以透过竹子之间的空隙进入,让内部空间也与自然交织。而竹子在竹屋中不仅仅只是划分空间的工具,更是内部与外部的一种连接,连接人与自然,隈研吾正是利用了这种格栅间隙的变化,使其竹屋充满了轻盈感和时空感,附有浓厚的东方禅意。竹屋内部有一处专门隔出的“茶室”有十多平方米,由竹子围绕而成,有潜水环境,悬于水上,仿佛就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四周一排排竹子似乎将茶室与其他空间隔绝,但是又能够透过竹缝看到长城的烽火台。室内两条石板、桥,其中一条通向茶室,站在石板桥的一端看向整个茶室感觉更加富有禅意。竹子、石板桥、水和光线等自然材料和元素,随着光线的不同,变幻不同的效果。隈研吾营造的茶室空间,让人置身其中感觉舒适,仿佛周围环境也安静了下来,思绪也会跟着平静下来,极具禅意。—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8.设计思想【传承传统文化】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一直表现出来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他一直运用不同的地域性材料来寻找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他的建筑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很多日本传统材料和结构做法。隈研吾绝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拼贴传统建筑的符号,而是在空间构成上传承对传统的记忆。他回归传统的途径不是对传统建筑的模仿,而是对传统工艺的复兴以及传统材料的转化。在中国建筑探索的道路上,隈研吾思想中对传统的复兴是一种有意的尝试,中国建筑师也可以尝试从传统的建筑技法中寻求新的突破,展现本国文化,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建筑师思考与借鉴的。【强调民族特性】隈研吾在他的建筑中的本土文化表达,认真进行着建筑时间,将日本建筑特有的东方神韵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建筑思想在向西方介绍日本文化的建筑概念。他能将本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并发展的很好,得到世界的认同,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在未来需要继续发展的地方。【融入自然】建筑融入自然,消隐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在隈研吾的建筑设计中一直有所体现,他希望建筑被自然所吸收,他的每一件建筑作品都根据当地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材料,做不同的设计,力图达到他这一建筑观。不是让建筑去改造自然,而是让建筑迎合自然,建筑在隈研吾的设计中只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一种媒介,隈研吾在建筑与自然关系的设计态度上值得中国建筑师反思和学习。—LOGO—作品分析——竹屋(BambooWall)9.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