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上丝路2000年2010年申遗星河湾半岛特展主题:海上丝路2000年2010年申遗星河湾半岛特展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展期:2009年9月15日----11月协办:生活元素杂志星河湾支持单位:广州市文物处广州市博物馆南海一号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泉州博物馆媒体支持: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华厦地理目录第一部分海上丝绸之路-前言第二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概述第三部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第四部分海上丝路之路-交融与辉映前言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式第七幕------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国这个著名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是大陆和海洋共同孕育出的世界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精神,铸就了古代中国处于世界前列的辉煌航海业绩。传承中华文明,中西间纽带见证悠久历史汉武帝两次海上用兵,向南打通了从长江口直达两广的航线;向北打通了从山东到辽东的航线。把南北两条航线衔接起来,便贯通了中国北起辽东、南至两广的海上航线。在开通沿海航路之后,沿海航运的发展,也促进了从中国沿海经南洋诸岛到达今日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此,“赍黄金杂缯而往”的船舶,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旅通衢。这条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为中国与西方各国的经贸往来和精神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出口的代表物质除了丝绸之外,还有茶和瓷器。中国的瓷器生产与外销崛起于唐代,在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继续发展。瓷器由于笨重易碎,比丝绸更适合船运,很快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因此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可称之为“海上瓷器之路”或“海上丝瓷之路”。交流是双向的。在中国的丝、瓷、茶等运销海外的同时,也有大量的番货进入中国。其中最主要的是香料,还有药物、玻璃和金银器皿等异域珍奇。伴随着各种物质的交流,人们还进行精神文化的交流。印度的佛教、西亚的摩尼教、伊斯兰教、欧洲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先后传入中国,西亚、南亚和欧洲的星历学、医药学、建筑学、音乐学等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海上运输以舟船为载体,支撑起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繁荣的是中国古代骄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到七千多年前的一把精致的雕花木桨,证明中国至少在大约8000年前就有了比较高超的造船与航海活动。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许多重大发明,如船尾舵、水密舱壁、指南针、风帆等。指南针是中国的发明,用于海上航船则制作成罗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航海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指南针,就不会有近代航海事业的大发展,就不会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更不会带来丰富多彩的近代文明。关于中国的航海罗盘,在《萍洲可谈》中首次明确提到,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出入于广州的中国海外贸易商船使用指南针在阴晦的日子里导航。中国的这种先进的导航技术,迅速被阿拉伯、波斯的同行学习、传播;西欧民族出于在地中海和东方商业上竞争的需要,也很快地接受了航海罗盘技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盘西传”。1405年明代中国宝船1715年的哥德堡号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鼎峰。郑和率领的船队,28年间七次下西洋;船队大小船只200余艘,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约140米)、宽一十八丈(约60米);官兵人数多达二万七千多人;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即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其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以及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之高,是当时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郑和航海图如今的中国就象一艘巨大的航船,在新的时代里,劈波斩浪,奋勇前进郑和航海图第二部分海上丝绸之路-前言海上丝绸之路-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海上丝路之路-交融与辉映海上丝绸之路-概述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南海丝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东海丝路形成于周王朝时期(公元前1112年)海上丝绸之路-概述海上丝绸之路东海丝路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蚕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丝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徐闻古巷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图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被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清代闭关锁国,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千帆竞渡的广州港远眺广州石室教堂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清代外销瓷南海一号陶瓷元代陶罐丰富的水下文物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前言海上丝绸之路-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海上丝路之路-交融与辉映第三部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一)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海上交通贸易的兴起(公元前770-475年至公元前206-111年)广东濒临南海,岛屿星罗棋布.早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居住在此的南越人祖先,己渡海到附近岛屿居住及从事季节性的生产。从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画面刻出人,动物及海船,显示出当时的越人正是开发海上航路的先驱。宝镜湾岩画宝镜湾陶罐秦平岭南,广州地区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造船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为海上交通的繁盛期奠下基础。西汉陶船复原图广州秦造船工场遗址:从显示的宽1.8m,己露出来的长度29m推算,可建造身宽3-6m,载重25-30吨的木船。羽人船纹铜鼓羽人船纹铜鼓:西汉此鼓身下部装饰有羽人划船纹四组,船上有头戴羽冠的土著越人作划船状。战国羽人竞渡最早一批海外舶来品——银盒、象牙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银盒和金花泡在造型、文饰和制造工艺上具有西亚金银器的特点;5支原支象牙为非洲象牙;铜熏炉和乳香来自东南亚。这是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一批舶来品,是两千多年前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物证。最完备的海船图案:在出土的船纹提筒上有四组船纹,船上有扬起的风帆、戴羽冠的武士、裸体的俘虏、满载的战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征权力的铜鼓等,船的周围以及船底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反映的一只大型古越人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归来的场景。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二)西汉中期至南朝--海上交通日益频繁(公元前111-公元8年至公元420-589年)自西汉中期始,南海海上贸易日趋繁盛,各国交往日益频繁,西汉政府更派出由驿使率领的船队,沿着民间贸易开发的海上航饯线,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东南海岸及斯里兰卡等地。南朝时,北方因外族入侵,战祸连年,经济凋敝,岭南地区相对稳定,促使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繁荣,增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丝绸是当时地中海世界最珍贵的衣料,亦是岭南地区的主要出口商品,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宝石、琉璃器等货品亦从海路运抵广州。汉代海上交通示意图随着海运航路的发达,不少佛教僧人乘商舶到达广州或从广州出发浮海西去。僧人在传播佛教的同时,还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医学,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光孝寺华林寺广州光孝寺光孝寺规模宏伟,为岭南佛教从林之冠。东晋以来,许多印度和克什米尔的高僧曾在此译经传教。唐仪凤元年(676年),相传禅宗六祖慧能与寺僧论风幡后削发为戒,创佛教禅宗南宗,现寺内存有唐代经幢,六祖殿,伽蓝殿,洗钵泉,古菩提树等,光孝寺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寺庙。广州光孝寺印度名僧达摩西来初地西来初地印度名僧达摩浮海道而至广州创设西来庵,他登岸之处,后人称之为西来初地。华林寺东汉陶船1980年德庆县高良官村汉墓出土,此船首尾翅起,船头有舱房,两舱房,尾部设舵室,设备齐全,适用于江海航行。东汉陶船1955年广州先烈路三号墓出土,此船模型船头系锚,船尾有舵,船头有防浪篷,舷板较高,这种船型吃水较深,负重量较大,能抗击风浪,适宜深水航行。俑座灯俑座灯是广州等地汉墓中的陪葬品。陶俑以男性为主,深目,高鼻,厚唇,其形象似西亚或东非人,俗称昆仑奴。他们随商船舶来南中国海,后来被变卖为家奴,可能是东汉杨孚《异物志》中所记载的壅人,是海上交通贸易关系的证物。鎏金器和鎏金佛像南朝广东遂溪出土器表通体雕刻多层纹样,有忍冬,卷草,鸟,飞凤,鸟身美女头纹和莲花纹,造工精巧,它反映了一种与航海民族有关的中亚或西亚文化交流。隋至元代--海上贸易空前繁盛(589-618至1279-1368)隋至元代,是海上贸易空前繁盛时期,广州更成为对外交通的枢纽,货物转运和集散中心。海船往往自黄埔南海神庙外码头出发往南海各国,远至波斯湾地区,或转往日本,朝鲜等国。由于各国商人纷纷前来贸易,为易于管理,唐宋及元三代皆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商船,仓库,抽税及接待外国使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三)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618-907年)7世纪二三十年代,唐朝与近20个国家有外交往来,到8世纪前半叶,与唐朝保持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余个。唐诗有云:“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显示了唐朝的富强开放及其在海外享有的崇高威望。中国帆船在巴达维亚外港停泊唐代胡人俑澳门海船岩画,刻于妈阁庙前的岩石上,反映了福建海船的特色功能各异的海船南海神庙外码头黄埔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处于这条航线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码头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实际是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陆部分,大海又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祝融古波罗国来华朝贡使--达奚司空民间庙会--波罗诞怀圣寺和光塔随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伊斯兰教亦在七世纪中业由海路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徒在聚居地蕃坊兴建了怀圣寺和光塔。怀圣寺建于唐初,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故名怀圣寺。又因寺内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称光塔寺。陶瓷和香料是当时重要的贸易品,因此海上丝绸之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