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稻草人》艺术特征论文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叶圣陶是儿童文学史上重要奠基人,他的童话作品《稻草人》更是他的不朽之作。叶圣陶的童话追求“至善、至美、至诚”的道路,创造了一部崭新的童话。其作品从题材到内容都极具民族化特色,坚持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满足儿童阅读的基础上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残酷和黑暗,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人类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本文以《稻草人》写作的艺术特色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浅析作品的特征。关键词:“人格化”、“现实”、“关爱”、“儿童心理”我国发端于五四的现代儿童文学之得以成长与发展,固然有其历史、社会和时代等客观原因,但和叶圣陶、鲁迅等先驱者对童话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叶圣陶一共奉献给读者四十多篇童话,其中《稻草人》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作家童话集,也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重要奠基作。1992年,金燕玉曾在《中国童话史》上这样说到:“叶圣陶童话是内容与形式双美的杰作,它的出现是中国艺术童话成熟的标志,童话集《稻草人》之所以被史家定位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起点、标志和典范,不仅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和思想艺术成就,还在于它鲜明的中国风范,在于它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1)鲁迅在《表;译者的话》里也曾说:“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2)这是鲁迅考察了五四以来儿童文学创作的全部情况而对叶圣陶的首创精神及其童话成就的高度评价。我们透过文章《稻草人》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稻草人在农田里目睹被人类现实所逼迫的三个悲剧人生,看到了稻草人的无奈与死亡,这样悲惨的结局,似乎在描绘着一种凄凉、悲恸的画面,让读者深深地为之震动。正是这样深刻的揭露,才使得此篇童话依然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成为经典之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浅谈本文的艺术特色。一、以“人格化”反映现实生活《稻草人》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了拟人手法,将一个没有骨架子,没有肌肉与皮肤的稻草做的主角人格化,让它拥有像人一样的感情、思维与态度。作者将现实中所缺乏的人性、爱与责任赋予在这个虚拟的稻草人身上,通过这双善良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老妇人的丈夫死了,她的眼睛也哭出了毛病,与唯一的一个儿子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后来就落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这样凄苦的一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村里的另外一个渔妇为了养家糊口无法照顾自己病重的孩子,最后虽然捕得了鱼,孩子却病的更加严重;一个弱女子要被一个赌徒丈夫卖掉却无能为力,只能以死来表示自己的反抗。这一幕幕的景象都在稻草人的眼前一一放映,可是它被人们束缚住了,无法动弹,根本不能阻止这些现实悲剧的发生,无法拯救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这对于稻草人来说在心灵上是巨大的折磨,所以,死亡是必然的结局。叶圣陶的这篇童话没有白雪公主的浪漫,没有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完美结局,有的只是稻草人的善良与无助和现实生活的颓败,有的只是人性的扭曲和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就在稻草人这个破败和简陋的形象下,却隐藏着一颗救人于世的灵魂。这种人格化的手法融入了现实生活,打破了童话追求完美,追求善良,美德,追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风格。稻草人也象征了作者济世无能的心绪,表现了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人想救世却不能救世的矛盾心理。二、在现实中追求“爱”。童话是爱的教育的读物,无论是西方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还是叶圣陶的《稻草人集》都崇拜“爱”的教育。因为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钮带。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稻草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它内心充满了对人类的关爱。你看,“稻草人想来到收割的那一天,主人看见收的稻博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吧。如果真有这一笑,在稻草人看来,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可珍贵,因为他爱他的主人。”“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象刀割一样”这些喜怒哀乐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它是在为主人而活,为了主人的生存而时时刻刻坚守自己的职责,丝毫不肯懈怠。然而不仅仅是这样,在夜晚,当稻草人看见那个可怜的病孩子渴到那样也喝不到茶就更加伤心了;当看见鲫鱼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时候,自己却无能为力,心里很悲痛,就一面叹气一面哭;当看到一个寻死的女子时,他恨自己,不该象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见死不救不是罪恶吗?自己就正在犯着这种罪恶。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作者对稻草人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无一不透露着稻草人对疾苦大众的同情和爱心,却无法实现。它是卑微的、没有选择自己生命的机会,没有人爱和怜惜的,但是它却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个需要的人,它在为所有遭遇不平的人呐喊,却无人能懂,最后倒在田地中间。我想它或是不想再受到这样看着悲剧发生却不能相救的折磨了,而它的这种爱心却留给了每一个读它的人,激发读者的善良之心,这种不求回报的爱,会成为经典之作的灵魂而永存于人间。三、融进儿童心理特点的艺术写作童话是最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它所要表达出来的艺术特色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富于幻想的童话,所以是以儿童的好奇心与自身兴趣为出发点的。那么,看看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在这一点上可谓恰到好处。首先,它描写的一些儿童感兴趣且易接受的物。如牛、狗、小雀、蝴蝶、月亮、花草书木、露水……其次,它道出了儿童对事物的一些认识、思维、想法。如“画家画画、牛懒怠、狗顽皮、露水香甜、星星眨眼、月亮笑、田野沉静”等。最后,它也展现出了儿童对世界的反映。如“鲫鱼躺在桶底上,只有靠下的一面能够沾一些潮润。鲫鱼很难受,想逃开,就用力向上跳。跳了好几回,都被高高的桶框挡住,依旧掉在桶底上,身体摔得很疼。鲫鱼的向上的一只眼睛看见稻草人,就哀求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里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的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这一段描写就相当“儿童化”,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鲫鱼翻身的动作,神态,符合儿童的思维,以及儿童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生命的价值,让儿童领悟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可贵。总之,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叶圣陶的童话有着非凡的意义。这篇童话看上去是在写三个人的不幸遭遇,实际则是控诉三座大山对劳动妇女的压迫,这篇现实的写作,把成人的悲哀充分呈现出来,充斥着浓厚的忧郁哀怨色彩。正是这些不同于外国童话的创作,将叶圣陶推上了中国童话史上的巅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注释:(1)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参考文献:(1)中国经典童话《稻草人》的“求真性”解读来源《名作欣赏》2010\15(2)论叶圣陶《稻草人》的经典化历程来源《昆明学院学报》2009\05(3)开拓我国童话创作的路——《稻草人》漫评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03(4)论《稻草人》现实主义风格来源《大众文艺》2011\09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