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2苏州博物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3贝聿铭和他的“小女儿”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世界建筑大师。他为苏州望族之后,狮子林当时是贝氏的家族产业,贝聿铭经常在里面嬉戏,玩耍,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贝聿铭与苏州有一段不解之缘。在他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被称为是他的“封刃之作”,也被其成为最心爱的“小女儿”。4整体风格“中而新,苏而新”——贝聿铭的命题作文“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这是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他称之为“中而新,苏而新”。“太大是粗暴,太高是傲慢”,贝聿铭形容新馆的特色是“不高不大不突出”,与拙政园、忠王府在一起,新馆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是绿叶衬花,而是要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连贝聿铭自己也称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设计取得了成功。5景观分析3理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4植物配置——“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1空间布局——“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2叠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61空间布局7区位分析拙政园园林博物馆忠王府狮子林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与东北街的交界位置,与拙政园一墙之隔,与狮子林一箭之遥。这样的地理位置,凭空置下一座现代建筑,却丝毫没有惊动周围的古朴环境,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新馆除了与忠王府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也完成了与拙政园的完美群体组合。8布局分析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莲花池假山拙政园忠王府入口庭院大堂紫藤园茶亭9空间分析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园林一样,占地面积不大。狮子林占地约8800平方米,新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相差不大但空间受到限制。在新馆中,设计者在“能大能小”的建筑范围内营造丰富多变的视觉空间,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新馆有一个主庭院和九个小庭院,庭院绿地以及池水面积总和占真个新馆占地面积的42%。在各个小庭院中,贝先生采用传统做法,以湖石、竹或树点缀,素描咫尺山林意境,使游园者处处有惊喜,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曲径通幽”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庭院布置错落有致,曲折有序,小景点缀、层层铺垫,与狮子林有异曲同工之妙。1011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12琢窗——通透大窗大面积玻璃窗的设置,使室内的人同样可以清楚得感觉窗外的景色,使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外部的景观延续到内部空间中,也有一种古典园林框景的手法在其中。13琢窗——“六方式”贝先生在园子中用现代材料的花窗来“借景”。如在大堂的北侧设平台,两面墙上开两个“六方式”花窗,将凉亭和花树纳入眼帘;在西廊行走过程中设两个“六方式”花窗,边走边看庭院美景;西门也设花窗,透出庭院中的绿色竹林,营造出“探幽”的意境。14琢窗——“海棠花”窗《园冶》说:“冰裂惟风窗之最宜者,其文致减雅,信画如意;……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所以,花窗的妙处在于以空寓虚,借物寄实,避外隐内。茶室东墙钢结构“海棠花”漏窗152叠山16“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中国古典园林讲“无山不成园”,假山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大则叠石造山,空间小则布置湖石创造山野情趣,寓意文人们的山居崖栖、高逸遁世。利用石头的堆砌和布置,表达出设计师心中“山”的意趣。贝先生认为狮子林的假山已经做到极致,后人无法超越。“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乃是苏州园林文化之精髓,仍有借鉴、传承的价值。但这种传承的形式和意境应该是全新的。172贝先生秉承现代主义“简洁”的理念,参考宋代书画家米芾“写意山水”之意境,“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选用出自山东泰山附近的花岗岩,代替传统古典园林所用的湖石、黄石等,片开后按照艺术想象选型、构图、摆置,用黑色鹅卵石铺垫,以拙政园白墙为背景衬托,考虑到围墙有转折,置石也顺势承右高左低,右近左远,将新旧园林、古典与现代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用水加以阻隔,使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维护置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氛围。站在层层叠叠的远峰群山前面,一下子开阔了苏州人“假山”的传统视野,变小巧玲珑于大气磅礴,弃繁琐灵异为简洁辽阔,令人神似驰骋,意境深远。这与传统园林是一脉相承的。182园中石的应用193理水20水是园林的血脉,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在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新馆水域规模适中,形状较为规整,形似留园水面。通过桥、亭等的划分,以及自身的张弛,水面空间有聚有分。池岸低平,具有亲水性。在借鉴传统理水方法的同时,亦有创新之处。新馆北侧池岸呈自然曲线形,用卵石堆砌。而传统园林多以湖石、黄石堆砌,岸边种植花木。新馆其余池岸处理成直线形,偶有转折,形象简洁,不多赘饰。东岸中部与桥相连处突出岸边,丰富了池岸层次,是对传统园林中石矶形态的借鉴。2122亲水平台碎石驳岸234植物配置24博物馆中的植物舍弃了传统园林中追求树木形态本身的天然之趣,追求层次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而是突出了单株的观赏,树的造型经过精心设计和修剪,与同样经过可以设计,与现代建筑相称,具有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但是在树种的选择上还是传承了古典树种,利用了松、竹、柏、杏树、睡莲、紫藤等。2526新馆树木多1~2棵单植,以白墙衬托,形象较为简洁。树下土壤多以碎石覆盖。不足之处是使得庭院略显空旷而缺乏生气。2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紫藤苑中的紫藤,嫁接于文徽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建下来的纸条,攀附于由64个正方形构成的大正方形金属框架上。藤是老的,架是新的;藤是文化的延续,架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一支藤条沟通古今的时光隧道,延续了苏州绵延的文脉。28总结博物馆紧邻古典名园拙政园,决定了它设计的难度,担负着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历史使命。博物馆自建成以来,世人对其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古典园林走向世界、古典园林溶于现代景观中已经迈出重要一步,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创新。其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对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颇有指导意义。29传承•植物配置的创新•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的创新•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创新•园林空间视觉变化的创新•传承古典园林景观中小中见大的设计方法•传承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巧于因借的设计理念•传承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传承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创新启示30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