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的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抗癫痫药的发展史刘聪(09级一班0945051033)1.癫痫病及癫痫药的概况癫痫(epilepsy,Ep)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过去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目前在老年人中又出现一个癫痫发病高峰。Ep的治疗虽然有许多种方法,但直到现在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至今尚无针对Ep病理生理异常的根治方法,所以药物亦需要较长期有规律地服用。这样,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已是临床医师面临的矛盾问题。理想的抗癫痼药物(AED)应符合下列标准。①疗效:有广谱抗Ep作用,抗癫痫发作疗效好,可以较长期应用;②安全性:无严重或慢性不良反应,无致畸作用;③药物应用: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可经多种途径给药,适合于各种年龄及各种身体状况下应用;④药动学:生物利用度较高、人体内过程较稳定,具有一级代谢动力学特征,剂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容易透过血一脑屏障,可以快速进入脑内发挥疗效,蛋白结合率低,无或极少有活性代谢产物,无肝药酶诱导作用,消除半衰期较长,可以每天一次服药,与其他AED或其他类型药物无相互作用,可与其他AED联合应用。随着神经科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许多传统AED和新型AED应用于临床,虽然疗效还不错,然而还没有一种药物能达到上述理想AED的标准。寻求符合或接近理想AED的高疗效、低不良反应的药物,仍是药理学家及临床神经科医师迫切追求的目标。2.抗癫痫药发展史癫痫的现代药物治疗起始于1857年,即溴化钾。该药虽然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明显,尤其不宜久用。AED的发展历史,大致上可分为4个阶段。①从1857年应用溴化物开始1937年,主要是1912年发现巴比妥类药(如苯巴比妥)。该类药疗效较溴剂好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逐渐取代了溴剂。但因巴比妥类药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且对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影响,以后也多被其他AED替代。然而由于该类药物价格较低,在贫困地区仍然是有应用价值的药物,仅用这一种药物对较多患者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此时期的抗癫痫治疗,主要为经验性用药。②1937~1973年。1937年,苯妥英钠用于戊四氮(Ep)动物模型取得成功,1938年开始用于临床。该药的钠盐无明显镇静作用,是第一个根据动物模型研制的AED,可以说是抗Ep药物的里程碑。以后又陆续开发出扑米酮(1952年)、乙琥胺(1960年)、卡马西平(1963年)等药物,AEDs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疗效还不够高,一般应用单药治疗,Ep控制率为40%~50%,采用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高¨。如苯妥英钠可引起牙龈增生、共济失调和慢性中毒性脑病等。③1974~1986年,广谱AED丙戊酸应用于临床(1974年)开创了AED的新纪元。由于该药具有广谱抗Ep作用,疗效较其他AED高,而且又是第一种以作用机制为基础的AED,不良反应比以前的几种AEDs相对轻一些。这一阶段开展了AED药物血浆浓度监测并研究了各种AED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实现了药物治疗剂量的个体化,使疗效有所提高。④1987年以后,此前,尽管抗Ep药物治疗逐渐完善,但仍有约20%的EP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1987年以后,国外有关学者充分运用临床药理学技术,研制出一些疗效较好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新型AED,这些药物陆续上市并被应用于临床,如奥卡西平(1999年)、氨己烯酸(1989年)、唑尼沙胺(1989年)、拉莫三嗪(1991年)、加巴喷丁(1993年)、托吡酯(1995年)、左乙拉西坦(2000年)、司替戊醇(1994年)、噻加宾(1997年)、非氨酯(1993年)等,使临床医师有了更多的选择。3.新型抗癫痫药3.1托吡酯(topiramate,TPM)商品名妥泰,Topamax;化学结构不同于其他AED,为吡喃果糖氨基磺酸酯化合物。由于有多重抗Ep机制,具有广谱Ep作用。动物实验证实该药还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可防治低氧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2奥卡西平(oxcarbazeping,氧代卡马西平,OXC)商品名曲莱(Trilepta1),为卡马西平的l0一酮基衍生物,药效与卡马西平相似或稍强。由于无卡马西平的肝药酶强诱导作用,无卡马西平的较强变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较卡马西平轻。OXC及其代谢物(羟基衍生物,MDH)均具有抗惊厥活性,对大脑皮质运动区有高度选择性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阻断脑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亦可能同时作用于钙、钾通道。3.3拉莫三嗪(1amotrigine,LTG)商品名利必通(Lmita1),化学结构属叶酸拮抗药,不同于其他AED。主要作用为阻滞电压门控钠通道,减少钠内流,增加神经元的稳定性。3.4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又名诺立汀(Neurontin);为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化学结构为11一氨甲基·环己烷乙酸,类似于GABA。其机制可能与阻滞钠通道,并通过在细胞膜屏障部位与某些氨基酸(如苯丙氨酸等)竞争,增加GABA的合成,通过抑制支链氨基酸的氨基转移酶等发挥抗痢作用。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