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素养的有关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到之处是,为了未来而工作。”他常说:教师是最人道的职业,因为教师是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人打交道的。每个人从儿童时期开始,知识领域的开拓,文明习惯的养成,以至个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教师都起着主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他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信念只有用信念去确立,志向只能因志向而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他说:“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你们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的雕塑家。教育人,造就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他特别强调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认为只有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任课教师。教育与教学必须是和谐一致的。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思想和人品去使知识发挥威力,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召唤他们。他说:“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想要比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知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成了推动他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明灯,因而也成为教育者。”总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德与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断言:“儿童的心变成什么样子,变成鲜花还是枯树皮,取决于教师。”他强调:教师的个性、思想财富和对生活真理的信念,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决定着青年人的道德面貌、行为举动和善恶态度。那么,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才够得上一个好教师呢?1、有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一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成为孩子们在其中度过其精神生活并建立彼此间道德关系的那些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情况下,才会是一个教育者。”他说:“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跟孩子们交往,已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一条原则。‘如果我只是一个教书匠,我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通向儿童心灵的小道就会对我紧紧的封锁着。’”他指出:“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着他们上进的愿望。……这些天才的素质,只有在每一个学生遇到教师有这样的‘活命水’来浇灌的时候,才能蓬勃生长,否则就会干枯和衰败。智慧要靠智慧来培育,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只有教学是在集体和个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完满的智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推动学生追求高尚美德的力量,是教师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准则上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能使儿童,特别使青少年为之倾倒和激动。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他特别强调教师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说:教师的威信通过言行一致确立起来,才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2、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他把“爱孩子”当作教师最重要得到的感情修养,认为这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是教育艺术的基础。热爱孩子,意味着一个人有跟孩子交往的精神需要,它能充实自己的生活,找到生活的乐趣。他建议:如果有人没有这种精神需要,长期培养不出与孩子交往的感情。那就最好不要选择教师职业;还意味着一个人是受教师的崇高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和美满幸福的人)的驱使。他说: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成为儿童幸福的创造者,成为儿童心灵的医治者和治愈着,就是使人的内心不造成痛苦和不幸。……他把“全面发展”跟孩子的“幸福”统一起来。这对于教师是一个启示:如果能把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从而给孩子带来幸福这件事放在首位,自然会热爱孩子。如何培养自己对孩子的热爱这种道德感情呢?他认为:只能在参加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在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发展起来。教师工作、跟孩子的日常交往,本身就不断加深着对人的热爱和信任。对教师工作的热爱,是可以在教师工作过程中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孩子,体现在对孩子的关心与信任上。关心孩子,首先要使孩子在心灵里建立起道德的纯洁和美,使它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其次在于善于引导好孩子的脑力劳动,使他学会很好的掌握知识,并培养孩子有求知的欲望。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种教育手段,能在孩子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热爱与关怀孩子,离不开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教育好,都能成为好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了解孩子”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他周围世界的特点,侈谈关心就是一句空话;不了解孩子的心灵,就谈不到教育素养,更谈不上对学校的科学领导。不了解儿童,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怎样才能获得善于了解孩子这一教育素养呢?他强调两点:一是高度的道德感情修养;二是心理学知识素养。3、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渊博的知识,熟悉和钻研自己学科领域内最复杂的“前沿学科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这一种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知识的结果。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于他的注意中心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们的脑力劳动。他说:“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此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对此他作了许多表述,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奥妙的人一样”,“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为什么教师需要如此渊博的知识呢?原因有二:第一,教师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由于知识渊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注意的中心放在学生脑力劳动中遇到的难点上,而不是讲课的内容上,不仅仅是教,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否则,教师在课堂紧张地回忆备课内容,讲课就不能引人入胜,不能对学生有所启发。这里还涉及到“一生备课”和“15分钟备课”的关系问题。他解释说,一生备课意味着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无止境的追求,随着对本学科的钻研,具体备课只需要十几分钟,并且能讲的引人入胜。第二,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掘学生的天资才干,造成学生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他说: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科书,而不打开孩子的科学视野,不指出尚未被研究的领域和有待孩子们用好奇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探索的各种奥秘,那么,孩子们只会厌恶天天去消化一种知识的“份饭”,失去任何求知欲。这样会扼杀孩子的智力素质和才能。渊博的知识从何而来?他响亮的回答:“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4、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说:“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并且强调:“一个好教师要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他在论及这条教师的教育素养时,中心思想是“了解儿童”。他说,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他认为,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教师在学校里就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他强调,要教育儿童,就必须了解儿童;要了解儿童,就必须学习心理学。为此,他说明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如果说教育学是制造复杂装置的工厂,那么心理学就是这座工厂里的最复杂的机具。如没有机具,或者机具不精,工厂就等于是空的。他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经常地、用心地写儿童的“教育鉴定”,这种“教育鉴定”要求弄清楚儿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而这种“教育鉴定”所依据的基础就是心理学的分析、观察和研究。5、有较高的语言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他强调: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他有一个结论:不仅语文教师,任何一门课的教师,都应当首先掌握好语文。词——这是我们最主要的教育工具。没有别的任何东西能够代替它。他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语言素养,才能用语言勾画出能直接看到的,尤其是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的鲜明的表象,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清晰的概念,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听起课来就会十分吃力、甚至完全听不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怎么样,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语言除了应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外,还应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给予学生终身难忘的印象。数学家沈元在中学讲课时用诗一般的语言指出:“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些话犹如种子深埋在少年陈景润的心里,成为鼓舞他以顽强的意志,去夺取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动力。所以,研究运用语言的艺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应是每个教师认真对待的课题。(1)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有些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定律难以讲清,如果恰当地使用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2)启发想象,设置意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远的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3)情理结合,以情晓理客观真理总是寓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中。因此优秀的教师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事实经过,或借助电影、电视和寓言故事等阐明某种理论观点。这种方法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感情,诱导学生积极地理解教材,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4)制造气氛,以情感人沉闷、凝滞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坟墓,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障碍。教师有责任通过创造特定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理智而又动情地投入学习。(5)以形助说,别有情趣“以姿势助说话”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教法之一。教师讲解时,以恰当的手势、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相配合,能引人入胜。(6)抑扬顿挫,以声激情教师恰当地运用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以造成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和教学气氛的波澜起伏,使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一般来说,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地方,速度应放慢,语气应加重,抑扬应鲜明,顿挫应有效,一板一眼,词清句实,以引起学生注意,巩固记忆。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则不妨有意地变换声调,压低嗓门,采取声缓而语重的方式讲解,由于这时学生是“新异刺激”,反而能稳定秩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所讲的内容上来。6、擅长某项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