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孙武及《孙子兵法》,了解古代军队编制文化及其发展。2、熟读成诵并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及孙子思想。教学过程:激发兴趣,走进文本—了解孙子及《孙子兵法》—寻找诵读规律,了解古今军事文化——研读文本,理解孙子思想——感受孙子深远影响——漫谈启示,总结结束一、交流话题,导入文本:(初次见面,我想让大家挑战一下自己,看一看下面这组歇后语,猜一猜后半部分)课件1:刽子手冷笑-笑里藏刀小偷进牧场-顺手牵羊房子着了抢东西--趁火打劫对着桑树骂槐树——指桑骂槐荞麦皮榨油--无中生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一本书——《三十六计》,知道吗?每一计都是一个军事谋略,而这三十六计的来源就是我手中的这本书——《孙子兵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孙子兵法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中领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代军事家的人格魅力。二、了解孙武及《孙子兵法》: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对于孙武,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言,点评以肯定指导为主)2)教师补充资料,请一位同学读。(出示课件2: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春秋末期军事家,现在在山东、江苏等地,都有纪念孙武的庙宇,多称作兵圣庙。《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共13篇,集中体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是中国古代兵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三、走进文本理解文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不战而屈人之兵》一章,①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尽量读准字音。②个人朗诵展示(点评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③全班齐读④理解文意:1)结合文意自己翻译短文。2)用自己的话解释译文:A指导战争的法则——指挥官指挥战争的策略B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不用杀戮,就让敌人全国上下完整地降服,是指挥战争的策略中上等的策略,经过交战而击破敌国使敌国降服就差一些。——将敌国包围,不交战,敌国就被我军强大的实力屈服是上等的策略。C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交战一百次,就取得一百次胜利,说明指挥战争的策略是高明的,可不是最高明的,还有比这更高明(厉害)的。D不战而是敌方屈服,才算得上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一次也不交战,就让敌方屈服,才是指挥战争策略中最高明,最厉害的。3)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短文的内容:什么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指挥战争的最好策略4)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师生合作朗读。(师读合部分,生读分部分)四、了解古代军事文化——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一——军事文化①了解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思考交流:在朗读时,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可以提高背诵速度?明确:句子中有重复的地方,仅仅换了几个字。(国-军-旅-卒-伍)——在译文中这几个字没有解释,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课件3: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军之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周礼》②现代军队文化是对古代军队文化的传承交流:你知道现在的军队如何编制吗?(学生自由发言)一起出示:课件4:西周:军、旅、卒、伍/南宋:军、将、营、队、火/中华民国时期: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解放战争时期:兵团、军、师、团、营、连、排、班/现代陆军: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军队的编制越来越规范,军事文化越来越丰富,它是古代军事文化的传承。③分角色朗读感悟军事文化现在我们将这些字加进去分角色朗诵。课件5:“孙子曰:凡用兵之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读,“全国为上”等男生读,“破国次之”女生读,读出气势,读出韵味,再次领略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五、理解孙子的军事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二——军事思想同学们,刚才我们领略了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理解孙武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①用心听读原文,勾画最能代表孙武军事思想的一句话。明确:“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读②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翻译:不战而使敌方屈服,才算得上(善于用兵的人)高明之中最高明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就是——不动一兵一卒就是敌方屈服。——靠的是实力强大)③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不战的好处交流:●“百战百胜”,只要是战争,就要有杀戮,即使胜利了战争会造成人员伤亡、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环境污染,既让百姓民不聊生,又削弱国家实力●交战双方人民成为敌人,给一代或几代人民造成阴影●“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毫无损失,对人民而言,是利大于弊(任意说出其中几点都可以)④教师小结:孙子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不战由此可见: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与战国中期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再到唐朝李世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再到现在国家倡导“关注民生”思想相一致,这种思想,在残暴与仁爱的问题上选择仁爱,在力胜与智胜的问题上选择智胜,在破坏与保全的问题上选择保全。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选择和平,日本逢屋千村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因此,《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思想的传承,还是和平的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之三——和平、不战六、理解孙子的军事谋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传统文化传承之三——军事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结合你熟悉的具体例子谈一谈。①举例佐证:学生思考,交流发言,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舌战群儒、空城计、四面楚歌、汉武帝推恩令)播放“空城计”视频——小结:诸葛亮了解司马懿多疑的特点,使出“空城计”,不用一兵一卒就使得司马懿退兵,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例子。据研究资料证明:诸葛亮十四岁时进入刘表学堂习兵法,在隆中10年,他博览群书,钻研兵法,尤其熟读《孙子兵法》,因此他经常化用《孙子兵法》的谋略指挥军队,并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哪些他的故事?---《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等,在这些故事中诸葛亮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策略驾轻就熟,就是对孙子兵法的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之四——军事谋略②分析例子:思考:这些例子有力地佐证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既然是不战,那么靠的是什么?——智谋,很好,这与孙子的观点相一致:课件:孙子认为: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其次伐交,是通过外交手段战胜敌人”你能补充一个例子吗?完璧归赵文字资料,外交钓鱼岛视频。战国时,赵王得到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王听说后,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疵点,要指给秦王看,拿回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我劝说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③小结:我国政府采用外交手段对钓鱼岛问题作出回应,不是害怕他,而是让自己的强大,使其屈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对我们中学生的最大的启示便是当我们闹矛盾了,我不会对你拳打脚踢,诉诸武力,而是让自己更强大,不和你动手,你就被打败了。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六《孙子兵法》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教案目标定向:1、读诵《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2、讲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3、联系岳飞和曹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导语:开元年间,唐朝国力鼎盛,唐玄宗自恃强大,对边塞连年用兵,许多边关将领也投其所好,好大喜功,谋取爵禄。多年以来,石堡城可谓唐玄宗的一大心病。此城又名铁刃城,位于青海湟源西南,地势险要,吐蕃每次攻唐,都以此城为依托。开元十七年,唐军曾经攻下此城,但不久又被吐蕃重新占领。天宝四年(745年),大唐再度向石堡城用兵,尽管损兵折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唐玄宗大为光火,下诏要拿下此城,王忠嗣却上书朝廷:“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王忠嗣的这个奏折不但没有打消玄宗的念头,反而引起了皇帝的反感。皇帝都下诏了,自然有人迎合圣意。大将董延光请缨攻打石堡城,这令唐玄宗龙颜大悦,诏令王忠嗣协助攻城。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难免相助不力。果然,董延光攻城未果,将责任全部推到王忠嗣的身上。而口蜜腹剑的李林莆也担心王忠嗣功名日盛,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相位,正时时处处寻觅王忠嗣的差错。此时机会来了,他怎么会轻易放过,便派人散布谣言,称王忠嗣曾经说过,自己想为太子出力。唐玄宗不问青红皂白,当即召王忠嗣还朝,交付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审讯。三司会审,判了王忠嗣死罪。其时,王忠嗣的得力部将哥舒翰也奉命入朝。他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便跪在玄宗面前为王忠嗣苦苦申冤,还请求以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唐玄宗到底还没有昏庸透顶,确实感觉到了王忠嗣冤枉,便免其死罪,将他贬为汉阳(今湖北)太守;天宝七年改迁汉东郡(在今湖北随州)太守;次年忠嗣病逝,年仅45岁。其实,王忠嗣为了自己的利益地位,完全可以不用顾及部下的性命,听从命令。但是,他却敢于反对皇帝的圣旨,我们该如何评价他呢?通过下面的短文,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其中道理了。二、读诵《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三、讲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按照一般作战规律,如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坚决打就是了,而无须听从君命;但据一般作战规律,没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要打,也可不顾君命而拒绝出战。所以,身为将帅,需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只求保全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就行,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四、联系岳飞和王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岳飞: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兀术等分四道来攻。由于没有防备,宋军节节败退,城池相继失陷。随后高宗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出师迎击。很快,在东、西两线均取得对金大胜,失地相继收回。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千,误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几十处箭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战斗,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