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章---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传统文化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名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计划课时1课型新授班级七一七二本课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疏通文意。2、讲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理解其中蕴含思想。3、联系岳飞和曹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与理解,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指导与点拨情感、态度、价值观1.联系岳飞和曹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2.遇事不拘泥于形式和命令,能自由灵活变通,懂得一切以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为先。教学重点1、诵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疏通文意。2、讲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理解其中蕴含思想。3、联系岳飞和曹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教学难点遇事不拘泥于形式和命令,能自由灵活变通,懂得一切以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为先。教法和学法学生自读与理解,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指导与点拨教学过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教案一、导语: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孙子却说将帅有时候可以不听从君主的调遣。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了今天的文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读诵《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三、讲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按照一般作战规律,如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坚决打就是了,而无须听从君命;但据一般作战规律,没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要打,也可不顾君命而拒绝出战。所以,身为将帅,需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只求保全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就行,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四、联系岳飞和王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岳飞: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兀术等分四道来攻。由于没有防备,宋军节节败退,城池相继失陷。随后高宗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出师迎击。很快,在东、西两线均取得对金大胜,失地相继收回。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千,误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几十处箭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战斗,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金兀术又整军回到开封,不费吹灰之力,又占领了中原地区。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卨(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据说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莫须有(这件事情难道没有吗?)。”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高宗下令赐岳飞死于临安大理寺内,时年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曹彰: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领夏侯尚、田豫等人,引军往讨。临出发之际,曹操训诫曹彰道:「我与你,居家时虽为父子,受命时却为君臣,如今凡事须按照王法来行事,你千万要警戒!」叮嘱过后,曹彰起军北征,军队开入涿郡边界,突然遇上约数千骑乌桓叛军。当时曹彰军兵马未集,只有步卒千人左右,马匹也只有数百匹。于是曹彰用田豫之计,坚守要隙,力抗敌军,胡骑攻不下曹彰,便向后退散。曹彰见状,出营追之,亲身搏战,举箭射向胡骑,应弦而倒者相继不绝。战过半日,曹彰铠中数箭,但气概更加猛厉,更乘胜往北追逐,穷追猛打,直至桑干,离开代郡二百余里之遥。其时军中长史、诸将皆认为军队刚涉远地,兵马疲顿,而且此行又已受节度(军事上的调度限制),命不得过代郡而更往北征,所以现在实不可深进,免得做出既违令又轻敌的行为。曹彰便道:「带领军队出征,只要是有利我军的事便要做,说甚么节度呢?胡军出走未远,我们追而讨之,必能大破他们。如果因为遵从军令而放纵敌人,也不是良将所为。」于是出阵上马,号令军中:「有谁留后不出,斩。」举军追击,一日一夜便与乌桓叛军相遇,曹彰奋进击讨,果然大破敌军,斩首及生擒者累以千数。曹彰乃以比平常情况双倍的赏赐犒赏将士,将士无不喜悦。当时鲜卑轲比能带领数万骑从旁观望两军强弱,看见曹彰力战,而所攻者皆破,于是向魏军请服。北方势力悉数平定。其时曹操身在长安,召曹彰前去相见。曹彰从代北回来,经过邺城,世子曹丕向曹彰说:「卿刚刚得大功,如今往西诣见君上,最好不要矜功自伐,而该以常常自觉做得不足够的态度去应对。」结果曹彰了到长安,如世子所言,归功于属下诸将。曹操大喜,用手捋着曹彰的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五、直面人生王彰受魏王的派遣征讨乌桓,乘胜追击败兵,距离代州一百公里时,长吏及诸侯都认为士兵远征,人马疲惫,君主又再三命令,不得过代州,因此坚持服从君命,不可深入。王彰充分分析形势,认为:行军作战,要相机而动,现在乌桓兵逃得不远,定能追上将其击败。于是上马命令全军:“后出兵者,斩!”与乌桓兵激战一日一夜,打败乌桓。如果你是魏王,面对虽然打了胜仗却违背了君命的王彰,会怎么处理?小组内讨论解答。六、总结:孙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全面论述将德的军事思想家,本篇文章精辟地论述了将帅的道德修养问题。他认为,将帅的一切行为要以保全民众的生命为己任,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准则,“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如果因为这一点而有违“君命”或祸及身家性命,那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事实也是这样,杰出的将帅,既要具备优秀的指挥才能和高超的治军能力,还必须具备忠君爱国、善卒爱民、勇于献身的将德,这样的将帅才能得到全军将士的信赖和拥戴。当然,由于剥削阶级军队性质的缘故,历史上要达到孙子这一标准的人寥若星晨。七、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看看能否当堂背过.板书设计《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进不求名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退不避罪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做直面人生的第2题。教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中的人们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也通过解读期中的兵法,掌握到经济和生活中更多策略。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理解本章的思想和精髓,不拘泥于形式和死板的命令,而能自由灵活的变通,一切以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为先即可。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