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育人价值的拓展内容摘要:笔者通开发教材中蕴藏的活性因素,提出通过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认识生命、完善生命两大意识,来拓展语文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以此实现语文教材使用的一次突围;也实现语文学科为“育人”而“教语文”的目标。关键词:语文育人价值由叶澜教授引领的始于1994年的“新基础教育”开展了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新基础教育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教书”与“育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书”实现“育人”,所以语文教师不要去人为割断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杂联系,让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学精品,成为育人的养料,实现为“育人”而“教语文”的目标。一.教材资源使用的现状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育内容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知识载体,一直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但随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中,到处流淌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梳理,便会呈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生命哲学的教育体系。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研读教材,获取人类生命的意义最终完成其对生命价值认识上的超越。二.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一般意义上说是关于生命知识及感悟生命活动的教育。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和完善自我。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从伦理层面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关怀。三.教材资源的开发(一)“认识生命”1.生命是短暂的,要进取。(1)教材资源生命由生而死,绝不是简单的由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在短暂的百年人生之旅中,如何留下深深的辄印,在社会发展的链条上加上自己一节?生活在西晋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人生短暂也曾大发感慨:“向之所欣,仰俯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字里行间无不暗含对人生的眷恋,所以他大呼“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表面看似消极,实则深藏对生命的强烈的进取,绝妙的书法,精美的文章,正是王羲之对抗人生短暂的最执著的见证。(2)理性认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一味放大“进取”的意义,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没有心灵的提升,则前进也是后退;反之,假如在失败的挫折里,心灵有所觉悟,则后退也是一种“前进”。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关注成果也要关注生命本体,不能一味追求价值而透支生命,要在确保生命质量的前提下,让“进取”发挥最大价值。2.生命是痛苦的,要直面。(1)教材资源有人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很多人掉进去后,无法自拔。面对这个深渊,难道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吗?《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给我们开了一剂良方。“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史铁生从母亲那里获取了精神力量,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让禁锢的生命在文字里飞翔,用纸和笔碰撞出一条路来。(2)理性认识《合欢树》本身就包含了对生命解读的哲学:遭遇痛苦是生命的常态,痛苦是一片奇异的土壤,在一定意义上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孕育出震撼人心的灵魂,但并不是所有经历痛苦的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痛苦对人的能动作用是:那人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志。3.生命是无常的,要淡定。(1)教材资源面对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人如何才能把“无常”变为生命中的插曲,奏响命运的强音?苏轼(《前赤壁赋》)贬逐在野,面对“客人”不能超越时空、摆脱个人情绪的悲哀,“主人”敏锐地看到了人生是永恒运动的,物我皆无尽。在对万物的认识中,苏轼打开了自己灵魂的枷锁,同时也给众生指明了如何超然自救。犹太女孩安妮在“生命巨变的两年中”,在“令人惊讶的环境中”,“温馨而坦然地记载了生命每一刻的颤抖”。(《密室的生活》)。为什么“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有限的人类精神中带来锥心刺痛的喜悦”?安妮在日记中解释道:我仍相信人们在内心深处是善良的,……我想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残酷也将告终,和平与宁静将重新回到我们身边。这就是安妮的淡定自救。(2)理性认识淡定对现代人极度膨胀的欲望,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和导向作用,但如果把它理解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并以此来导航人生时,它就会成为思想的桎梏。(二)“完善生命”1.理论依据中华民族从自然万物的新陈代谢中悟出自然、社会和人生相合相生的生命伦理,从而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有涉猎,带领学生走进传统哲学的世界,能让我们的心灵之树开花,获得完善生命的智慧。2.教育内容(1)和谐人格首先,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个性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七则》)志存高远,持之以恒,勤奋踏实,这种精神力和意志力凝聚成我们民族强大的向心力,也必将成为学生个性人格形成的强大动力。其次,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道德人格。现代意义的自强不息,不应该是孤军奋斗,应是与他人、与社会建立普遍联系的奋斗,所以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和谐的道德人格。《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里,冯友兰先生凭着深邃的哲人眼光,把蔡元培先生的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宗旨理解为“春风化雨”般的不言之教和人格之教。“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显然,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是其事业所能达到高度的一个基础。最后,培养学生“浩然正气”的社会人格。人有双重身份,社会人和自然人,与此相关联的有两种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当这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该怎样处理?苏武(《苏武传》)给了我们答案: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卫律的劝降,苏武宁死不屈,体现了士人不可折辱的正气与尊严,即使被驱赶到大漠中放羊,过着饮血吞毡的生活,始终不改节操。(2)人文精神首先明白生命是平等的,应尊重。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杨绛把关于人的平等、尊严等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处(《老王》)。在文章最后,她写道:“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借此提醒我们: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本来由于条件的优越才拥有知识和技能,不能藉此成为社会高高在上的人。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批判不合理现象,并推动这些价值的最终实现。其次理解社会是民主的,应宽容。《序言》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典型化,形象地概括了人类进步的旅程中,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社会,需要一个基本的价值共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房龙所谓的“宽容”,绝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思维、心胸、姿态等等,而是指一定的社会和人们容许别人有思想和探索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参考资料:[1]步根海谭轶斌主编《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2009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叶澜著《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徐缨,上海培佳双语学校教师。